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
有一次,我搭飛機從美國回臺北,旁邊坐著一位六十幾歲的乘客。在閑聊中,他談到自己很早就“五子登科”,后來三個孩子還全部在美國落地生根。原本希望在美國的子女家中享受天倫之樂,結(jié)果呢?他的英文不靈光,以致成了瞎子、聾子、啞巴;他又不會開車,簡直是個跛子。
英國作家王爾德說:“人生只有兩種悲?。阂环N是得不到我想要的;另一種呢?是得到了我所要的?!绷钊瞬唤獾氖?,為什么“得到我所要的”也算是悲劇呢?這不是“心想事成”嗎?非也。因為許多人達成自己奮斗的目標之后,才發(fā)現(xiàn)搞錯了,原來這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或者,自己為這個目標所付出的代價太高,根本得不償失。
為了降低后悔的概率,更為了珍惜未來的時光,我們所能采取的策略是:花一點時間,想一想人生是怎么回事。首先,我們的生命有“身體、心智、靈性”三個層次。面對身體、心智與靈性,我的建議是:身體是必要的,心智是需要的,靈性是重要的。以身體而言,從身體健康延伸出去,包括一切有形可見、可予量化的成就,如“銀子、車子、房子”,以及社會形象,這些都屬于必要的層次。如果我們把全部精力都投入這個層次,到了中年就會嘗到“重復而乏味”的苦果。
再以心智而言,它的潛能包括“知、情、意”三方面。這三方面需要一直開發(fā),否則難以化解“重復而乏味”的壓力。在求知方面,每天學一點新東西,是保持心態(tài)年輕的好辦法;在情感方面,目標是自得其樂與歷久彌新;在意志方面,則能提升自主性與自由度,效法孔子的“隨心所欲不逾矩”;至于靈性層次,則是“重要”的,因為它決定了人生的意義與目的。
心智層次最易達成共識的,自然是“求知”方面了。我曾提出一個觀點就是:現(xiàn)代人的學習規(guī)劃,最好是“三十歲以前學習儒家,四十歲以后學習道家,五十歲以后學習《易經(jīng)》”。
儒家思想的要旨在于“真誠”兩字。人只要真誠,就會覺察內(nèi)心有一股力量,要求自己與別人之間建立適當?shù)年P(guān)系。
人到四十歲以后就應該學習道家。道家的要旨在于從道的角度來看待一切,包括自己的遭遇。而所謂的“道”即是整體。在整體之中,得失成敗可以消解于無形;在整體之中,很容易孕育一種審美的眼光。因此,學了道家之后,可以“順人而不失己”,“外化而內(nèi)不化”,享受與道同游的樂趣。至于五十歲以后,不妨學習《易經(jīng)》?!兑捉?jīng)》是“依天道以應人道”,要我們明白自己的時勢處境與特定位置,對于吉兇禍??梢粤巳挥谛模M而在理解了變化的原則與規(guī)律之后,可以順勢而行,趨吉避兇,并且致力于修養(yǎng)德行,由改變自己的心性而改變既定的命運。
人生不能沒有憧憬,學習的過程并不容易,面對這樣的挑戰(zhàn),也會帶來一些憧憬。
【原載2012年10月23日《廣州日報·每日閑情》本刊有刪節(jié),標題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