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樂韻
老教授一句“讓母校以你們自豪”,讓當年坐在畢業(yè)典禮臺下的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院長陳國強鼓舞至今;今天,當他面對臺下即將踏入社會的新鮮人也要說點什么時,他知道這些話對如今的年輕人來說只是一些空洞的套話。既要在“大學出口處”再向孩子們好好提點一下“理想”和“信念”,又要“Hold住”全場,達到點醍醐灌頂?shù)男Ч愒洪L頗費了點心思……
“親,你們真的要畢業(yè)了嗎?”
“祝賀你們依法畢業(yè)了!朕私下想,諸位書生必是極好的。眾愛卿均是高帥富,眾愛妃均是白富美……”
又到高校畢業(yè)季,學子們坐在禮堂里,聆聽母校的“最后一課”,卻發(fā)現(xiàn),如今校長和教授們的致辭少了“幾點要求”、“幾點希望”,反而潮語迭起、賣萌不已,“淘寶體”、“甄嬛體”之外,更有吟詩作賦、歌詞新編,90后們直呼臺上的“哥”、“姐”太給力。
“校長畢業(yè)致辭一個比一個精彩,畢業(yè)典禮上校長的演講要是不精彩,你都不好意思畢業(yè)。” 四川大學錦江學院院長李志強的開場白概括了現(xiàn)下“拼致辭”的熱潮,他向學生保證:“我盡量讓我的演講精彩些,讓大家更有面子地畢業(yè)!”
從“八股”到“八卦”
三四年前,大多數(shù)大學校(院)長們不是這么講話的。
給北京大學2009屆畢業(yè)生寫告別寄語時,周其鳳校長“想了又想”,最終用“服務國家戰(zhàn)略”勉勵諸位學子,配以“三點希望”;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當時的演講題目是“牢記責任,獨立思考,誠信為人”,希冀畢業(yè)生“發(fā)揚母校的精神,在時代大潮中勇往直前,努力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應有的貢獻”;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圍繞“通識教育”展開排比論述,回顧了復旦通識教育體系的得與失……
多年來,大學畢業(yè)典禮致辭大多延續(xù)著“忠告+說理”的模式,師長們嚴肅而沉穩(wěn),告誡學生步入社會當如何做人處事。2010年,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培根的《記憶》卻顛覆了學生們對畢業(yè)致辭的刻板印象。
“你們一定記住了‘俯臥撐、‘躲貓貓、‘喝開水,從熱鬧和愚蠢中,你們記憶了正義;你們記住了‘打醬油和‘媽媽喊你回家吃飯,從麻木和好笑中,你們記憶了責任和良知;你們一定記住了姐的狂放、哥的犀利。未來有一天,或許當年的記憶會讓你們問自己,曾經(jīng)是姐的娛樂,還是哥的寂寞?”李校長2000多字的講稿,因網(wǎng)絡熱詞的靈活應用而顯得時髦親切,國家大事、學校發(fā)展聽著也不再生硬,16分鐘的演講被掌聲打斷30次,最后全場7700余學生起立高喊“根叔!根叔!”,相關視頻、文字在網(wǎng)上熱傳,媒體評價“盛況空前”。
“根叔”未必是頭一個擺脫致辭官腔的高校老師,卻是當年媒體上最火的,以至于2010年被幽默地稱為“根叔元年”。打那以后,許多大學校長、教授們不約而同地告別套話,放低身段,“討好”起學生的口味——雖然依舊不忘叮嚀,但是經(jīng)過一番接地氣的包裝,致辭變得小清新起來。
2011年,華南理工校長李元元用一個多月時間為學生準備了一首散文詩,事先還多次練習口音并親自挑選配樂,“前行的路上,我可以送給你什么,在這個鳳凰花開的六月,往事如一幕幕動情的皮影戲,恍如昨天”,深情之余,其演講中囊括了各種網(wǎng)絡熱詞,一句“華工人,傷得起”讓學生直呼“元元好潮!”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校長仲偉合將一篇講稿反復修改多遍,“多年以后,你們來,或者不來,母校就在這里,不舍不棄;見、或者不見,我們的心永在一起,不分不離”。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張杰自稱“杰哥”,四年來與學生們共同成長——“一同在BBS上‘潛水、冒泡;一起參加VOS晚會,一起頂十大、一起上News版和Joke版,一起觀看《交大那些事》;一同撥過‘餓了么的外賣電話;一同為國之傷痛而落淚、一同為奧運傳遞火炬、一同為祖國60華誕歡欣鼓舞……”
去年引用了“浮云”和“傷不起”的北大校長周其鳳,今年在講演中引入了更多的身邊事例:回顧了學生們的軍訓、聯(lián)歡,提到了《站著上北大》的保安甘相偉,還借用剛結束的歐洲杯鼓勵學生超越自己、挑戰(zhàn)巔峰?!案濉眲t繼續(xù)呈上一鍋 “心靈雞湯”,名為《遠方》:“人生的遠方,不完全在于你能夠掙多少錢,有多大的權,成多大的名。你們之間的多數(shù)人未必能在錢、權、名方面走得多遠,但你們卻可以抵達心靈的遠方?!?/p>
有網(wǎng)友感慨:校長越來越不好當了,既要學術過硬,又要政治過硬,現(xiàn)在還要口才過硬,網(wǎng)絡語言過硬,這樣的復合型人才,真累壞了老人家們了。
“秀”跡明顯?
然而畢業(yè)禮堂畢竟不是脫口秀場,有人為高老師們的個性創(chuàng)意叫好,也有人點評,若一味追求轟動效應、實際內(nèi)容空洞無物,反顯得大學浮躁——湊了一籮筐網(wǎng)絡笑話,莫非要變“小沈陽”?
2005年史蒂夫?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做演講時,沒有刻意添加笑料,只是真誠分享了三個關于自己的人生小故事,結果全世界都記住了他那句“Stay Foolish,Stay Hungry”(求知若渴、虛心若愚)。美國著名脫口秀節(jié)目主持人喬恩?斯圖爾特(Jon Stewart)面對母校威廉瑪麗學院的學弟學妹時,流露插科打諢的本色,卻也讓他們明白,“大學是用來完成的,人生是用來體驗的,所以別擔心你的成績、結果或成功。成功的定義五花八門,你會找到自己的定義,不是再靠別人給你評分,而是來自你們內(nèi)心的品德?!?/p>
北京大學法學院前任院長朱蘇力教授可以算是大學致辭的代表性人物,在2001年至2010年任院長期間,用“蘇力牌”美文致辭迎新送畢,有趣有識,如《你柔軟地想起這個校園》、《不可能的告別》、《你我都如流水》……去年,朱蘇力將致辭結集成書《走不出的風景:大學里的致辭,以及修辭》,專門討論了大學致辭的堂奧,幽默風趣的文才背后,表達的是一種師長情懷,用真心真話幫助學生完成這個人生儀式。
朱蘇力在書中分析了網(wǎng)絡流行語的使用:“致辭中插入一些網(wǎng)絡流行語,如果活潑且生動,與致辭融為一體,不干擾聽眾的情緒和理解致辭的核心表達,完全可以。但目前有些網(wǎng)絡語言的插入很生硬,很多余。諸如‘打醬油,‘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或‘不要迷信哥,哥只是個傳說這樣的語言,或鳳姐或芙蓉姐或犀利哥這樣的意象,在我看來,由于與整個致辭沒有什么內(nèi)在關聯(lián),多一句少一句沒關系,這就多余了,甚至有點做作?!?/p>
活躍氣氛與“嘩眾取寵”的區(qū)別只在毫厘之間。“院校長必須主要因其智識,因其對社會生活的觀察、理解、發(fā)現(xiàn),包括他對學生的體貼,也包括他有針對性的,有時甚至會令受眾感到有點疼的告誡,來獲得學生乃至其他受眾對致辭者服務的大學或學院的尊重,更抽象地,是借此為學術和學術傳統(tǒng)爭取更多的尊嚴。如果致辭令學生歡笑了,笑完后的感覺只是,‘這哥們(或這家伙)還知道這些!那就是一個根本的失敗?!?/p>
教育學者熊丙奇也在《網(wǎng)絡語言成為大學校長們新的套話》一文中寫道:“跟風亂用網(wǎng)絡語言,恰恰是很沒有個性、只有形式?jīng)]有內(nèi)容的,如果校長本來是一個嚴肅的人,卻故作‘時尚,‘讀出所謂時髦的網(wǎng)絡用語,這就把網(wǎng)絡語言變成新的套話了?!?/p>
1932年,北大文學院院長胡適贈言當年的大學畢業(yè)生:青年們離開校園以后,一是容易拋棄學生時代的求知欲望,二是容易拋棄學生時代的理想和追求。故此開出“三種防身的藥方”:時時尋一兩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多發(fā)展一點非職業(yè)的興趣;有一點信心。
無一時髦話,卻至今仍有藥效。
一瞬間,一句話,一輩子
“最近電視劇《心術》熱播,引起了社會各界尤其是醫(yī)療衛(wèi)生系統(tǒng)從業(yè)人員的廣泛關注,相信大家也都看了……或許你們將來并不是霍思邈、美小護這一類型的醫(yī)護人員,但是毋庸置疑,你們卻可能會遇見和他們相類似的醫(yī)患矛盾……來自媒體的這些對醫(yī)患關系的聚焦,或多或少會影響到我們象牙塔中的醫(yī)學生,會令我們的醫(yī)學生對自己的選擇產(chǎn)生困惑?!?/p>
這是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院長、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陳國強第二年給畢業(yè)生們做畢業(yè)致辭,有感于如今醫(yī)學生們因醫(yī)患矛盾而對未來產(chǎn)生惶惑迷茫,他覺得有必要在醫(yī)學教育“出口處”再向他們提點一下“理想”和“信念”。為此他醞釀了兩個多月,甚至讓女兒幫他從網(wǎng)上下載《心術》,趁在去美國學習的飛機上專門看了一遍。
其實,去年陳國強給本科生和研究生做畢業(yè)致辭的時候,也談了“呼喚理想信念的心聲”和“播撒、堅持、放飛夢想”。后來,他卻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年輕人更看重現(xiàn)實,也許因為他們的教育“太應試”了,也許我們的社會“太功利”了。緊張的醫(yī)患關系,讓他們覺得“夢想”更像個虛詞,越來越多的學生畢業(yè)后不從醫(yī),或者干了沒多久就跳槽去做醫(yī)藥代表?!翱墒侨绻家驗獒t(yī)患關系復雜而不愿做醫(yī)生或難堅持下去,將來人類還能長壽嗎?我們的醫(yī)療改革能夠成功嗎?” 一系列的疑問讓他在思考……
50歲的陳國強教授回憶昔日自己畢業(yè)時,因為老教授的一句“讓母校以你們自豪”而倍感鼓舞;如今,不少學生只把這類言說當空洞之詞。陳國強說:不能指責他們,因為他們畢竟是“在考試中長大,在灌輸中學習,在八卦中成長”,或者說“現(xiàn)實離他們太遠,但是他們又覺得自己成年啦”。于是,他堅持,該說的話還是要說,當然用詞得跟上現(xiàn)在小孩的思維。在把“Hold不住”之類的流行詞匯寫入講稿時,陳國強還特意請教了女兒用法是否妥當。果然幾處新潮用語當場讓學生們驚喜,不過通篇并不算多,終究只是涼菜,“過度使用反而庸俗,無論如何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不能丟”。
陳國強引用了美國醫(yī)生特魯多墓志銘上的一句箴言向學生闡述醫(yī)學和醫(yī)生角色的本質——有時去治愈,經(jīng)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當你珍惜自己的過去,滿意自己的現(xiàn)在,樂觀自己的未來時,你就站在了生活的最高處;當你明了成功不會陶醉你,失敗不會擊垮你,平淡不會淹沒你,你就站在了生命的最高處;當你永遠充滿希望,看重自身的責任而不是權力,關切他人的不幸而專注于拯救和安慰時,你就站在了精神的最高處!”陳國強笑笑說,這些話,哪怕最終只有幾個學生聽進心里,也就欣慰了,因為我們不可能人人是一個模式,有了紅花還需要綠葉呀。
剛剛聆聽過陳院長畢業(yè)致辭的王慧慧,今年直升碩士研究生,她感慨說,院長致辭結合當下社會背景,飽含了對學子的良苦用心和關懷希望?!霸诿鎸ΜF(xiàn)實和理想的差距時,我們確實會有思想斗爭,最重要的是有一個人來點醒你,告訴你面對困惑應該如何選擇并堅持,把握好前行的方向?!?/p>
今年本科畢業(yè)的鄭正,“因為家庭原因,將從事與金融相關的工作”,卻仍慶幸當初的讀醫(yī)選擇,“即便暫時不從醫(yī),也會爭取在今后生活中充當醫(yī)務工作者和病患家屬之間的潤滑劑”。過去,他以為畢業(yè)致辭之類的都是官方調(diào)調(diào),離校這天聽了院長的話,對母校產(chǎn)生了一種“家的歸屬感”——陳國強告訴他們:“無論你們走得多遠,無論你們飛得多高,動物房、解剖教研室一定會在你夢中依稀重現(xiàn),食堂也會向你們重現(xiàn)‘舌尖上的醫(yī)學院的味道,因為那是母校對你們的召喚!”
“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在想明年的致辭了!”陳國強似乎對這門功課上了癮,“平時把自己的感想、體會記錄下來,將自己私下調(diào)研時,一線醫(yī)務工作者說的真心話體味下來,到時候就能有實在東西告訴學生。希望他們畢業(yè)四五年后,仍然有所回味,并且能夠成為他們支撐的力量之一,那就值得了?!?/p>
“在懷疑的時代依然需要信仰”——這是北京大學中文系1988屆畢業(yè)生、現(xiàn)《人民日報》評論部主任盧新寧與師弟師妹的分享。在應邀參加活動之前,盧新寧也掙扎過,畢竟橫亙20多年的時光,兩代人的觀點、所處的社會風氣都不一樣了。最后,在朋友和家人的力勸下,她決定代表自己那一代人,和這一代的弟弟妹妹們“說點真誠的話”。
“我唯一的害怕,是你們已經(jīng)不相信了——不相信規(guī)則能戰(zhàn)勝潛規(guī)則,不相信學場有別于官場,不相信學術不等于權術,不相信風骨遠勝于媚骨。你們或許不相信了,因為追求級別的越來越多,追求真理的越來越少;講待遇的越來越多,講理想的越來越少;大官越來越多,大師越來越少。因此,在你們走向社會之際,我想說的只是,請看護好你曾經(jīng)的激情和理想。在這個懷疑的時代,我們依然需要信仰?!?/p>
盧新寧的話,不僅打動了北大的年輕學子,更觸動了在社會在職場浸淫多年的“老人”們的心。盡管沒有花哨的辭藻,發(fā)言稿一登上網(wǎng)絡,竟被數(shù)萬次轉載,掀起強烈共鳴。
有時候,畢業(yè)致辭的精華,更在乎一瞬間的動情。也許多年后,復旦人回憶起畢業(yè)典禮上的楊玉良校長,仍然記憶猶新的是他的道歉——因為一些宿舍沒能盡早安裝空調(diào),因為一位學生沒有拍進畢業(yè)照留下了遺憾;又或許,是他帶著全體師生為遠去的大師而默哀的那一刻……雖是小事,足顯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