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于外貿形勢嚴峻,廣州市外經貿局局長肖振宇近日在某新聞發(fā)布會上表示,“要實事求是地根據(jù)省里的情況、國家的情況,對廣州市今年的出口指標進行適當調整,應該調到5%~6%的增速,而不是先前設定的10%?!?/p>
一級政府主動要求調低經濟增長指標,這在過去很長時期內并不多見。究其原因主要表現(xiàn)在:一方面,中國經濟持續(xù)處于景氣周期,各類經濟增長指標相互支持一路高企自有堅實的宏微觀基礎;另一方面,政府主導型增長模式,有可能讓各級地方政府趨于自信“有形之手”無所不能,層出不窮的反周期調控政策只見其利,不見其弊。
市場經濟終有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guī)律,更不用說,身處全球經濟高度融合的一體化時代。主權國家面對外部環(huán)境不利影響,雖不至于束手無策徒喚奈何,但其可資調用的政策工具終究只能在一定范圍與限度內發(fā)揮作用。如出口刺激扶持政策,就必須在國際貿易體系規(guī)則框架內戴著枷鎖跳舞。因此,面對歐美等國遠超預期的經濟衰退,廣州調低出口指標雖出無奈,卻也實事求是。
基于形勢變遷的經濟指標調整事屬尋常。誠如上文所述,出口增速比之其他各項經濟指標最突出的特點即在于其“自主性”較低,而這種特點使得我們有理由擔心,如果各級地方政府繼續(xù)以往不計代價“保增長”的思路,那么,出口引擎的動力漸衰,會否使得其他“自主性”較高的經濟指標層層加碼,以求匯總后的總量指標“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不顧實際大干快上,一遇到困難就轉求政府加大投資,這種一味求增長、一味求速度的偏執(zhí)思維,其實是淡忘了客觀世界是第一性的,主觀預期是第二性的這一辯證法的基本規(guī)律。我國正在展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偉大進程,尤為需要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只有這樣,才能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普遍過程,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形成新認識,開辟新境界。
中央政府率先垂范,已經明確以“穩(wěn)增長”取代“保增長”為其政策基本脈絡。我們認為,一字之差,足以體現(xiàn)出質量與速度之間、長期與短期之間、民生與“政績”之間不容混淆的輕重之分,而這種復雜局面下實事求是作出的抉擇,當可漸次引導各方面把工作著力點放到加快轉變發(fā)展方式、切實提高發(fā)展質量和效益上來,最終有利于實現(xiàn)更長時期、更高水平、更好質量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