侯巧凡
提到零食,我忍不住就會感慨,現(xiàn)在的孩子真有口福,零食太多了?;叵肫?0世紀(jì)六七十年代,對我們這些北方農(nóng)村的孩子來說,零食完全是一種奢侈品。當(dāng)時我們都有什么零食呢?容我慢慢道來——
爆米花
冬日的黃昏,夕陽的斜暉映照下,家門口的空地上,一群孩子和女人端著大茶缸或者大碗,里邊滿滿地盛著金黃色的玉米粒,排著長長的隊列歡天喜地地等候一個叫茅池的老男人爆玉米花。
茅池是我們村里一個老光棍。他常常穿一身分辨不出顏色的黑灰衣衫,皺皺巴巴的柿餅?zāi)樕弦浑p眼睛顯得大而無神。聽說他是一個“不務(wù)正業(yè)”的社員,常常走村串戶做爆米花生意,經(jīng)常挨批斗。
過去爆米花,是用一個像小腰鼓一樣大的鐵爐子,在炭火上搖著轉(zhuǎn)著,上邊有壓力表,等到壓力夠了,茅池就會敲開腰鼓爐子的門,隨著一聲震耳欲聾的爆炸聲,套在腰鼓爐子開口處的一條足有四五米長的大麻袋里就裝滿了膨脹的爆米花。那一刻,爆米花清香四溢,孩子們圍在爐子邊跑著,尋找沒有蹦進大麻袋里的爆米花吃。而爆好米花的人家,也會熱情地分一些給等待爆米花的孩子們。爆一次米花,會有一大籃子收獲,孩子們可以吃很多天。大人總是沖我們?nèi)拢骸皠e吃太多,那東西上火”。還真是這樣,一個小伙伴都吃得流鼻血了。
茅池每次一來,孩子們總是激動地奔跑,迅速把這個好消息傳遞給各家大人。一提到茅池的名字,我們自然就想到爆米花。每當(dāng)吃著香甜的爆米花,我們都會感激這個不修邊幅的“茅池”。
炒黃豆
先說炒黃豆。這種零食可不常見,也就在二月二這天,家里才會偶爾炒黃豆。我們那里大豆種植很少,所以在多數(shù)年景里,我家二月二過節(jié)這天都是爆玉米花。這天清晨,媽媽在家里的所有門墩上放上一小把炒黃豆,黃昏后我們才能把門墩上的炒豆撿起來吃掉,邊吃邊念叨著老輩人教給我們的順口溜,什么“二月二,炒炒豆,炒豆香,喝米湯”,“二月二,龍?zhí)ь^,大囤滿,小倉流”,“金豆開花,龍王升天,興云布雨,五谷豐登”……因為舍不得吃,一把炒豆常常要在兜里存放好幾天。二月二炒黃豆,是祈求龍王降雨,希望五谷豐登。我想,如果不是有這層含義,母親是舍不得炒黃豆的,畢竟在當(dāng)時黃豆價格比其他農(nóng)作物要高一些。
20世紀(jì)70年代后期,每年我們要交學(xué)費時,媽媽就會悄悄背起積攢的一小袋黃豆,一大早到城里糧店門口,等著前來購買計劃糧的市民,然后私下里彼此商量一個比糧店便宜一點的價格成交??诩Z換錢,光明正大,為什么還要偷偷摸摸的呢?因為那時國家政策不允許進行這種私下交易。不過,政策歸政策,管理似乎已經(jīng)比較松動。城里糧店的門口,常會有一些農(nóng)民和市民進行私下交易,管理部門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都知道過日子不容易,誰家不需要買鹽買油的零花錢?哪個市民不想買點便宜的口糧?
大綠豆
所謂的大綠豆,其實就是現(xiàn)在河北的那種大青豆。兒時記憶里,逢年過節(jié),集市上總會有那么一兩家賣大綠豆的。他們把大青豆煮熟了,用盆子盛起來,滿盆綠瑩瑩的,可誘人了。有顧客買,賣家就用64開的舊書報紙,卷成喇叭形狀的容器,舀上幾勺綠豆倒進去,然后在里邊加上些許鹽和五香粉,搖晃均勻了遞給你,5分錢一份。這種零食便宜實惠又好吃,很討孩子們喜歡。
蘿卜紅薯當(dāng)水果
再說說水果?,F(xiàn)在的水果市場,不論天南地北,國內(nèi)國外,什么水果都能買到。那個年代可不行,別說國外的水果了,就連南方的楊桃、香蕉、火龍果、菠蘿,我們也從來沒有見過。我們見過的都是北方的本地產(chǎn)品,如蘋果、桃杏、李棗、石榴。就是這些本地水果,我小時候也幾乎沒嘗過,一是家里窮,買不起;二是當(dāng)時強調(diào)“以糧為綱”,一般不準(zhǔn)種植這些經(jīng)濟果木,市面上見到的也不多。
當(dāng)時不論大人還是孩子,基本上都是把紅薯和蘿卜當(dāng)成水果吃。
記得在生產(chǎn)隊干活時,饞嘴的婦女們常常會悄悄從生產(chǎn)隊的菜地里拔出一個大蘿卜,也不用水沖洗,在衣服上擦去泥土剝皮就吃。如果那蘿卜脆生生的又不辛辣,吃的人就高興得不得了:“真脆,比蘋果都好吃?!眲兲}卜皮堪稱經(jīng)典,不用刀具,只用手在蘿卜尾部反復(fù)揉搓,一會兒就會松軟,然后從尾部旋轉(zhuǎn)著剝下整個蘿卜的皮,裸露出光潔嫩白的蘿卜心。
能吃到紅薯就更好了,在那“一瓜紅薯頂住天,全國人民吃半年”的歲月里,紅薯為解決國人的溫飽問題作出了大貢獻。那時,一年之中幾乎有半年吃紅薯。冬春,在地窖里存放了很久的紅薯,糖分特別足,削掉紅薯皮直接吃,甜絲絲、脆生生的,很爽口。
歪脖老棗樹
至今,我的腦海里依然清晰地記得我家北院的那顆歪脖老棗樹。老棗樹雖然長得歪歪扭扭,但每年都會碩果累累。那棗叫木棗,是我們幾個孩子零嘴上的一個盼頭。我們打從棗樹上開始結(jié)棗起,就密切關(guān)注,見到有幾個棗皮發(fā)白發(fā)亮,我哥就會拿起長長的竹竿把它們打下來分給我們吃。就這樣一直等到秋收時節(jié),滿樹的大棗都紅嘟嘟的,才開始一網(wǎng)打盡,裝進一個圓圓的竹篩子里晾曬并存放好,由媽媽細水長流分給我們慢慢享用。
張家的果園子
春來三四月間,家鄉(xiāng)那條通往山坡的大路旁,一棵枝繁葉茂的老杏樹格外引人注目。它的樹干有一摟粗,樹冠覆蓋方圓二三十米,滿樹粉嫩的杏花開得鮮艷奪目,芬芳四溢,那隨風(fēng)飄落的杏花厚厚地鋪滿路面,剛剛掛果的小杏子饞壞了貪嘴的娃娃們。這棵老杏樹是張家的,自打杏子掛果開始,張家的老奶奶就總是坐在她家門口的紅石磙上,距離杏樹十來米,遠遠地注視著過往的行人,尤其是搗蛋貪吃的孩子們??杉幢氵@樣,孩子們還是會瞅準(zhǔn)了老奶奶離開的機會,用石塊砸向杏樹,期待落下幾顆杏子解饞。每每這個時候,轉(zhuǎn)回來的老奶奶看見了,都會細聲細氣地喊起來:“那杏太小,老酸,還不中吃……”我不夠膽大,不敢去打杏子,等到杏子快要成熟時,有意從樹下走過,希望能在地上撿到一些別人搗蛋后不曾撿拾或者來不及撿走的落果。那棵老杏樹的落果,可是不少孩子的零食夢啊。
卻說這張家,是當(dāng)時我們那里獨一無二的有自家果園的人家。我們家家戶戶的院子都很小,唯獨張家的院子很大,足有兩三畝地。張家的院子還有一個特征,就是沒有壘院墻,一面是窯洞,一面就是長有大杏樹的敞開的空地,另兩面是臨路斷開的低于路面丈把深的墻壁。張家有十幾口人,但房子很少,估計是沒錢建房,就在院子里的空地上廣植果樹。張家人是種植能手,什么果樹到了他們那里都長得枝繁葉茂。他們家果園里有各種各樣的棗樹,什么小鈴棗、大鈴棗、葫蘆棗,每一種都很好吃,又甜又脆。我們那一群頑皮的娃娃,伏天里常常偷偷潛入張家果園,悄悄摘下低矮處的一兩顆棗子,然后偷偷跑掉……
張家人自然也不好惹,如果被發(fā)現(xiàn)抓住了,張家比我們大的男孩子會毫不留情地索回棗子,并且威脅恐嚇。盡管如此,我們很多娃娃還是不由自主地覬覦那一片園子里的累累碩果。
山棗仁
家住巍巍邙山腳下,孩子們也有許多免費零嘴享用,那就是漫山遍野的野山棗。秋天,溝溝坎坎,低矮的山棗樹上掛滿了紅紅黃黃的果實,一片又一片。孩子們總是興致勃勃地裝滿一兜山棗,一邊品嘗,一邊閉著眼睛笑呵呵地說:“酸,真酸!”可嘴里還沒吃完,又趕忙塞進一個,說:“看看這個甜不甜……”
守著滿山滿坡的酸棗樹,我們已經(jīng)習(xí)慣了看著那大片沒人采摘的野酸棗自生自滅,干枯在樹上或者自行飄落在黃土地里。有一年,二哥帶著我各自背了一個黃綠色的軍用書包,上山正兒八經(jīng)地大肆采摘山棗。山上還有看山的,看守著一些經(jīng)過嫁接結(jié)了大棗的野山棗樹,只允許我們采摘那些沒有嫁接過的山棗。我和二哥只用了一上午就滿載而歸。這次摘酸棗可不是為了吃,而是拿來賣錢的。
回到家里,二哥將山棗倒進一個半截水缸內(nèi),然后加水泡起來。等到把山棗皮泡爛后,再搓掉皮,撈出棗核,晾干后用錘子砸開,取出山棗仁曬干就可以賣錢了。山棗仁是中藥材。二哥知道這個賺錢門道源于一次偶然的盜竊事件。那時村校里開門辦學(xué),開了一家藥材加工廠。一次,學(xué)校操場上晾曬了很多酸棗仁。后來發(fā)現(xiàn)晾曬好裝進大麻袋的山棗仁一下子丟了兩三袋,價值千把塊錢。這件事啟發(fā)了很多人,原來山棗仁是可以賺錢的啊,我們守著這么好的資源卻沒有開發(fā)利用。像我二哥這些人忽然醍醐灌頂,開始采摘和收集山棗仁。只是山棗仁積攢起來實在不容易,我們采摘了那么多的野山棗,得到的山棗仁卻很少。
現(xiàn)在,零食種類繁多,就算是尋常人家的小孩也不缺零食,而且現(xiàn)在吃零食也不分年齡了。偶爾回味一下過去的零食,翻翻那些關(guān)于爆米花、野山棗等零食的苦澀記憶,會讓我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壓題圖:《老成都食俗畫》林洪德繪)
(責(zé)編:王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