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鵬 周宣
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的患者逐年升高,由于傳導異常,進而影響心臟功能。二維應變成像技術是目前定量評價心肌局部功能的新方法[1],本研究旨在應用該技術定量評價左束支傳導阻滯患者的左室心內膜下心肌功能的改變情況。
1.1 一般資料 根據(jù)心電圖及臨床檢查明確診斷為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CLBBB)患者20例,男14例,女6例,年齡28~73歲,平均53歲;正常志愿者20例,作為對照,男11例,女9例,年齡21~78歲,平均56歲,病例組除外心肌梗死、瓣膜病、心肌病、心包積液、肺動脈高壓及左室射血分數(shù)小于50%的患者,除外左心室擴大患者;正常對照組經(jīng)體檢、心電圖、超聲心動圖證實無心臟疾患。
1.2 儀器與方法 采用GE公司生產(chǎn)的ViVid7超聲顯像儀M4S探頭,探頭頻率1.7~3.6 MHZ,受檢者取左側臥位,連接同步心電圖,先常規(guī)二維、M型超聲心動圖檢查,測量以下參數(shù):左房內經(jīng)(LAd),采用心尖雙平面Simpson法測量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短軸縮短率(FS)。應用脈沖多普勒血流頻譜在心尖四腔切面將取樣容積放置在二尖瓣水平獲取二尖瓣血流頻譜,并測定舒張早期充盈速度(E峰)及舒張晚期充盈速度(A峰),E/A比值。采集心尖四腔、兩腔及三腔切面連續(xù)穩(wěn)定的3個心動周期二維灰階動態(tài)圖像(幀頻大于80幀/s)。
1.3 圖像分析 應用ECHPAC工作站的二維應變分析軟件,利用斑點追蹤技術勾畫出要分析的感興趣區(qū)心肌范圍,心內膜下取樣區(qū)位于心內膜下,不超過心肌寬度的1/2,軟件將室壁等分為基底段、中間段和心尖段,共計6個節(jié)段,對每個室壁節(jié)段給出分析結果,即成功節(jié)段“V”及不成功節(jié)段“X”如追蹤不佳可進行手動微調,系統(tǒng)接受獲得成功節(jié)段后,準確選取主動脈瓣關閉時點,將自動顯示感興趣區(qū)中各節(jié)段的長軸應變(SL)、長軸應變率(SRL)及相應曲線圖;同法分析心尖四腔觀和兩腔觀后,系統(tǒng)自動得出18節(jié)段應變牛眼圖及左室整體長軸應變(GLS)記錄各項數(shù)據(jù),室壁縱向應變反映感興趣區(qū)中各節(jié)段室壁沿心肌縱行纖維方向上的平均應變值,心肌節(jié)段室壁縮短時為負值,伸長時為正值。左室短軸徑向應變反映感興趣區(qū)中各節(jié)段室壁收縮期增厚程度,心肌節(jié)段室壁增厚時為正值,變薄時為負值[2]。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1.5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個獨立樣本均數(shù)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LBBB組和正常組常規(guī)超聲心動圖測量指標比較(,%)
表1 LBBB組和正常組常規(guī)超聲心動圖測量指標比較(,%)
注:與正常組比較,*P<0.05
EF% FS% E/A正常組 3.0±0.4*組別 Lad(cm)0.74±0.2966±4 34±7.7 1.31±0.50 CLBBB組 3.8±0.4 58±2 29±4.9*
表2 CLBBB組與正常組左室長軸心內膜下心肌二維縱向收縮期峰值應變比較%
表2 CLBBB組與正常組左室長軸心內膜下心肌二維縱向收縮期峰值應變比較%
注:與正常相比較,﹡ P <0.05,﹡﹡P <0.01
組別 前室間隔 后壁 前壁 下壁 側壁 后室間隔.8±6.6 -25.2±6.3基底段正常組 -22.1±4.4* -22.3± +4.6 -22.7±4.7 -23.3±3.2* -23.1±4.5 -22.2±4.3 CLBBB組 -15.2±5.4 -21.4±5.0 -16.8±4.9* -22.4±5.2 -21.1±5.6 -17.9±4.0中間段正常組 -25.0±3.8 -24.4±4.5*﹡ -24.6±4.6 -24.9±3.4 -25.5±5.4 -23.2±3.8 CLBBB組 -15.6±8.2* -22.3±4.0 -15.2±4.6 -23.4±4.3* -22.8±5.6 -18.6±4.1心尖段正常組 -28.9±6.2*﹡ -28.2±7.1 -29.9±7.8* -30.1±6.2 -32.1±4.8 -31.4±5.1 CLBBB組 -13.2±6.1 -26.2±4.7 -12.5±6.0 -27.9±7.2 -29
2.1 常規(guī)檢查結果 正常組與CLBBB組比較,正常組的左房內徑小于CLBBB組,EF、FS值均高于CLBBB組,但均屬于正常范圍,左室大小均正常;CLBBB患者組由于傳導異常,前間隔運動不協(xié)調,正常組室壁運動無異常。
2.2 正常組與CLBBB組左室長軸心內膜下心肌二維縱向收縮期峰值應變比較 正常組左室長軸心內膜下心肌二維縱向收縮期峰值明顯高于CLBBB組,CLBBB組前間隔、前壁、后間隔左室長軸心內膜下心肌二維縱向收縮期峰值明顯降低(P <0.05)。
以往評價局部心肌功能多采用組織多普勒應變成像技術,由于該技術基于多普勒效應原理,具有角度依賴性,使其臨床應用價值受到一定的限制[3]。二維應變是利用斑點追蹤技術,在二維超聲圖像的基礎上,在室壁中選定一定范圍的感興趣區(qū),隨著心動周期,分析軟件根據(jù)組織灰階自動追蹤感興趣區(qū)內不同像素的心肌組織在圖像中的位置,并與第一幀圖像中的位置相比較,計算整個感興趣區(qū)內各節(jié)段心肌的變形。而心肌縱向應變反映取樣區(qū)各節(jié)段心肌沿縱向纖維方向上的平均應變值,心肌收縮時為負值,伸長時為負值。由于該技術與組織多普勒頻移無關,沒有角度依賴性,因此二維應變成像能夠更準確反映心肌的運動,是定量評價局部心肌功能新而有效的方法[4]。本研究發(fā)現(xiàn),LVEF、FS的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CLBBB患者的左室壁各節(jié)段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收縮延遲,結合二維應變對左室心內膜下心肌二維縱向收縮峰值的測定,可以更早的、綜合的評價左心室內收縮的失同步。
[1]langeland S,D'hooge J,Wouters PF,et al.Experimental validation of a new ultrasound method for the simultaneous assessment of radial and longitudinal myocardial deformation independent of insonation angle.Circulation,2005,112(5):2157-2162.
[2]余芬,鄧又斌.二維超聲應變成像的臨床應用.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07,16:269-271.
[3]Edvardsen T,Skulstad H,Aakhus S,et al.Regional myocardial systolic function during acute myocardial ischemia assessed by strain Doppler echocardiography.J Am Coll Cardiol,2001,37(3):726-730.
[4]劉蓉,鄧又斌,佘芬,等.超聲斑點追蹤二維應變評價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左室心內膜下心肌收縮功能.中國超聲醫(yī)學雜志,2009,25(7):653-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