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漢光谷開店,違背了王森做參差咖啡3年來堅守的原則。
100平方米以內(nèi),已經(jīng)成了參差咖啡開店面積的上限。
但光谷的咖啡書屋,面積200平方米、月租金接近2萬元,在所有的參差咖啡館里是個特例。
王森至今還清晰地記得最初看到書屋時的情狀?!肮夤冗@么好的位置,惟一的書店里堆了那么多亂七八糟、胡言亂語的書,能不沖動嗎?”
那是在2010年,書店經(jīng)營艱難,在各地看來都已是大趨勢。
喜歡看書、喜歡買書,“有生以來除了買房和車,累計最多的消費就是旅行機票和書”的王森,沖動之下,決定試試。
他就不信,好書加好咖啡不能生存!
這一次破例了
咖啡書屋原本是王森的朋友開的華社百年書店,因為經(jīng)營得不好,想請王森去看看能否在店里增加咖啡。
一沖動,王森就決定接手下來做咖啡書屋,他總覺得,好書店是能在咖啡香中復活的。
2010年8、9月份籌備期間,因為要想的事情很多,每天還得花兩個小時在武昌和漢口之間來回奔波,王森常覺得很苦很累,之前的悠閑生活不再。
裝修過程中,他甚至不止一次地痛罵自己,干嘛不堅持原則,沖動個啥?
即便如此,王森還是咬牙扛了下來。尤其是在咖啡書屋開業(yè)前需要大量兼職的消息在豆瓣上公布后,一篇篇文采飛揚的自我介紹蜂擁而至,字里行間流露出的對咖啡書屋這種環(huán)境的熱愛,讓王森有些意外,又非常興奮。
“在裝修、籌備的過程中,一批又一批報名兼職的丫頭、小子們跟著我任勞任怨,他們難道僅僅是為了一份收入并不高的兼職工作嗎?當然不是!”對于這家違背原則的大咖啡書屋,王森鐵了心,就算錯也要堅持。
到現(xiàn)在,參差咖啡書屋開業(yè)一年又多半的時間,經(jīng)營略有盈利,但是和隔壁的麥當勞、眼鏡店比起來,咖啡書屋仍算不上是正常的生意。
“之所以能在租金很貴的地方生存下來,除了我們的心思,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這個區(qū)域有大量的高校,學生們有空就會到這一帶聚集?!蓖跎瓚c幸,因為這間咖啡書屋,參差咖啡聚集了更多熱愛咖啡、熱愛書的好同事。
發(fā)福利嘍
這里可能是全北京城最小的一個咖啡館。
只有三張桌子,能坐8個人。也有二層,位子同樣不多。陽臺窗外是夕陽下故宮東華門角樓的剪影。
喜歡它的人說,“真是小巧得可愛”。
小咖啡館有個長長的、文藝范兒的名字——詩意棲居旅行。
網(wǎng)友給它做了一句很美的廣告語:故宮在左,咖啡在右,旅行則在腳下。
館主楊子玉,剛剛辭掉了來北京至今的第一份、也是惟一一份工作,年薪20多萬,打算一心一意來打理小咖啡館。
“離職是因為出去太久了,不好意思再懶在那里了。”楊子玉低低地笑著說,一趟原計劃的短期旅行,最后“莫名其妙走啊走啊”越走越遠,時間越來越久,在外游蕩了半年。
旅行從16歲開始,2007年在豆瓣上注冊,2009年接手小咖啡館,楊子玉很喜歡咖啡館舊有的名字,寫盡了她的喜好,一直沿用下來。
咖啡館里有很多書,門里的架子上,店內(nèi)的墻上,多數(shù)與旅行有關(guān)。
這里不賣書,但是館主很好書。楊子玉是豆瓣讀書小組的組長,小組的成員后來都成了她深交的朋友、客人。不是她想在書友中推銷自己的咖啡館,實在是想為大家“謀福利”。
2007年剛在豆瓣上發(fā)起讀書小組時,楊子玉他們經(jīng)常為了活動地點而發(fā)愁,全北京“四處打游擊”。
“人家都不太歡迎我們的活動,點一杯最貴的咖啡也才30塊錢吧,十幾個人占著人家的地兒,一下午沒有翻臺率,我們的活動都是在周末,正是人家生意最好的時候,特別影響生意?!钡鹊綏钭佑窠邮至诵】Х瑞^,讀書小組的活動地點才固定下來。
一個月一期的讀書會,從下午兩點鐘一直到晚上六點,小咖啡館整個下午都沒有別的生意。
身邊也常有朋友跟她暢想開家小咖啡館,楊子玉卻總是給人家澆冷水,讓對方先來自己的小店“親身體會”。
“小咖啡館其實生存挺難的?!睏钭佑癫幌胩阑@個飄著咖啡香的生意。中國人現(xiàn)在關(guān)注咖啡本身的太少了,多是為了找個環(huán)境,小咖啡館如果沒有主題,“味道”就會越來越淡,即便是有特色的東西也不長久,因為客戶的忠誠度并不高。“理想過于強大,現(xiàn)實過于卑微,如果你不能平衡它,經(jīng)營下來挺痛苦的?!?/p>
做到現(xiàn)在,小咖啡館已經(jīng)不需要楊子玉再往里添錢。
她很滿意,她說自己是個“生活沒有底線”的人,對生活很寬容。
從接手至今,楊子玉從未主動給小咖啡館做推廣。
很多人知道它,是因為豆瓣。
楊子玉說,她還會繼續(xù)給讀書小組“發(fā)福利”。
堅持“對的味道”不容易
開業(yè)6年,單向街二度面臨因為漲租金而不得不遷址的尷尬。
80后的小武是書店負責“單向街沙龍”最長時間的店員。
這里的文化沙龍,在北京乃至全國都頗有名氣。這里已被外界當作是獨立書店的運營典范。
還在圓明園時,夏秋之際,單向街的沙龍就在大樹環(huán)抱的寧靜院子里,數(shù)十張支開的帆布椅圍成半圓形,在婆娑擺動的樹葉陰涼下,舒適而自在地開始。
2009年搬到藍色港灣之前,單向街給物業(yè)方做了一份非常打動人的提案,標題就叫“單向街+藍色港灣=塞納河左岸”。
高高的白色書架,和那些遠離超級暢銷的、小眾公知的、“邊緣”的書籍,告訴大家單向街還是單向街。只不過,招牌的沙龍活動從院子搬進了二層的咖啡廳。
在圓明園時,單向街的旁邊有家“左右間咖啡”,在單向街股東許知遠的眼里,“幾乎像單向街書店一樣好,你可以在這里買了書,再去隔壁喝咖啡”。到了藍色港灣,單向街開始嘗試經(jīng)營自己的咖啡廳。
周末沙龍時,咖啡廳的沙發(fā)被搬到陽臺,空地上擺滿一排排折椅,但數(shù)量常常不夠,許多人只能站著,幾乎填滿了所有縫隙。咖啡廳也是書店做場地租賃時的主要場所。
在經(jīng)營收入上,圖書銷售一直是最大卻不是掙錢的行當,咖啡簡餐其次,場地租賃的利潤率相對來說高些,格子鋪賺的是眼球、也幾乎不掙錢。
單向街的沙龍影響很大,至今已經(jīng)做了400多場,但卻一直是免費的,僅能拉動一點圖書銷售,連飲品銷售都無法從中獲益。在書店管理者看來,沙龍現(xiàn)場不適合推銷飲品,而且,這種類似“最低消費”的商業(yè)思路會讓這里的味道“不對”。
沙龍有影響后,不是沒有商家來尋求合作,但是絕大多數(shù)都被擋在了門外。
即便是場地租賃,單向街的管理者也只接待和自己“對味的”,比如一些公司培訓、出版社的新書推介、雜志推廣等。場地租賃的頻次也比較少,一個月能做兩三場、三四場,而免費的品牌沙龍活動一個月能做十來場。
有時候,書店會用咖啡廳來做一些免費且很小眾的活動,比如放一些獨立影像,做一些大學生短片的觀影會。
書店的管理者一直在努力讓書店沿著“對的味道”運營。
不過,為理想而堅持并不容易。
今年26歲的小武,很喜歡呆在單向街。從2008年做兼職到后來成為正式員工,至今已在這里工作4年。
有沒有想過自己做一個這樣的書店?“挺難做的,(獨立書店)很理想的一個狀態(tài),現(xiàn)在做書店幾乎看不到任何一點點能讓你活下去的支柱點,網(wǎng)上銷售之類的對它的沖擊特別大。”小武坦誠地說。
兩年前,單向街給店員們加了工資,每月1500元,之前只有每月800元。對于一個工作4年的公司員工來說,4000元月薪是比較普遍的,但在這類書店,得是“做好多年以上”才能夠得著的。
如果有一天離開單向街會做些什么?小武還沒有想過,可能會跟朋友一起做點事情吧,是否與書有關(guān)不重要,“前提是能養(yǎng)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