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卯宏 連澤豪 曹新生
腦出血周邊雖然出現不完全性缺血,同樣可誘發(fā)神經細胞凋亡。改良立體定向穿刺治療老年小腦出血能明顯提高患者治愈率及好轉率,顯著降低病死率,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7~2010年經頭顱CT證實并在我院住院72例老年小腦出血患者。男48例,女24例,年齡60~81歲,平均67歲。入院后均隨機分組:治療組42例,行改良立體定向穿刺血腫術;對照組行常規(guī)的內科保守治療?;颊呔?年以上高血壓病史。出血量在8~15 ml之間。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guī)內科保守治療。治療組術前血壓控制在140~170∕100~120 mm Hg,在頭顱CT沿OM線平掃,層厚5 mm選取小腦出血最大層面作為定位片,在定位片上劃出正中矢狀線,劃出對側眼眶外側壁與血腫穿刺靶點的連線,與頭皮的交匯點,此點與正中矢狀線旁開的距離(即為X值),測量穿刺靶點與頭皮交匯點的距離(即為Y值),穿刺平面與OM平面的層距(即為Z值),在確定了X,Y,Z坐標后,標記于頭皮進行體表定位穿刺,局部浸潤麻醉后,切開頭皮,鉆孔,切開硬膜,電燒硬膜后“十”字切開,穿刺方向為頭皮穿刺點與對側眼眶外側壁連線方向,應用F12軟通道,沿穿刺平面穿刺,深度為Y值,平緩推入血腫腔內,穿刺深度一般為3.5~5.0 cm.用5 ml注射器從側管緩慢負壓吸引,確定血腫腔。術畢應用尿激酶3萬U及2 ml無菌生理鹽水沖洗,夾管3 h后開放引流,2次∕d,對于血腫破入腦室者,可行腰穿腦脊液置換術,必要時加側腦室穿刺引流,若引流液已無明顯紅色或CT復查血腫已基本清除,夾管24 h后可拔除引流管。
1.3 療效評定標準療效評定標準參考全國第4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標準。分別在治療后3 d,7 d,14 d,采用NIHSS評分對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
2.1 2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
表1 2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
表1 2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
注:與對照組相比較,P<0.01;與治療前比較,P<0.01;治療前2組NIHSS評分比較,P>0.05。
用藥后3 d 7 d 14 d發(fā)病時間治療組 42 14.50±8.65 10.12±4.14 8.78±4.65 3.11±2.78組別 例數 用藥前07對照組 30 13.60±7.23 14.38±5.86 11.98±5.15 9.67±3.
2.2 將兩組治療患者的療效進行比較發(fā)現,治療組中患者的基本痊愈率為43.33%,20%的患者有顯著的進步,無變化的僅為6.67%,其中總有效率為43.33%;而對照組中基本痊愈為13.33%,有顯著進步的為6.67%,無變化的為53.33%,總有效率為46.67%。可見治療組的好轉率,治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穿刺抽吸法已成為治療高血壓小腦出血的重要方法之一。這種應用微創(chuàng)的辦法早期清除血腫,降低顱內壓,使受壓的神經有恢復的可能性,應用定向穿刺創(chuàng)傷較小,但下級醫(yī)院仍應用框架,不應用框架穿刺靶點,又是盲穿,療效差,增加患者痛苦。改良定向穿刺技術僅采用簡單CT掃描定位,既保留了定向穿刺的優(yōu)點,又去除了配用框架的痛苦,而且節(jié)省了時間。該項技術可明顯提高患者的生存機會,降低病死率,能夠在短時間內將形成占位效應的血腫清除,使血腫局部和整個顱內壓均降低。因血腫周圍腦組織受壓,缺血缺氧,且血腫產生的毒性損害,使得血腫壓迫時間越長,周圍腦組織損害就越重,故盡快清除血腫是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根本方法。
針對老年性小腦出血的患者,改良立體定向穿刺改變傳統(tǒng)的全身麻醉形式只需局麻下即可完成,手術時間在30~40 min,減少創(chuàng)傷,節(jié)省時間,尤其適合于老年人及一些不能耐受創(chuàng)傷的患者,擴大了手術適應證,為臨床針對老年性小腦出血患者提供了最佳的治療方案。
[1] 王忠誠.神經外科學.第1版.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864-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