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明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開明君主,一統(tǒng)天下后,他十分重視法制建設。在他的領導下,修訂完成了《唐律》。他以身作則,帶頭守法,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唐太宗守法,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少佳話。
貞觀之初,唐太宗為了網(wǎng)羅天下優(yōu)秀人才,下詔讓文武大臣和地方官員向朝廷推薦優(yōu)秀年輕干部。但在舉薦人才的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弄虛作假現(xiàn)象,有的更改年齡,有的偽造履歷。得知這些情況后,唐太宗非常震怒,下令凡是弄虛作假的,務必趕緊自首,超過規(guī)定時間不自首的,一律砍頭。命令下達后,那些膽小怕事者趕緊前去自首,但是也有一些膽子較大的,沒有主動自首,試圖僥幸過關。規(guī)定的自首時間一過,唐太宗就責成大理寺一一核查,不久就查出了溫州司戶參軍柳雄偽造履歷一事。唐太宗決定將他砍頭,以警醒后人。
然而,大理寺少卿戴胄卻勸諫說:“按照法律規(guī)定,這個人應該判處流刑?!碧铺诼牶蟠蟀l(fā)脾氣,說:“你倒做起好人來了,獲得了依法辦事的好名聲;我卻因命令無法貫徹執(zhí)行而失信于全國,落了個說話不算數(shù)的壞名聲。不行,我說砍頭就得砍頭?!贝麟谢卮鹫f:“皇上的命令有時出于個人一時的喜怒,而法律則是國家頒布用以取信于天下的東西。陛下出于痛恨那些偽造履歷獲得提升的人,所以就想把他們處死,現(xiàn)在既然知道這樣做不合適,還是應該依法處理為好,這才是拋棄小忿,保護大信的做法?!碧铺诔了计蹋D怒為喜:“你做得對!有你這樣能嚴格依法辦事的人,我還有什么可憂慮的呢?”
唐太宗不僅自己嚴格守法,還要求自己身邊的人也遵紀守法,如果這些人違反了法律,一律與民同罪,絕不徇情枉法,姑息遷就。新法頒布后,正趕上唐太宗的一個老部下觸犯了法律。這個老部下名叫高甑生,原來是秦王府里的人,屬于唐太宗的“嫡系”。唐太宗派大將軍李靖率軍討伐吐谷渾時,高甑生跟隨出征。高甑生自以為是唐太宗的舊部,有過功勞,因此沒把李靖放在眼里,也沒拿李靖的命令當回事兒,結果貽誤了軍期,李靖準備按軍法治罪。但高甑生根本不認罪,反而心生邪念,向唐太宗狀告李靖謀反。唐太宗派人追查,發(fā)現(xiàn)所謂李靖謀反純粹是高甑生的誣告,當即下令要治高甑生的罪。
高甑生見事情敗露,趕緊托人向唐太宗求情,希望法外施恩。求情的人說:“高甑生是秦王府的人,以前立過大功,即便真的犯了法,也應該寬大為懷?!碧铺趨s說:“他以前有功,我記著呢!但功是功,過是過。他以前是秦王府里的人,這沒錯,但他犯了大唐帝國的法律,我現(xiàn)在是按大唐律法治他的罪!”最后,依法判處高甑生免死罪流放邊疆。
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時任廣州都督的黨仁弘因收受賄賂被彈劾。貪賄枉法屬重罪,依律當斬。唐太宗慮及此人已年近七十,曾經(jīng)立下赫赫戰(zhàn)功,且是秦王府舊部,不忍心讓他白首受戮,免去了其死罪。事情處理了,可唐太宗心里并不輕松。他深知自己這樣做,是帶頭破壞了大唐律法的威嚴,會在臣民中造成不良影響,于是決定當眾檢討。他立即召見五品以上的在京官員,沉痛地說:“今朕因私情而赦黨仁弘之死,是自亂其法,上負于天。為此,朕欲席藁于南郊,每日只進一餐蔬食,以謝罪于天三日?!?天后,他不顧群臣再三勸諫,毅然下達了“罪己詔”,發(fā)至各州各縣,布告天下。其中一段寫道:“處置廣州都督黨仁弘貪賄一案,朕有三罪:知人不明,用人不當,一也;以情免死,以私亂法,二也;善善未賞,惡惡未罰,三也?!碧铺谕ㄟ^這件事意在告訴大家:黨仁弘貪污,我雖因他年齡大赦免了他,但我替他承擔了更多罪名,而且也受到了懲罰,今后若有人再貪污,必定嚴懲不貸。試想一下,有這樣的皇帝,這樣光明磊落的處事態(tài)度,下面官員誰還敢貪污受賄、徇私枉法呢?
(壓題圖:唐太宗李世民)(責編:王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