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彩萍 李鳳蓮 陳小君 陸俊雯
(1.廣西梧州市婦幼保健院,廣西 梧州523002;2.廣西河池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廣西 河池 543002)
經(jīng)靜脈注射藥物的方法是兒科治療疾病的常采用的主要給藥途徑,效果顯著。然而,由于各種因素,致使一些患兒在靜脈推注和滴注過程中發(fā)生藥液滲漏到靜脈周圍組織,導致不同程度的滲透性損傷[1],靜脈滲漏輕則局部腫脹、疼痛,重則引起組織缺血壞死,甚至造成功能障礙。這不僅給患兒增加了痛苦,也影響搶救、治療及護理工作的正常進行。過去常采用冷熱濕敷、封閉等療法,不但操作起來繁瑣,還增加患兒痛苦。2006年3月~2009年6月我們對202例靜脈輸注各種藥物致不同程度滲透性損傷的患兒采用了紫花燒傷膏外涂的治療方法,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xiàn)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402例患兒,隨機分為實驗組202例,其中嬰兒172例,新生兒30例。滲漏發(fā)生在頭部的92例,發(fā)生在上肢的46例,發(fā)生在下肢的64例。靜脈注射青霉素G鈉發(fā)生局部組織炎性改變的40例,氨芐青霉素41例,氯唑青霉素43例,頭孢噻肟鈉36例,先鋒霉素Ⅴ36例,其他藥物6例。
對照組200例患兒:其中嬰兒178例,新生兒22例。滲漏發(fā)生在頭部的102例,發(fā)生在上肢的51例,發(fā)生在下肢的47例。靜脈注射青霉素G鈉發(fā)生局部組織炎性改變的38例,氨芐青霉素40例,氯唑青霉素38例,頭孢噻肟鈉46例,先鋒霉素Ⅴ30例,其他藥物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臨床癥狀及體征 一般輕度炎性改變:局部組織出現(xiàn)0.5~2cm×5~10cm的紅腫,沿血管走向呈條索狀紅線,中度者:局部皮膚先表現(xiàn)為蒼白繼而出現(xiàn)水泡或立即出現(xiàn)水泡,重度者:皮膚直接由紅變?yōu)樽霞t。我們觀察到的這些臨床癥狀和體征與余夢麗[2]觀察到的大致相同。
1.3 治療方法 用無菌棉簽蘸紫紅燒傷膏局部外涂,無論是何種程度的損傷均涂藥厚1mm,范圍超過損傷范圍約0.5cm,輕度炎癥改變者每天涂藥2~3次,至紅腫消退,皮膚顏色轉(zhuǎn)為正常為止;中度、重度損傷者每日涂藥4~6次,直到水皰痂皮脫落為止;重度損傷者待壞死組織脫落后,創(chuàng)面呈白色(此期為怯腐生肌期,通過藥物的怯腐作用由表如里將壞死組織無損傷排出)。此時藥物和腐敗組織形成白色粘狀代謝分泌物溢出創(chuàng)面,換藥時需將創(chuàng)面殘留藥物和白粘狀分泌物用棉簽輕輕沾去,然后再涂新藥,必須始終保持創(chuàng)面有藥,隨著創(chuàng)面的修復,分泌物減少,用藥次數(shù)逐漸減少至每日2~3次,直至創(chuàng)面修復。
1.4 療效判斷標準 顯效:涂藥1~3h后,紅腫、水泡消退,疼痛減輕、皮膚顏色轉(zhuǎn)為正常。有效:涂藥4~6h后,紅腫、水泡、疼痛減輕、皮膚顏色逐漸轉(zhuǎn)為正常。無效:涂藥6~8h后,紅腫、水泡、疼痛、皮膚顏色無明顯改變甚至范圍逐漸擴大。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采用SPSS軟件進行分析,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意義。
表1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 例(%)
靜脈輸液外滲是臨床常見的護理難題,它不僅增加小兒的痛苦,還影響到治療計劃的實施,從而影響療效和康復。靜脈輸掖外滲性損傷除了藥物本身的理化因素外,還有溫度、血管因素、機械刺激和責任心等[3]。在諸多危險因素中,外滲性損傷很難做到完全能避免。一旦發(fā)生滲透性損傷,采用一種簡便、及時有效的方法,以減輕損傷程度和患兒的痛苦,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紫花燒傷膏的主要成分是紫草、冰片、黃連、當歸等。紫草具有清熱涼血、去除熱毒的功效,局部應用有抗感染作用,對血管通透性滲出和水腫均有拮抗作用,冰片能抑制炎性介質(zhì)釋放,黃連、當歸具有潤燥、清熱、解毒、消炎等作用。諸藥聯(lián)合可促進滲出物吸收,有消炎、止痛、軟化血管,加速血液循環(huán)、促進損傷組織修復的作用,此藥物刺激性小,易于吸收,效果好,用此藥治療,方法簡便易行,亦可教會患兒家長。在使用過程中未發(fā)現(xiàn)患兒有痛苦表情及哭鬧等不適表現(xiàn),自涂藥開始末觀察到損傷范圍繼續(xù)擴大,從而減輕了局部組織的損傷,與以往的冷熱敷相比減少了更換敷料的繁瑣,避免了封閉引起的再損傷增加的痛苦。此方法操作簡便、使用效果好,對皮膚無刺激、無不良反應,患兒家長易于接受,值得推廣。
[1]楊秀麗,曹裕才.靜脈治療[M].北京:軍事醫(yī)學出版社,2000:201.
[2]余夢麗.小兒輸液外滲的原因分析及預防[J].當代護士,2008,專科版:57-59.
[3]張文玉.新生兒靜脈輸液外滲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5(10):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