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
胃大部分切除術是普外科常見的術式[1]。多用于胃潰瘍的手術治療,其治療效果較為滿意。在胃大部分切除術時可采用不同手術切口進行。本文觀察小手術切口在胃大部分切除術中的應用效果?,F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8月至2011年9月期間在我院實施胃大部分切除術患者120例,上述患者被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齡平均為(41.3±5.1)歲;手術原因:胃潰瘍出血患者31例,幽門梗阻患者15例,胃穿孔患者14例。對照組患者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齡平均為(42.7±4.9)歲;手術原因:胃潰瘍出血患者32例,幽門梗阻患者16例,胃穿孔患者12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手術原因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觀察組患者實施小切口胃大部分切除術,對照組實施傳統切口胃大部分切除術。兩組切口術式術前準備相同。均為上腹正中手術切口,次部位無腹直肌、腹壁較薄、容易牽拉使視野暴露。對照組實施傳統切口下的胃大部分切除術,觀察組實施小切口,切口長度約為6~8 cm,較傳統手術切口短約1/3~1/2。在手術過程中,對胃結腸韌帶進行分離切斷,切斷十二指腸綜合殘端,對胃網膜急性結扎,切除為大部分,切口外實施結腸前胃腸吻合。做好術后處理。
1.3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首次排氣時間和術后住院時間。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4.0統計學軟件對兩組患者所得數據進行分析,率的比較才有卡方檢驗,均數比較才有t檢驗,P<0.05,顯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手術和術后情況比較,觀察組手術時間和對照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中出血量與對照組術中出血量比較,前者顯著少于后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首次排氣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住院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和術后情況比較
小切口手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術中出血量小等優(yōu)點,在普外手術中開始普遍應用,但在胃大部分切除術中的應用較少。本文觀察小切口胃大部分切除術的應用效果。在胃大部分切除術中應用小切口時,手術創(chuàng)傷較小,術中出血了少,術后患者恢復快等優(yōu)點,能夠有效的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減少治療費用。再者小切口具有美容效果,因為瘢痕小。研究認為,小切口胃大部分切除術主要適用于診斷明確的單純性胃潰瘍而沒有其他并發(fā)癥癥患者、胃潰瘍出血患者、幽門梗阻患者、胃穿孔患者。
小切口在為大部分切除術中應用的優(yōu)點較多,但要注意以下情況,首先是要注意術前檢查仔細,對手術過程涉及到的解剖結構要熟悉。由于胃是消化道中最為膨大的解剖結構部分,胃的伸縮性較強,在小切口手術時,要把胃體提拉到切口外,有利于手術。由于胃體積較切口大,胃被牽出切口外前,把對胃內氣體和液體抽出,有利于通過切口拉到切口外。小切口胃大部分切除術時,胃腸吻合在切口外實施,手術過程要精準避免重復操作,避免過度牽拉,對術者的技術水平要求較高[2,3]。
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實施小切口為大部分切除術,觀察組的術中出血量顯著低于對照組,術后首次排氣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術后住院時間也顯著低于對照組,以上結果提示,小切口胃大部分切除術較傳統切口術中出血少、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值得借鑒。
[1]黃江龍,衛(wèi)洪波,魏波,等.消化性潰瘍急性穿孔326例臨床分析.新醫(yī)學,2007,38(9):582.
[2]郭建國.手術治療胃潰瘍的臨床觀察.中國醫(yī)藥指南,2010,8(21):29.
[3]黃勝.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診治與預防.江蘇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6,1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