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梅
【摘要】筆者認為,要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歷史空間概念能力,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養(yǎng)成良好的讀圖習慣,持之以恒多讀圖想圖;二是要注意總結(jié)歷史地名變化的規(guī)律;三是適當?shù)剡M行填圖作圖訓練;四是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觀點來掌握歷史空間概念;通過掌握基本知識概念,增強空間想象和動手能力,逐步提升理論思維能力,以此來形成穩(wěn)定的學科能力。
【關鍵詞】歷史教學空間概念能力能力提升做法體會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10-0034-01
這些年高考題中不少題都涉及歷史地圖地理知識概念,尤其是近些年來開始實施的文科綜合考題,往往以歷史地圖作為跨學科綜合題的切入點來進行問題設計。眾所周知,人類的歷史活動總是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里展開的。這里的空間范圍對廣大學生來說,就是教材中出現(xiàn)的大量歷史國名、地名和地圖等內(nèi)容。高考要求的能力素質(zhì)是全方位的,但遺憾的是目前大多數(shù)同學空間概念能力比較薄弱,對許多地理地名概念混淆不清,甚至把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混為一談,方位感普遍比較差,漠視相關地理要素、讀不懂圖,半天都找不到答題感覺,以致嚴重影響了答題的效果。究其原因,這既與老師重視引導不夠有關,也與同學們平時的學習習慣和方法有關。筆者以為,要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歷史空間概念能力,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養(yǎng)成良好的讀圖習慣,持之以恒多讀圖想圖
“左圖右史”這是歷史學習過程中一個非常值得重視的傳統(tǒng)和經(jīng)驗。教材中的地圖當然要看,與教材配套的地圖冊最好應隨時置于眼前,其它諸如旅行地圖冊也可以看。凡是教材所涉及,特別是比較重要又不太熟悉的歷史國名、地名都應在地圖上一一找出,弄清其坐標方位、相對位置(周圍可以參照的重要河流、山脈、城市或交通線等),還可適當延伸至當?shù)貧夂?、物產(chǎn)、民族、宗教等方面的知識,甚至把該地與今天時政方面的知識進行可能的聯(lián)系,這樣與教材相關的歷史事件統(tǒng)一起來掌握。對于一些有密切關聯(lián)的歷史地圖,應進行比較,注意其變化。作為知識歸納和掌握還可以空間為線索來進行,把同一地點或地域不同歷史時期,散見于教材各處的重大歷史事件簡明扼要地歸納概括列舉出來,這在學習特別是復習過程中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比如列舉近現(xiàn)代以南京為都的政權(quán);列舉歷史上中央政府開發(fā)管轄新疆、西藏、臺灣、東北等地區(qū)的重大史實。以此來進行知識梳理,它不僅可以幫助同學有效地掌握這些知識,還能夠經(jīng)常性地起到提高地理空間概念能力的作用。
二、要注意總結(jié)歷史地名變化的規(guī)律
在歷史學習中我們要接觸大量的歷史地名,稍加注意可以發(fā)現(xiàn),其變化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不斷進行總結(jié),對于有效掌握它們是非常有幫助的。從古今關系來看,大致有下面三種情況:
首先,古今同名同地。這種地名一經(jīng)形成便相對穩(wěn)定的情況是比較多的,如戰(zhàn)國七雄之一趙國的都城、著名冶鐵中心邯鄲與今之河北邯鄲,漢唐之洛陽與今之洛陽等基本一致。
其次,古今異名同地。同一城市或地域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特定的名稱,因而其稱謂較多,這種現(xiàn)象是大量存在的。在使用特別是解答歷史題時應注意其不同階段的特殊稱謂,避免出錯。如今之北京就曾有過薊、中都、大都、北平等稱謂,臺灣則有過“夷洲”、“流求”、“琉球”等不同稱謂或?qū)懛ā?/p>
再次,古今名同地異。這種地域指向范圍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的例子也是存在的。如戰(zhàn)國時代之山東與今之山東,明代之西洋與近代之西洋等等,它們的內(nèi)涵已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學習時應注意弄清其區(qū)別。
當然還有一些較特殊的地名,也應加以注意。有的地名范圍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如漢唐之西域;有的地名指向范圍不能望文生義,如三國時代之江東,實指長江下游以南的地區(qū);有的地名讀法特殊,如唐代西域四重鎮(zhèn)之一的龜茲鎮(zhèn)。世界史中有幾組易混淆的地名概念,如中東、近東、遠東;北美、南美、拉美;巴基斯坦、巴勒斯坦等等,必須弄清其具體的地理范圍,準確地加以掌握。
三、適當?shù)剡M行填圖作圖訓練
如要求在地圖上畫出巴拿馬運河,由于平時疏于這方面的練習,許多同學的作答與實際要求相去甚遠而導致丟分。這就要求我們在看圖讀圖后,一方面默寫重要的歷史地圖,如戰(zhàn)國形勢圖、秦漢關中水利圖、古運河圖、新路開辟圖等等;另一方面自己還可作一些簡易圖(或坐標圖),把一些重要的歷史地理地名概念諸如山脈、河流、城市、交通線、物產(chǎn)等標注在圖上。在老師的指導下還可制作設色地圖。這樣在地圖知識和能力提高的過程中,真正做到眼、手、腦并用,使各種歷史地理知識得以落實和鞏固。應該說提高動手能力,也是歷史教與學中的一種重要的素質(zhì)目標。
四、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觀點來掌握歷史空間概念
如觀察我國古代原始人遺址分布圖,就會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并不局限在黃河流域;觀察我國歷朝歷代疆域圖,就會形成這樣的認識:偉大祖國的版土是不斷開拓開發(fā)歷史地形成的,進而加深對其深厚的熱愛之情,以及領土的不可分割和國家統(tǒng)一的必然性等方面的認識;觀察世界古代文明的分布圖,就會發(fā)現(xiàn)亞非四大文明古國,就其地理分布而言都位于大河流域中下游的沖積平原地區(qū),古希臘各城邦國家則分布在地域狹小,港灣眾多的希臘半島愛琴海地區(qū)。亞非四大文明古國以農(nóng)業(yè)為主,實行奴隸制中央集權(quán)政治。古希臘各城邦大都商業(yè)航海發(fā)達并實行奴隸主民主政治??梢?,地理環(huán)境對人類政治經(jīng)濟生活是有一定的影響的,特別是古代生產(chǎn)力水平較低的情況下,這種影響更大。
歷史空間概念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夠?qū)崿F(xiàn)的,必須持之以恒,并輔之以適當?shù)姆椒ㄊ侄?,通過掌握基本知識概念,增強空間想象和動手能力,逐步提升理論思維能力,以此來形成穩(wěn)定的學科能力。
參考文獻:
[1]陳緒常.教育部制訂.歷史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7.
[2]卓煥雄.歷史教育資源初探[J].民族教育研究,2011年02期.
[3]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