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修歷史課本被批“去臺灣化”
德國之聲 2012.06.14是臺灣,還是“中華民國”?馬政府稱,在不同的時空可使用不同的稱謂。反對黨懷疑馬政府減少使用“臺灣”的字眼,有“去臺灣化”嫌疑。
翻開臺灣高中歷史課本,有些版本稱“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有些稱“中共”,用法各異。但是,今年9月新學期開始后,情況會有所改變。臺灣“教育部”將制定出高中歷史課本用詞原則,希望書商依此原則編寫教科書。
根據(jù)高中歷史教科書審定委員會最新的決議,日后,凡提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時,不應該簡稱“中國”,而改稱“中共”、“中國大陸”或是“大陸”。涉及政治層面或國際關(guān)系時,應自稱“中華民國”或是“我國”。
此外,不應該提及“臺灣地位未定論”。凡提及臺灣地位時,“應明確說明臺灣屬于‘中華民國的事實”,并說明此事實從1945年起,國際間“無任何異議”。
張亞中認為,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gòu)下,臺灣的正式名稱是“中華民國”,臺灣只是地理名詞。對外關(guān)系上,當然要用“中華民國”,不用臺灣。
6月11日,民進黨“立委”鄭麗君與蔡其昌等人召開記者會,反對以上的做法,并稱高中歷史教科書審定過程中遭馬政府“政治黑手”介入,打算執(zhí)行其“去臺灣化”的工程。鄭、蔡兩人更直指身為“兩岸統(tǒng)合協(xié)會”理事長的臺大政治系教授張亞中,就是執(zhí)行這個工程的關(guān)鍵人物。因為,歷年來高中歷史教科書通常在4、5月中就審查核定。但是“教育部”疑似納入特定人士的意見,致使課本至今難產(chǎn)。張亞中5月被聘入委員會,整個程序非常詭異。
張亞中在接受德國之聲電話采訪時稱,自己沒有這么偉大,他和馬英九的關(guān)系也沒有那么熟。該審定委員會有13名成員,會議采共識決,如果他的論述沒有道理,就不可能成為會議的共識。張亞中既非國民黨也非民進黨籍,長期研究國際關(guān)系、兩片關(guān)系及中國近代史,有20多本學術(shù)著作。他自認應該符合進入委員會的條件。他認為目前的高中歷史教科節(jié)的確有偷渡“一邊一國”思維的嫌疑。他說:“從李登輝開始到陳水扁時代,他們就開始把臺灣的歷史作一個‘變質(zhì)的改變,如果注意看目前的高中歷史課本,基本上是‘一邊一史的書寫方式,兩岸在陳述不同的歷史觀念,不同的歷史脈絡。其中隱含著希望兩岸關(guān)系變成‘一邊一國的論述,然后在陳述自己的時候,盡量使用‘臺灣來取代國家的名字,也就是‘中華民國?!?/p>
張亞中主張“教科書應該還原于歷史,還原于‘憲法。”也就是,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gòu)下,臺灣的正式名稱是“中華民國”,臺灣只是地理名詞。對外關(guān)系上,當然要用“中華民國”,不用臺灣,以免貶低自己的國格。就像以前的“西德”,他們的官方文件一定用“德意志聯(lián)邦共和國”。但是,如果提到社會、經(jīng)濟、文化、風俗等內(nèi)涵,則可用“臺灣”和“中國大陸”等說法。這樣的用詞原則是回歸“憲法”精神,無關(guān)乎“去臺灣化”。
蔡其昌認為,審定委員會在修改高中歷史教科書時,舍棄公正客觀的用詞,采取“大中國”的意識形態(tài),其意圖昭然若揭。他舉例說明,審定委員會要求日后將日本人統(tǒng)治臺灣的期間改為“日殖”時代,而清朝統(tǒng)治臺灣則叫做“清治”。蔡其昌認為,“殖民”的“殖”是負面用詞,“治理”的“治”則是正面用詞。如果站在歷史公正客觀的角度,應該稱所有曾統(tǒng)治臺灣這塊土地的任何一個政權(quán)都是“治”,小能有“殖”和“治”的差別待遇。他說:“是因為他是站在大中國的思想里面,長期以來認為,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清朝是中國歷史里正統(tǒng)的朝代,所以清朝統(tǒng)治臺灣叫做‘治,日本不在大中國底下,所以他叫做‘殖?!?/p>
蔡其昌反對將“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為“大陸”,因為走到全世界不會有人簡稱中國為“大陸”。因此他堅持“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是“中國”。他說:“全世界都叫它‘中國,如果臺灣的歷史教育要和全世界接軌,我們也必須稱呼人家為‘中國。要改成‘中國大陸則是認為大陸是臺灣的一部分。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一個主權(quán)獨立的國家,可是不符合‘中畢民國憲法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