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明
膀胱腫瘤是泌尿系統(tǒng)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中淺表性腫瘤最為多見,約占膀胱腫瘤的70%左右[1],手術是治療的首選方法,傳統(tǒng)開放手術創(chuàng)傷大,手術并發(fā)癥較多,目前常采用的經尿道電切術聯(lián)合膀胱灌注,具有創(chuàng)傷小、并發(fā)癥少、復發(fā)率低等優(yōu)點,本次研究就經尿道電切聯(lián)合術后膀胱灌注治療膀胱腫瘤的臨床療效進行探討,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膀胱腫瘤患者84例,其中男48例,女36例;年齡41~75歲,平均年齡(58.9±11.8)歲;術前均經活檢組織病理證實為膀胱移行細胞癌,單發(fā)腫瘤57例,多發(fā)腫瘤27例,病理分期T222例、T348例、T414例,病變位置:膀胱三角區(qū)38例,頸部25例,三角區(qū)及頸部14例,輸尿管口7例;根據不同手術方法,分為觀察組(經尿道電切+膀胱灌注組)43例和對照組(膀胱部分切除+膀胱灌注組)41例,兩組患者從年齡、性別、病情等各方面比較差異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①觀察組硬膜外麻醉,取截石位,經尿道導入電切鏡,觀察腫瘤部位、大小、數目、形態(tài)、浸潤及腫瘤與輸尿管開口的位置關系等情況,以5%甘露醇溶液充盈膀胱;帶蒂的小腫瘤可直接從基底部切除,瘤體較大者,先以電切切除腫瘤,切除深度應達到肌層或膀胱壁外脂肪層,然后電凝燒灼腫瘤基底部,同時電凝腫瘤周圍1~2 cm的膀胱黏膜,電切結束后,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膀胱,并取創(chuàng)面基底及創(chuàng)緣組織進行活檢;留置三腔二囊導尿管,吡柔比星30 mg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30 ml經導尿管對膀胱進行灌注[2],灌注完畢,拔除尿管,囑患者更換體位,30 min后排出,每周1次,連續(xù)8周后,改為每月1次灌注,持續(xù)灌注治療1年;定期復查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及肝腎功能,灌注期內每3個月復查1次膀胱鏡,1年后改為每年復查1次膀胱鏡。②對照組采用膀胱部分切除術,硬膜外麻醉下,常規(guī)剖腹探查,使用電刀切除膀胱腫瘤及瘤體周圍1~2 cm的膀胱黏膜,若腫瘤位于輸尿管開口處,同時行輸尿管膀胱再植術,術畢行膀胱灌注,灌注方法同觀察組。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手術并發(fā)癥、術后總復發(fā)率及3年生存率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組數據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單位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經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84例患者均獲得有效隨訪,隨訪時間36~60個月年,平均(43.7±5.4)個月,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總復發(fā)率及3年生存率比較見表1。
2.2 兩組患者手術并發(fā)癥比較見表2。
由表1可知,觀察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平均住院時間較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術后總復發(fā)率及3年生存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總復發(fā)率及3年生存率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總復發(fā)率及3年生存率比較()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平均住院時間(d)術后總復發(fā)率(%)3年生存率(%)觀察組43 45.3±14.8 44.8±11.7 6.4±1.1 37.8 87對照組41 78.7±20.1 139.6±28.2 10.9±1.3 38.4 88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并發(fā)癥比較(例)
由表2可知,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二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傳統(tǒng)膀胱切除術創(chuàng)傷大、出血多、手術時間長、并發(fā)癥率高,老年患者或合并其他臟器疾病患者常無法耐受手術,給患者治療帶來一定的困難;經尿道電切術利用尿道對腫瘤進行切除,手術創(chuàng)傷小、出血少、患者恢復快,同時整個手術過程均在閉合的膀胱內進行,避免了對膀胱周圍組織的損傷,降低了腫瘤組織向周圍組織或器官進行擴散及種植的危險,可反復施行并保留了膀胱功能[3]。
膀胱腫瘤具有高復發(fā)性的特點,因此單一手術治療容易復發(fā),療效不佳,術后生存率低,因此術后給予患者膀胱灌注藥物治療,是降低復發(fā)率,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關鍵因素,目前用于灌注的藥物主要有化療類藥物和免疫制劑類藥物,但免疫制劑類藥物的灌注副作用較大;吡柔比星是一類半合成蒽環(huán)類抗腫瘤藥物,在瘤體組織內彌散速度快,可有效迅速殺傷腫瘤細胞,抗癌效果好,且僅有少量被吸收入血,藥物毒性反應低,是用于膀胱灌注預防膀胱腫瘤復發(fā)的首選藥物[4]。
綜上所述,經尿道電切聯(lián)合術后膀胱灌注治療膀胱腫瘤具有微創(chuàng)、并發(fā)癥率率、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點,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王建伯,宋希雙,車翔字,等.TURBT術后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預防腫瘤復發(fā)的療效分析.大連醫(yī)科大學學報,2008,30(2):138.
[2]朱斌.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后吡柔比星早期膀胱灌注的臨床觀察.江西醫(yī)學院學報,2009,49(9):36.
[4]Gerald H,Mickisch.Partial Cystectomy for Invasive bladder cancer.Eoropean Urology Supplements,2005,4:67-71.
[4]李香云,劉祿成.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145例報告.中國老年學雜,2006,26(7):330-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