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麗,申忠寶,潘多鋒,張瑞博,李道明,鐘 鵬,邸桂俐,高 超,李佶愷
(1.黑龍江省農業(yè)科學院 草業(yè)研究所,哈爾濱 150086;2.黑龍江省農業(yè)科學院 大豆研究所,哈爾濱 150086)
衛(wèi)星搭載是空間育種的一種途徑,我國從1987年第1次搭載農作物種子,至今已搭載了70多種植物的2 000多個品種,涉及糧、棉、油、蔬菜、花卉及藥材等[1-4],已成功選育出水稻、小麥、棉花、油菜、黃瓜等植物品種500多個,占世界各國航天誘變育成品種總數的25%[5,6]。有關空間誘變的效應和機理,國內外先后在遺傳學、細胞學、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學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多限于糧食作物和園藝植物,有關草坪類空間誘變效應及其在育種上的應用研究較少,如韓蕾等[7-10]對衛(wèi)星搭載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進行生物學特性研究,篩選出3個突變株系,并對突變株系葉片進行相關研究,胡繁榮等[11]對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進行衛(wèi)星搭載試驗,從中篩選鑒定了半矮稈、匍匐性、細葉、遲熟、耐熱性等優(yōu)質抗逆黃葉高羊茅突變體。尹淑霞[12]對多年生黑麥草(Lolium pe renne)、結縷草(Zoysiajaponica)和草地早熟禾進行空間誘變育種研究,并結合AFLP遺傳標記技術對變異后的植株進行分析,證明了產生變異的來源等。本研究以2個紫羊茅(Festuca rubra)品種為試驗材料,經“實踐八號”衛(wèi)星搭載處理,觀察SP1代種子細胞有絲分裂、微核數和生物學效應,比較各材料搭載處理和對照之間的性狀差異,以期為航天育種的理論和技術提供基礎數據和參考依據,為紫羊茅新品系選育奠定基礎。
供試普紫羊茅通和紫羊茅本杰明品種的干種子,由百綠集團提供。
選取2種搭載紫羊茅及對照(未搭載)種子進行發(fā)芽試驗,首先放到培養(yǎng)皿發(fā)芽,每重復100粒種子,3次重復,然后,放到光照培養(yǎng)箱中進行變溫處理,白天25℃,8h光照,晚上15℃,16h黑暗,每天記錄種子的發(fā)芽數,統(tǒng)計發(fā)芽率和發(fā)芽指數。
1.2.1 搭載處理 將精選后的種子分為2份,1個作對照(ck),另外1個用于衛(wèi)星搭載。將準備搭載的種子縫入布袋,2006年9月9日15時搭載我國首顆航天育種衛(wèi)星“實踐八號”衛(wèi)星進行空間誘變處理,衛(wèi)星送入近地點187km、遠地點463km的近地軌道,在軌運行15d后,返回艙于9月24日10:43在四川遂寧成功返回。
2007年4月3日,將搭載回收的種子和地面對照種子進行發(fā)芽和育苗試驗,并對其進行細胞學觀察。
1.2.2 細胞學觀察 選取2個搭載紫羊茅及對照種子100粒放入23.5℃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至露白,低溫4℃處理24h,恢復23.5℃繼續(xù)培養(yǎng),根尖長至1.0~1.5 cm時剪下,用冰水混合物處理20h,用卡諾氏固定液(無水乙醇∶冰醋酸=3∶1)固定22h,固定后的材料放入70%乙醇中于4℃冰箱保存。水洗后,1mol/L鹽酸室溫解離8~9min,醋酸洋紅染色24h以上,進行染色體制片,40倍顯微鏡下鏡檢計數。每個處理隨機取25~30個根尖進行染色體制片,在40倍鏡下,每張染色體制片隨機觀察約200個細胞,進行細胞學統(tǒng)計[13]。最后根據統(tǒng)計結果分別計算出細胞有絲分裂指數(分裂細胞數占總觀察細胞數的百分數)和微核率(微核畸變細胞數占總觀察細胞數的百分數)。
1.2.3 育苗試驗 在黑龍江省農業(yè)科學院實驗溫室中進行,將搭載回收種子和對照種子播種于育苗穴盤中,每穴播種1粒,每個搭載品種播種1 500穴,對照1 000穴,幼苗生長到5cm后,移栽到試驗地中,株距15cm,行距65cm。2008年植株返青后,進行田間生育期、株高及成熟期葉片長度、葉片寬度,有效穗數等生物學性狀觀察。
試驗統(tǒng)計結果用Excel和SPSS/PC軟件進行分析統(tǒng)計。
2個紫羊茅種子經衛(wèi)星搭載后,其根尖細胞有絲分裂指數,分別為20.7%和18.8%,高于對照達到顯著或極顯著水平。這表明衛(wèi)星搭載增加了這2個紫羊茅品種的細胞活性,明顯促進了種子根尖的細胞有絲分裂(表1)。
經空間飛行的2個紫羊茅種子根尖細胞都出現了微核的畸變,并以單微核為主。紫羊茅本杰明SP1代種子出現微核總數27個,其核總畸變率是對照的4倍以上;普通紫羊茅核總畸變率是對照的10倍。說明空間飛行對紫羊茅SP1代種子產生了生理損傷(表2)。
表1 2個紫羊茅品種根尖細胞有絲分裂指數Table 1 Effect of satellite carrying on mitotic index in root tip cells of the seeds of Festuca rubra
表2 2個紫羊茅品種根尖細胞核畸變率Table 2 Effect of satellite carrying on nucleolar aberration rate in root tip cells of the seeds of Festuca rubra
空間條件作用對紫羊茅種子發(fā)芽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圖1),航天處理后發(fā)芽率明顯高于對照,紫羊茅本杰明處理發(fā)芽率為92.3%,對照為83.1%;普通紫羊茅處理發(fā)芽率為88.5%,對照為81.4%;2個品種發(fā)芽指數均高于對照(圖2),紫羊茅本杰明處理發(fā)芽指數為14.8%,對照為12.6%,普通紫羊茅處理發(fā)芽指數為15.5%,對照為13.4%。
空間搭載后2個紫羊茅返青期提前2~3d,成熟期提前5~8d;紫羊茅本杰明處理以后返青率為76.5%,對照為58.8%,比對照提高17.7%;普通紫羊茅處理后返青率為64.3%,對照為48.6%,比對照提高15.7%(表3)。
從圖3、圖4可以看出,衛(wèi)星搭載2個紫羊茅SP1代株高均高于對照。
經過衛(wèi)星搭載處理本杰明和對照生長速度具有非常相似的生長曲線(圖5),處理種子的日均生長量最高為2.14cm/d,對照種子的日均最高生長量為1.62 cm/d,二者分別出現在5月上旬、6月上旬;經過衛(wèi)星搭載的普通紫羊茅和對照生長速度的生長曲線差異較大,處理種子生長速度出現2個生長高峰期,而對照生長速度出現4個生長高峰期,處理種子的日均生長量最高為1.47cm/d,出現在5月下旬,對照種子的日均最高生長量為1.45cm/d,出現在5月上旬(圖6)。
紫羊茅經衛(wèi)星搭載處理后,各性狀有一定的變化。其中,紫羊茅本杰明小穗數/分枝、種子/小穗顯著的低于對照,有效穗數極顯著高于對照,葉片寬度明顯的變窄。普通紫羊茅小穗數/分枝顯著的低于對照,有效穗數極顯著高于對照,葉片寬度明顯的變窄,其他性狀變化不明顯。
圖1 衛(wèi)星搭載的2個紫羊茅種子發(fā)芽率Fig.1 Effect of satellite carrying on the germination rate of two Festuca rubra varieties
圖2 衛(wèi)星搭載的2個紫羊茅種子發(fā)芽指數Fig.2 Effect of satellite carrying on the germination index of two Festuca rubra varieties
表3 衛(wèi)星搭載2個紫羊茅SP1生育期的變化Table 3 Effect of satellite carrying on the growth period of two Festuca rubra varieties in SP1generations
圖3 衛(wèi)星搭載的紫羊茅本杰明SP1代株高Fig.3 Effect of satellite carrying on the plant height of Benjamin
圖4 衛(wèi)星搭載的普通紫羊茅SP1代株高Fig.4 Effect of satellite carrying on the plant height of red festuca
圖5 衛(wèi)星搭載的紫羊茅本杰明SP1代生長速度Fig.5 Effect of satellite carrying on the growth of Benjamin
圖6 衛(wèi)星搭載的普通紫羊茅SP1代生長速度Fig.6 Effect of satellite carrying on the growth of red festuca
表4 衛(wèi)星搭載對紫羊茅SP1代部分形態(tài)性狀的影響Table 4 Effect of satellite carrying on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of Festuca rubrain SP1generations
試驗中衛(wèi)星搭載明顯地促進了紫羊茅根尖細胞的有絲分裂活動,根尖細胞都出現了微核的畸變,這與劉麗等[13]、杜連瑩等[14]報道的空間飛行對苦荬菜和苜蓿種子的根尖細胞的有絲分裂指數增高結果是一致的??臻g環(huán)境條件能影響植物種子的萌發(fā)與生長,不同植物或同一植物不同種對空間環(huán)境的敏感性存在差異,經空間誘變的大多數植物種子發(fā)芽率與對照無明顯差異;部分植物種子經空間誘變后活力發(fā)生變化,發(fā)芽率明顯降低或提高,表明空間飛行有刺激生長的作用[15-22]。試驗中衛(wèi)星搭載2個紫羊茅的發(fā)芽率顯著高于對照,發(fā)芽勢也有一定的提高。
試驗中衛(wèi)星搭載2個紫羊茅的生育期均縮短,植株高度略有增高,航天搭載使大部分植物的株高變矮,包括黃葉高羊茅[11]、紫花苜蓿[23]、菊花[24]、谷子[25]、水稻[26]和擬南芥[27]等,本研究與這些報道結果不一致;衛(wèi)星搭載對2個紫羊茅生長速度的影響不同,衛(wèi)星搭載處理后紫羊茅本杰明生長速度與對照的生長曲線相似,但日生長量最大值較對照高0.52cm/d,衛(wèi)星搭載處理后普通紫羊茅生長速度與對照的生長曲線差異較大,但日生長量最大值沒有明顯差異。
2個紫羊茅經衛(wèi)星搭載處理后,紫羊茅本杰明小穗數/分枝、種子/小穗顯著的低于對照,有效穗數極顯著高于對照,葉片寬度明顯的變窄;普通紫羊茅小穗數/分枝顯著的低于對照,有效穗數極顯著高于對照,葉片寬度明顯的變窄,這與鄭積榮等[28]研究發(fā)現,飛船搭載葫蘆種子SP1代葉長、葉寬和莖粗明顯小于對照、航天搭載抑制丹參[29]葉長和葉寬結果一致,與草莓和香石竹[30]葉長和葉寬增加結果相反。
衛(wèi)星搭載對2個紫羊茅品種種子細胞學特性、發(fā)芽特性及生長特性均產生影響,這種影響有可能達到遺傳水平,已有研究證明空間搭載春小麥和新麥草二代,株高仍與對照有顯著差異[31,32]。中芝1號芝麻,航遺1號黃瓜,農菁1號苜蓿等新品種均在篩選不同世代航天誘變后代的基礎上選育而成的,因此,對衛(wèi)星搭載的紫羊茅進行定向篩選,有望選育出具有優(yōu)良特性的新品種。
[1]沈桂芳,孫永成,欽天均.中國航天誘變育種搭載試驗綜述[C]//航天育種高層論壇論文選編,北京:中國宇航出版社,2005:1-6.
[2]溫賢芳,張龍,戴維序,等.天地結合開展我國空間誘變育種研究[J].核農學報,2004,18(4):241-246.
[3]劉紀原.中國航天誘變育種工作的研究進展,空間技術與日常生活[M].北京:中國宇航出版社,2003:26-31.
[4]王健,張?zhí)N薇.衛(wèi)星搭載白三葉種子發(fā)芽及其植株生長和生理特性初探[J].草原與草坪,2011,31(2):65-68.
[5]賈建航,王斌.空間誘變育種研究進展[J].核農學報,1999,13(3):187-192.
[6]李培夫.航天誘變育種技術在作物育種上的應用[J].種子科技,2006(1):35-37.
[7]韓蕾,孫振元,錢水強,等.神州三號飛船對草地早熟禾生物學特性的影響[J].草業(yè)科學,2004,21(4):17-19.
[8]韓蕾,孫振元,巨關升.空間環(huán)境對草地早熟禾葉片解剖結構及同工酶酶譜的影響[J].林業(yè)科學研究,2004,17(3):310-315.
[9]韓蕾,孫振元.空間環(huán)境對草地早熟禾誘變效應研究Ⅰ-突變體葉片解剖結構變異觀察[J].核農學報,2005,19(6):409-412.
[10]韓蕾,孫振元.空間環(huán)境對草地早熟禾誘變效應研究Ⅱ-光合特性和葉綠素含量[J].核農學報,2005,19(6):413-416.
[11]胡繁榮,趙海軍,張琳琳,等.空間技術誘變創(chuàng)造優(yōu)質抗逆黃葉高羊茅[J].核農學報,2004,18(4):286-288.
[12]尹淑霞.空間飛行與γ射線輻射對草坪草誘變效應的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yè)大學,2005.
[13]劉麗,唐鳳蘭,張月學,等.空間飛行和60Co2γ射線輻照對苦荬菜種子的細胞學效應研究[J].草地學報,2007,15(5):469-472.
[14]杜連瑩,韓微波,張月學,等.“實踐八號”搭載8個苜蓿品種細胞學效應研究[J].草業(yè)科學,2009,29(12):46-49.
[15]劉錄祥,鄭企成.空間誘變與作物改良[R].中國核科技報告,1997(增刊):1-10.
[16]李能芳.衛(wèi)星搭載處理對番茄種子萌芽及其生長發(fā)育的影響[J].四川果樹,1995(2):14-15.
[17]徐云遠,賈敬芬,牛炳韜.空間條件對3種豆科牧草的影響[J].空間科學學報,1996(16):136-141.
[18]任衛(wèi)波,韓建國,張?zhí)N薇,等.衛(wèi)星搭載對二色胡枝子生物學特性的影響[J].草地學報,2005,14(2):112-115.
[19]張孟錦,廖飛雄,王碧青,等.衛(wèi)星搭載處理對雞冠花SP1代種子萌發(fā)及生長發(fā)育的影響[J].廣東農業(yè)科學,2006(4):37-39.
[20]張琰,黃孝慈.航天誘變百子蓮種子對其SP1代的影響[J].安徽農學通報,2009,15(6):15-17.
[21]賀鵬.航天誘變烤煙品種的發(fā)芽特性及酶活性變化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yè)大學,2008:35-38.
[22]李水鳳,汪炳良.衛(wèi)星搭載處理對辣椒SP1代生物學特性的影響[J].種子,2005,24(7):78-81.
[23]張文娟,陳本建,鄧波,等.空間搭載對2個紫花苜蓿品種過氧化物酶同功酶的影響[J].草原與草坪,2011,31(3):85-88.
[24]洪波,河淼,張芳.空間誘變對露地栽培菊矮化形狀的影響[J].木本植物研究,2000,20(2):212-214.
[25]張立新,田伯紅,李雅靜,等.谷子航天誘變后代的農藝性狀表現[J].河北農業(yè)科學,2009,13(6):57-58.
[26]鮑正發(fā),段智英,趙海軍,等.空間誘變引起水稻9311的品質變異[J].核農學報,2004,18(4):272-275.
[27]Kiss J L,Brinckmann E,Brillouet C.Development and growth of several strains of Arabidopsis seedling in micrograv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2000,161(1):55-62.
[28]鄭積榮,王慧俐,黃凱,等.飛船搭載葫蘆種子SP1的變異效果初報[J].浙江農業(yè)科學,2005(1):7-10.
[29]單成鋼,倪大鵬,胡景,等.丹參種子航天搭載的生物學效應[J].核農學報,2009,23(6):947-950.
[30]孫振元,韓蕾,彭鎮(zhèn)華.空間誘變育種技術及其在園林植物種質創(chuàng)新中的應用[J].核農學報,2005,19(6):485-489.
[31]王廣金,閆文義,孫巖,等.春小麥航天育種效果的研究[J].核農學報,2004,18(4):257-260.
[32]任衛(wèi)波,韓建國,張?zhí)N薇,等.衛(wèi)星搭載對新麥草二代種子活力的影響[J].草原與草坪,2007(1):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