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付梅
談校園文化的精髓
——教學文化
■許付梅
天津市濱海新區(qū)漢沽中心小學教學校長
●一枝獨秀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我們的教師隊伍建設何嘗不是這樣?
●讓教師和學生體味到“教與學”的快樂,是做校長的最大幸福!
●有文化,有靈魂的教育,可以用五官觸摸,可以用心來體悟。
●不管是做教師,還是做校長,都要力爭“德能并舉”。高尚無私的師德,精湛嫻熟的教學技藝是對“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最好的詮釋。
她把對教育的“愛”貫穿于學校管理之中,深化為管理愛人、教書愛人、服務愛人和環(huán)境愛人。
“以愛為核心,干好本職工作”,這是漢沽中心小學教學校長——許付梅一直秉承的宗旨。
她敬業(yè)。把讀書、思考、寫作作為生命歷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這都是因為教育。
她正直。說直理,講真話;識大體、顧大局。敢于直面問題,敢于承擔責任。
她熱情。率直真誠,和藹可親;教師們的事,她會盡自己最大努力去給他們分憂解難。
她忙碌。教師的專業(yè)成長、課題的深入研究、高效的聽課評課、縝密的活動組織、書籍的編纂、頻繁的進修培訓,等等。
她快樂。淡泊名利、無私奉獻。對教育有一種摯愛,這種愛——大氣、深厚。
她堅持。對教育的熱愛和執(zhí)著,對學術的孜孜以求。她的思想現實、智慧;她的信仰堅定、崇高;她的追求執(zhí)著、堅定;她的精神與時俱進。
她驕傲。她視教師為事業(yè)的中流砥柱,她享受著和大家一起進步的喜悅。
她——讓我們感動!她人性豐富,人格完善、人品高尚。這來源于她一直深深扎根于小學教育,扎根于小學課堂;她最親密的朋友是教師,距離最近的人是學生。為了學校的發(fā)展,她覺得大家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天津市濱海新區(qū)漢沽教育中心副主任 劉潤來)
校園文化指的是學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實踐文化氛圍。綜觀教育發(fā)展的軌跡,我們不難發(fā)現,校園文化建設不僅是一種學校教育的外在直觀呈現方式,更是一種凝聚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和具有哲學內涵、人文內涵的辦學精髓。其中教學文化占重要地位。
物化形態(tài)的文化層面是指學校文化建設中物質和環(huán)境的文化蘊含層面。物化形態(tài)的文化層面主要強調的是整潔、美觀的校園外在主體環(huán)境、洋溢人文關懷的內在環(huán)境布置和規(guī)范嚴謹的制度三方面的內容。
1.讓建筑與學生會話。
我們計劃用五年時間把學校辦成花園式學校。搞好硬化、綠化、凈化、美化,達到讓校園每個角落會說話的文化氛圍。使學生走進校園,進到課堂,投入到活動中時就能感受品位,從而萌生幸福感,這本身就是一種精神的享受和凈化。
2.讓每一面墻與學生會話。
校園是學生生活和學習的場所,這里的每一面墻都是學生每天需要面對的。教師精心的選擇和布置內容,或激人奮進的名言警句,或親切溫馨的提示語,或充滿意味的圖畫,或滿載收獲的成功范例……讓每一面墻都成為與學生對話的有效載體。
3.活化規(guī)范嚴謹的制度。
將制度活化在學生心中是教育過程最為難能可貴的。被老百姓稱為亮麗風景的“一字”路隊就是無聲的校園文化。學生把路隊制度活化在自己的心中,當井然有序的長長的路隊在校園內外流動、延伸的時候,文化的力量已經教給學生讀懂什么是規(guī)范,什么是嚴謹。這會影響到他們一生的做事、做人。
我們以最樸素的“從小學做人,長大接好班”為校風定位,其中,體現的正是一種求實、求真的辦學理念。學會做人這是我們教育走向成功的起點,人的精神塑造是一切教育理念貫徹實行的根本。在精神品位的校園文化建設方面,我們把校園形象塑造、書香校園打造和人文氣息關懷作為重點。
1.精神風貌的塑造。
我們針對自己的實際,確立了要讓中心小學的教師人人具有“四心”、“六能”、“一特長”的工作目標。“四心”:對學生的“善愛心”,對教育事業(yè)的“責任心”,對教育改革的“鉆研心”,對終身學習的“永恒心”。“六能”:扎實的課堂教學技能,現代教育技術應用能力,基于學生發(fā)展理念的教育活動設計和組織能力,對于學生發(fā)展心理輔導和學習指導能力,課改研究能力,與學生家長、同事和領導的人際交往、溝通能力。“一特長”:鼓勵教師形成個化性教學風格,有自己的教學特色。我們以此作為教師群體形象的初步定位。讓我們的教師形象在學生、家長、社會的認可中日趨完善,從而讓文化浸潤我們教育的全程。
2.書香校園打造。
打造書香彌漫的校園是我校市級讀書課題的主要研究內容。我們以此為依托,開展特色讀書活動,從《千字文》、《弟子規(guī)》、成語、韻語到美文、詩詞,學生們在書的天地里盡情汲取文化精髓的營養(yǎng),在個性充分的張揚與美麗展現中體驗讀書的快樂。我們還把書香校園的打造延伸到家庭與社會,建立學校、家庭、社區(qū)的聯(lián)合體,在學生生活的全面空間范圍內為學生開辟求知和發(fā)展的純凈天地。除此以外,我們?yōu)榻處熗扑]了必讀書目,從專業(yè)知識和文化滋養(yǎng)各方面提高教師素質,與此同時,還要把教師文化品位的提高與每天的工作結合起來,求得實際的運用,實現切實的需要。
3.人文關懷。
精神層面的校園文化表現在散發(fā)人文關懷的舉措中。我們搭建學校與家庭合作的教育平臺,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把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形成教育的合力。同時我們積極構建和諧溫馨的工作環(huán)境。中秋節(jié)送到家中的祝福月餅,春節(jié)熱情洋溢的拜年短信,都使學校的工作有了和諧、溫馨的背景。這種背景就是我們現代教育持續(xù)發(fā)展的必要文化。
學校的責任就是最大限度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發(fā)展的條件,搭建自由發(fā)展的平臺。我校利用每天下午兩節(jié)課的時間組織豐富多彩的大課間活動和社團小組活動,開設了二十余個項目的社團活動小組,學生在校內,即可接受專業(yè)技能訓練,從規(guī)模和質量保證方面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生活世界,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從而具體地、有形地落實以人為本的課改宗旨。這些實踐性有形活動,生動而順應天性。
我們的校園文化建設還體現在具體的主題活動樣式上。六一兒童節(jié)、校園藝術節(jié)、科技節(jié)等主題活動中承載的文化意韻正是校園文化第三個維度在前兩個維度發(fā)展基礎上的提升。
教育需要品牌。在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在校園文化建設的第三個維度上更強調品牌文化的建設,也就是特色文化的建設。在品牌文化建設中,我們創(chuàng)辦了《快樂中心》校報,全面反映學校生活,而且從組稿、撰稿、編輯、排版等各個程序鼓勵師生全員參與,分工協(xié)作。一份小小的報紙,折射的是學校建設的全貌,是校園文化最直接的反映,也正是這份小小的報紙,成為了我校文化建設的一個品牌,那就是全員發(fā)展,共同進步。
我推薦的書
◎《學會生存》,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fā)展委員會編著,教育科學出版社
◎《教育漫話》,[英]約翰·洛克著,教育科學出版社
◎《學校的挑戰(zhàn)——創(chuàng)建學習共同體》,[日]佐藤學著,鐘啟泉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責任編輯 韓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