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出”、“入”在《鼻奈耶》中的共時分布進行了細致的分析研究,并找出它們的分布規(guī)律,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在語法結(jié)構(gòu)上及語義上的異同。也進一步說明“出”、“入”在相同結(jié)構(gòu)中意義的相對性。
關(guān)鍵詞:《鼻奈耶》;出;入;語法結(jié)構(gòu)
一、研究簡述
《鼻奈耶》是由晉代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的佛經(jīng)文獻。這個佛經(jīng)文獻主要記錄了僧人生活中的清規(guī)戒律。在語言研究方面,“出”“入”的研究相對較少。余大光(1997)“出、入、往、來等詞兼有相對二義”一文通過引用古代文獻資料來說明出、入、往、來等詞在古代漢語存在的相對對立的現(xiàn)象,古時成為反訓(xùn)詞。李宗江(1997)“論‘進對‘入的歷時更替”一文對表“內(nèi)行”義的“進”的來源及其對“入”的歷時更替過程進行了說明。董志翹(1997)在“再論‘進對‘入的歷時替換”一文中對其更替提出了一些意見和看法。汪維輝(2001)在“漢魏六朝‘進字使用情況考察”一文中對“進”進行了斷代補充研究。廖一邦(2003)“‘出、‘具釋義補”一文就“出”的意義進行了補譯。史錫堯(2005)“‘出‘入語素義分析”在《現(xiàn)代漢語》釋義的基礎(chǔ)上對其語義進行了進一步的探討,對其進行詳細的分類分析。郭姍姍、朱樂紅(2011)“論漢語“出”類趨向補語的語法意義”通過分布分析的原理區(qū)分其趨向意義和結(jié)果意義。本論文通過對“出”“入”在《鼻奈耶》中共時平面的分析來對其整體的面貌進行描述,對其意義的相對現(xiàn)象通過列表進行分析說明,明確它們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二、“出”的語法結(jié)構(gòu)分析
“出”甲骨文、金文皆寫作足走出之形,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出字象人自穴居外出之形?!薄队衿罚骸俺?,去也?!奔措x此往彼之義?!俺觥痹凇侗悄我分泄渤霈F(xiàn)135次,本論文根據(jù)“出”字的搭配情況進行詳細的分析。
(一)前接動詞(18)
1.前接動詞作補語,表示自內(nèi)而外,與“入”、“進”相對。(16)
(1)爾時阿難尋出羅閱祇。(卷一:T24/853C)
(2)若鍼灸出血。 (卷1:T24/ 856B)
2.前接動詞作謂語,表示自內(nèi)而外,與“入”、“進”相對。(2)
(3)若比丘至比丘房詐為瞋恚驅(qū)他使出。 (卷7:T24/880A)
(4)有黑虺蛇木中來出。 (卷9:T24/887C)
(二)后接名詞及名詞性成分(38)
1.后接名詞作述語(或謂語),表示自內(nèi)而外或使出、拿出、取出義。(30)
(5)欲出水壞佛法。 (卷2:T24/858A)
(6)便還出山。 (卷6:T24/875B)
以下的例子也是“出”后接名詞作述語,但是在意義的表達上卻有所不同,它表示使出、拿出、取出。
(7)我當往行出筋力。 (卷7:T24/882C)
2.后接動賓短語作述語,表示自內(nèi)而外。(4)
(8)出乞食婆。 (卷1:T24/852B)
(9)先出求食。 (卷9:T24/888B)
3.后接方位詞短語作述語,表示自內(nèi)而外。(1)
(10)若出牆外。為成棄捐不受。 (卷1:T24 /853C)
4.后接介詞短語作述語,表示自內(nèi)而外。(1)
(11)出至外堂。 (卷5:T24/869C)
5.后接偏正短語作述語,表示自內(nèi)而外。(1)
(12)出此村詣舍衛(wèi)國。 (卷9:T24/890B)
6.后接名詞作定語,表示自內(nèi)而外。(1)
(13)我等大君若不出者。 (卷7:T24/880A)
(三)前接形容詞作謂語,表示自內(nèi)而外。(3)
(14)見舍利弗目揵連出。 (卷4:T24/868B)
(15)與故衣浣者染碾令光出者。 (卷6:T24/876A)
(四)前接區(qū)別詞作謂語,表示自內(nèi)而外。(1)
(16)吾等入城乞食後,城中男女出,壞吾等庵舍。 (卷1:T24/853A)
(五)前接名詞(23)
1. 前接名詞作謂語或述語,表示自內(nèi)而外、出現(xiàn)義以及外凸義。(19)
(17)或從門入從非門出。 (卷2:T24/859B)
(18)日出就位。 (卷7:T24/883C)
以下兩個例子同樣是“出”用作述語(或謂語),表示的意義卻是不同的。例(23)表示的是出現(xiàn)、產(chǎn)生的意思;而例(24)表示的是外凸的意思。
(19)即名日出相國。 (卷7:T24/883C)
2.前接名詞性短語作謂語,表示自內(nèi)而外。(4)
(20)皆從中出。 (卷7:T24/881C)
(21)若比丘入宮王第一夫人出。 (卷10:T24/893B)
(六)單用,表示自內(nèi)而外,與“入”、“進”相對。(11)
(22)皆從中出。 (卷7:T24/881C)
(23)從水而出。(卷10:T24/ 897C)
(七)固定搭配(41)
1. 出去
固定詞組,表示從里面到外面去。(7)
(24)乞食已即速出去。 (卷1:T24/851C)
(25)自當出去。 (卷7:T24/880A)
2. 出行
固定詞組,表示出外行遠。(6)
(26)長者出行不在。 (卷8:T24/885B)
(27)時婆羅門出行不在。 (卷9:T24/892A)
3. 出息
固定詞組,表示呼出的氣息。(4)
(28)出息為安入息為般。 (卷1:T24/856A)
(29)乃至意念學滅出息入息。 (卷1:T24/856A)
4. 出家
固定詞組,到寺廟道觀里去做僧尼或道士。(11)
(30)汝出家學道媒嫁女人。 (卷4:T24/865A)
(31)不出家學道者。 (卷8:T24/886A)
5. 出入
固定詞組,表示出進。(2)
(32)復(fù)化身為馬出入無礙。 (卷2:T24/859B)
(33)伺比丘尼出入。 (卷4:T24/868A)
6. 出世
固定詞組,表示出生;產(chǎn)生。(2)
(34)雖如來出世聞法亦難。 (卷5:T24/869C)
(35)有迦葉多陀阿竭三耶三佛出世。 (卷10:T24/897C)
7. 出迎
固定詞組,表示出外迎接。(2)
(36)即起出迎。 (卷6:T24/877C)
(37)出迎共相問訊。 (卷7:T24/883B)
8. 出外
固定詞組,表示離家外出。(1)
(38)若兩三鉢取出外當?shù)确峙c。 (卷7:T24/882C)
9. 出門
固定詞組,表示外出,走出門外。(6)
(39)薄佉羅比丘今舁出門。 (卷2:T24/857B)
(40)出門見賊者。 (卷9:T24/890A)
三、“入”的語法結(jié)構(gòu)分析
“入”《說文解字注》:“入,內(nèi)也?!倍巫ⅲ骸白酝舛幸??!薄叭搿痹凇侗悄我分泄渤霈F(xiàn)365次,其中指稱自外而內(nèi)義,以及在此基礎(chǔ)上產(chǎn)生了多個引申義。本論文根據(jù)“出”字的搭配情況進行詳細的分析。
(一)前接動詞(13)
1.前接動詞作補語,表示進入;沒入,沉落;引進,接納。(6)
(1)尋入石室見此女人。 (卷4:T24/868B)
(2)不得聽入八關(guān)齋。 (卷5:T24/871C)
2.前接動詞作謂語,表示進入,由外至內(nèi)。(7)
(3)清旦來入。 (卷7:T24/881C)
(4)語使入。 (卷8:T24/886B)
(二)后接名詞及名詞性成分(178)
1.后接名詞作述語(或謂語),表示進入,由外至內(nèi);加入;沒入,沉落;達到(某種境界),趨于(某種狀況);接受,采納。(137)
(5)入塹為成棄捐不受。(卷1:T24/853C)
(6)其入慈三昧者。 (卷6:T24/875A)
2.1.后接名詞性短語(包括偏正短語、動賓短語、方位詞短語)作述語,表示進入,由外至內(nèi);加入;沒入,沉落;引進,接納。(19)總共用例44例。
(7)便入水中為水所漂。 (卷3:T24/862A)
(8)入鞞舍梨分衛(wèi)。 (卷9:T24/889B)
2.2.后接方位詞短語作述語,表示進入,由外而內(nèi);沒入,沉落;泛指至,往。(21)
(9)非入山石間。(卷5:T24/870A)
(10)飲食不入鉢中。 (卷10:T24/896C)
2.3.后接偏正短語作述語,表示進入,由外至內(nèi)。(1)
(11)若入乞食者。 (卷3:T24/862C)
2.4.后接動賓短語作述語,表示進入,由外而內(nèi)。(3)
(12)朝著衣持鉢來入乞食。 (卷5:T24/873C)
(13)尊者迦留陀夷至門欲入分衛(wèi)。 (卷8:T24/884C)
3.后接名詞作定語,表示進入,由外而內(nèi);加入。(4)
(14)入者以婬故。 (卷3:T24/862C)
(15)若其入者此比丘為犯罪。 (卷3:T24/862C)
(三)后接動詞,表示進入,由外而內(nèi);泛指至、到。(2)
(16)誰不入說戒比坐對。(卷9:T24/893A)
(17)即入持華與婬種婦。 (卷10:T24/898A)
(四)前接名詞(10)
1.前接名詞作謂語或述語,表示進入,由外至內(nèi)。(4)
(18)或從壁入。 (卷7:T24/884B)
(19)從水竇入。 (卷10:T24/898A)
2.前接名詞性短語(動賓短語)作謂語,表示進入,由外至內(nèi)。(1)
(20)我舍無有人入。 (卷3:T24/862C)
3.前接名詞作主語,表示進入,由外至內(nèi)。(4)
(21)息入亦念。 (卷1:T24/ 856A)
(22)息入短亦知短。 (卷1:T24/856A)
4.前接代詞作謂語,表示進入,由外至內(nèi)。(1)
(23)輒乞自入。 (卷8:T24/885A)
(五)單用,表示進入,自外而內(nèi);接受,采納;引進,接納。(11)
(24)比丘不得入。 (卷3:T24/862C)
(25)求以入已。 (卷6:T24/878C)
(六)固定搭配(144)
入舍
固定詞組,表示入贅,舊時男子在女家結(jié)婚,成為女家的一員。(1)
(26)若比丘持入舍而反悔。 (卷1:T24/854A)
入山
固定詞組,表示進入山里。(1)
(27)捐棄國土入山行道。 (卷2:T24/859A)
出入
固定詞組,表示出進。(2)
(28)復(fù)化身為馬出入無礙。 (卷2:T24/859B)
(29)伺比丘尼出入。 (卷4:T24/868A)
深入
固定詞組,表示猶深刻,透徹。(2)
(30)深入微妙種種三昧。 (卷4:T24/866A)
(31)比丘眾深入微妙種種三昧。 (卷4:T24/866A)
六入
固定詞組,表示佛教謂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為內(nèi)六入,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為外六入。(4)
(32)名色不覺六入。 (卷5:T24/869C)
(33)喻六入。 (卷9:T24/890A)
入門
固定詞組,表示進門。(1)
(34)適入門時。 (卷5:T24/870C)
入見
固定詞組,表示入宮進見;入朝謁見。(1)
(35)不令現(xiàn)入見王使王就身上食。 (卷5:T24/871A)
入座
固定詞組 表示就坐。(4)
(36)呼伴入坐。 (卷7:T24/883B)
(37)比丘僧入坐。 (卷9:T24/890B)
入室
固定詞組,表示自外入內(nèi),得其門者。(128)
(38)當靜寂入室坐。 (卷10:T24/895B)
(39)若張目行入室者。 (卷10:T24/895B)
四、小結(jié)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知道:“出”在《鼻奈耶》中共出現(xiàn)135次,其在語法結(jié)構(gòu)和成分上可分為前接動詞作補語、前接動詞作謂語、后接名詞作述語(或謂語)、后接方位詞作述語、后接介詞短語作述語、后接偏正短語作述語、后接動賓短語作述語、后接名詞作定語、前接形容詞作謂語、前接區(qū)別詞作謂語、前接名詞作述語(或謂語)、前接名詞性短語作述語、動詞“出”單用以及關(guān)于“出”的固定搭配這14類;而“入”在《鼻奈耶》中共出現(xiàn)365次,也分為14類,但這兩個成對的動詞在分布上明顯存在著差異?!俺觥弊执嬖诤蠼咏樵~短語作述語、前接形容詞作謂語以及前接區(qū)別詞作謂語,而“入”字沒有這三種用例;而“入”字存在著后接動詞作謂語、前接名詞作主語以及前接代詞作謂語的用例,這也是“出”字用例中所沒有的。而且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在用于同一種結(jié)構(gòu)中時,“出”“入”在意義的表達上具有相對性。
通過對“出”“入”在《鼻奈耶》中的所有用例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入”字前接動詞作補語、前接名詞作述語(或謂語)、后接名詞作述語(或謂語)以及動詞“出”的固定搭配所占比例分別為11.9%、14.1%、22.2%、30.4%,這些用例在動詞“出”的整個用例中占有相當大的一部分。同時后接名詞作述語、后接名詞性短語作述語以及動詞“入”的固定搭配也在“入”的所用用例中占有相當大的一部分,分別為37.5%、12.2%、39.2%;成對動詞“出”“入”在前接動詞作補語、后接名詞性短語作述語以及后接名詞作定語的時候,其在用例比例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前接動詞作補語“入”的用例占總比例的1.6%,而“出”則為11.9%;后接名詞性短語作述語“入”的用例占總比例的12.2%,而“出”則為5.1%;后接名詞作定語“入”的用例占總比例的1.2%,而“出”則為0.7%。通過數(shù)據(jù)的直觀反映讓我們更能了解這些事實。同時本人發(fā)現(xiàn)在《鼻奈耶》中,表示由內(nèi)至外或由外至內(nèi)的用“入”“出”,但是在現(xiàn)代漢語中,我們往往用“進”“出”,而“入”在一些固定搭配和書面語中保留了下來。 “進”逐漸的進入了表示由內(nèi)至外這一概念場,這在前面介紹的論文中有所提及,它和“入”之間在語法特征上有怎樣的區(qū)別?!斑M”與“出”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和“入”和“出”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是否相似,這些問題都有待進一步的解決。■
參考文獻
[1]余大光.出、入、往、來等詞兼有相對二義[J].黔南名族師專學報(哲社版),1997.1.
[2]廖一邦.“出”、“具”釋義補[J].汕頭大學學報,2003.2.
[3]李宗江.論 “進”對“入”的歷時更替[J].中國語文,1997.
[4]董志翹.再論“進”對“入”的歷時更替[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12.
[5]汪維輝.漢魏六朝“進”字使用情況考察[J].南京大學學報,2001.2.
[6]郭姍姍、朱樂紅.論漢語“出”類趨向補語的語法意義[J].語言研究,2011.5.
[7]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四川:四川辭書出版社,2006.
[8]顧野王.玉篇[M],北京:中華書局,1987.
[9]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0]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生詞典編輯室編.現(xiàn)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6.
[11]譚代龍.義凈譯經(jīng)身體運動概念場詞匯系統(tǒng)及其演變研究[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
羅茜文(1986-),女,四川省閬中人,四川外語學院研究生部2010級,漢語言文字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對外漢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