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甸是祥云縣的一個鄉(xiāng)鎮(zhèn),位于祥云縣東北部,地處兩州(大理州、楚雄州)三縣(祥云縣、賓川縣、大姚縣)交界處,有漢、彝、白、苗、傈僳等5個世居民族,轄三家、米甸、克昌、岔溝、大松坪、自羌朗、香么所、黃草哨、楚場、插朗哨10個行政村委會,每個村名都很獨特,富有婉轉(zhuǎn)音韻,好像是遠在天邊的世外桃源,其實是因為很多名字都是彝族話的譯音。提起米甸,祥云人都知道那里盛產(chǎn)優(yōu)質(zhì)無煙煤、薄殼泡核桃,那里的人民熱情好客,性格豪爽,但是因為道路崎嶇,大多數(shù)祥云人其實都沒有到過米甸。2009年祥姚公路、米平公路的修筑,為米甸人創(chuàng)造了史無前例的通途,如今到祥云縣城只有38公里,而且車道平坦寬敞,坐上車一陣閑聊就來到熱鬧的縣城,去米甸的人也就越來越多了。
就是這樣一個離縣城并不遙遠的半山區(qū)鄉(xiāng)鎮(zhèn),曾經(jīng)因為貧窮、邊遠、語言不通、經(jīng)濟落后等原因,給很多人造成了神秘的印象,似乎總是遙不可及,那里的山山水水、世居民族、節(jié)日習俗,以及盛產(chǎn)黑黝黝煤礦和滿山遍野核桃林的大山到底孕育著怎么與眾不同的獨特與魅力?在腦海里一遍遍地想象,于是,在春天里,我不由地向著那片土地走去……
山包包上的小村莊
對于在街道上長大的我來說,一直對大山充滿神秘,一個山彎一道山梁,一片樹林一叢野花,里面隱匿著什么?也許是一只斑斕的野雞,一棵盛開的馬纓花,一灣汩汩冒水的清泉,一只正在奔跑的松鼠……答案總是不一而足。
春天的一個清晨,我第一次來到米甸的黃草哨。黃草哨是一個以彝族為主、苗族混居的山區(qū)村寨,由大村、小紹、清水河等幾個自然村組成。經(jīng)過剛剛修好的祥姚路是平坦的柏油路,然后盤山而上,來到一棵古樹下停車,同行人告訴我們來到的應該是大村。周圍群山環(huán)抱,而村寨就建在一個凸起的山包包上,迎著冉冉升起的春日,幾十戶人家的房屋擠擠挨挨地躺在大山的懷抱里。山勢稍微平坦的地方建了小學,國旗迎著微風招展,一墻之隔的旁邊是村委會,往前幾步就是我們停車的平地。一個圓形的大臺階包圍著古樹,古樹很高,樹皮龜裂著,黑黝黝的,矗立在村子唯一一小塊平坦的地上,大圓臺的邊沿可以坐著休息。經(jīng)過圓臺往上走,一道彎彎曲曲的石階穿過村民的房屋,延伸到近旁的山上。小村很安靜,我們下車后,只聽得見小學校里老師講課的聲音和孩子們稚嫩的讀書聲。偶爾傳來一陣陣狗吠,我想那是看家狗是對外來人的一種歡迎方式吧。
順著村里彈石路,繞過一個山洼,經(jīng)過由大石頭搭建的年久山路登上另一個山包,同行老師告訴我,這條簡樸的山路當年紅軍曾經(jīng)走過,現(xiàn)在依然是山里人通行的主要道路,我不由地心生敬意。當我們來到小山包的高處時,對面山包上整個小山村的全貌一覽無余,順山勢而建的房屋就像一群相互依靠的孩子,從上而下擠擠挨挨簇擁在一起。而仔細看時,每家的建筑又各有特點,每一道墻壁都刷得雪白,在陽光下泛著耀眼的光。清風迎面而來,呼吸著山鄉(xiāng)里清新的空氣,感覺肺部得到了最愜意的舒張,深深吐出一口帶著城市汽車尾氣的污濁,那些自由的山鄉(xiāng)風歡笑著奔涌進體內(nèi),真是舒暢啊!
彝族小山村安靜地臥在陽光下,一個外來人間或高聲一喊:賣橘子!然后又陷入默然的寂靜里。而學校里孩子們嬌嫩的聲音在山間清澈地回蕩:“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我忽然記起一位作家說:孩子那水一樣的聲音……是呀,在這靜靜的山寨里,孩子們水一樣的讀書聲沁人心脾,叫我恍惚回到年少的純真時光,在這明媚的春日,倍感親切溫暖。
登上最向陽的山脊,那里有很多深褐色的大石頭,一位來自更遠深山的彝族漢子剛剛購物回來,背著簡樸的包包,包里了露出各種糕點零食,一臉的樸實,他用很蹩腳的漢話告訴我們:他的家從這里還要走一個多鐘頭到呢,有時候也騎馬,但更多時候還是走路。正說話間,一對年輕夫妻騎著馬過來,看那騎馬男人很悠閑的模樣,我不禁想起曾經(jīng)在麗江騎過一次馬,因為笨拙,在馬背上高懸懸地搖晃,即使省去了腳力的辛苦,也覺得挺害怕。而眼前這些深山里的彝族居民這種悠悠然的神情叫人羨慕,沒有匆忙,沒有急躁,有的是一份對生活的坦然,現(xiàn)代人缺少的不就是這樣質(zhì)樸的心態(tài)嗎?
正遐想間,對面山坡上小學的放學鈴聲響起,孩子們像一群快樂的小鳥從校園里飛奔出來,嘰嘰喳喳,歡笑著,從古樹下走過,登上那條當年紅軍曾經(jīng)走過的石階,三三倆倆地回家吃飯。太陽下,收割麥穗的女人頭頂巨大的捆子往回趕,孩子們在山間小巷里嬉鬧著,靜靜的小村莊飄蕩著女人、炊煙和孩子們溫馨的氣息,小小山寨在和煦的春風中恣意生活著。
蘊藏黑色寶藏的大山
香么所,以前一直以為是“香貓所”,自以為那里大概生產(chǎn)一種被稱之為“香貓”的動物,其實,那是讀音的錯誤。香么所之所以有名,原因是那里有個大型煤礦,黑色的寶藏在山肚子里就像一條河流一樣源源不斷,被采煤工人從山里開采出來。遙遠、偏僻、傳言,加上煤礦的神秘色彩,所以,對這個地方總覺得遙不可及。
我們走的是新修筑好的柏油路——米拉公路,祥云縣米甸鎮(zhèn)至賓川縣拉烏鄉(xiāng)的公路,這條公路在以前應該是“土路——彈石路——柏油路”這樣的發(fā)展歷程。新路平坦,路兩邊的村莊按照山勢自成一體一簇簇排列著,又一個與一個之間分散開來,而自然村的房屋密密匝匝地簇擁在一起,非常好看。麥田里深深淺淺的黃色麥穗隨風搖擺,層層疊疊,質(zhì)感分明。同行的老師開玩笑說,就在這塊土地下到處都會有泛光的煤礦,不知道挖下去多深就能看見,香么所的人民都是躺在“黑金”上面呢。
翻過幾座山梁后,車停在西面的山埡口,迎著太陽,山下的村莊、河塘、麥田色彩斑斕地泛著光,薄霧升騰,米甸壩子就像一雙掬水的“手”形成的凹地,巨大的山凹里生活著彝族、白族、漢族、苗族人,而那雙掬水的“手”一捧捧掬起的不是清水,而是黑燦燦的煤塊,一方水土養(yǎng)育并富裕了一方人……
路邊的煤炭公司,都堆放著像山一樣高的煤堆,一堆接著一堆,非常壯觀。不知還有多少“黑色金子”蘊藏在大山里。看著那些“黑金”,我不由地想。
如詩如畫的田園
從米甸鎮(zhèn)往東走3公里左右,就進入大山深處的大松坪。大松坪村委會位于米甸鎮(zhèn)東南角,因古時松樹多,因而得名。村委會轄8個自然村,主要居住著漢族和彝族。車子盤山而行,我們不時地停車下來攝影,雖然上車下車很是麻煩,但是源于山里的春意太過濃郁,景色宜人,也毫無怨言。
從“大松坪”村名來看,應該是在一片一望無垠的松樹林里,居住著身穿彝族服飾的當?shù)厝耍麄儾缓屯鈦淼臐h人說話……我總是不由自主地胡亂遐想。道路并不崎嶇,但是蜿蜒深入深山。一個彎道后,忽然看見一個清汪汪的湖泊,那是一個小型水庫——碗廠箐水庫。因為是在大旱之年,水,已然成為一個多么莊嚴隆重的詞語,它幾乎代表著生命的一種體現(xiàn)方式!而在這里,與水相遇卻是如此輕盈意外。晨光的照射下,水庫并沒有被人工修鑿之后的做作,西邊溪流匯集處有一片等待種植的田地,墑壟修整有序。湖水碧藍地泛著光,倒映著近旁的兩面山色,清涼的晨風迎面而來,微微含香,那應該是春天開放的花朵帶著的清香。圍著湖邊,我們不停地拍攝,記錄著這深山里絕妙的山光水色。
離湖之后,繼續(xù)前行。當我們左一彎右一拐地在植被茂密的山間穿行1個多小時后,眼前出現(xiàn)的是幾個亮麗的村莊。在深山里新農(nóng)村建設的面貌也會叫人眼前一亮:幾簇剛剛發(fā)綠的新竹,一畦畦深淺不一的麥田梯田等待成熟,隨風輕輕搖動。田間有一紅衣農(nóng)家女子在彎腰勞作,不遠處的村落迎著朝陽依山而臥,松坪橋就在我身旁,質(zhì)樸安靜地沉默著。耀眼的白墻、金黃的麥浪、新綠的翠竹、蒼褐的石橋,其中點綴著那一抹的朱紅,呼吸著純凈的山風,這樣春日景明的美景,怎不會叫人心醉!
村委會副支書因為腳疼,聽說我們遠道而來要宣傳這里的民俗文化和經(jīng)濟發(fā)展,急忙聯(lián)系找了王家村的林管員給我們當向?qū)?。林管員是一位很淳樸的彝家漢子,話不多,但臉上總是泛著微微的笑,寬厚的心態(tài)怡然自得。他帶我們?nèi)ド嚼锾綄ぁ按簖執(zhí)丁钡脑忌?,聽說那里自然風光迷人,還有神秘的大自然杰作,盡管知道路途肯定艱難,但大家都精神飽滿。
走的山路是牲畜和人一起行走的小徑,深深淺淺,凸凹不平,看得出來有牛馬羊的腳印,路兩旁的荊棘正在盛開,一蓬蓬刺花生機勃勃,乳白色的小花恣意開放,散發(fā)著悠悠的山野清香,走到旁邊,香氣沁人心脾,我從小就喜歡這樣純凈的幽香,看那些飛舞忙碌的蜂蝶在花間逗留,更覺喜愛。
一路上,有山花香味相伴,把枯燥的行程變得嫵媚起來。同行的王老師打開新買的智能手機,放著充滿古典韻味的歌曲來,悠揚婉轉(zhuǎn)的旋律一下子響徹了無人蹤跡的山間小道上,心情徹底放松,更覺步伐輕快了許多。
“快看!那些梯田!”何老師的一聲驚呼讓大家都轉(zhuǎn)頭看不遠處右邊的山澗,一條小河蜿蜒著從深山里流淌而出,順山勢往上,一層層梯田里麥浪輕輕翻滾,深黃、淺黃、灰黃、綠黃、橙黃……層次分明的每一個平臺上展示著黃色的深深淺淺,精彩紛呈,煞是美麗!大家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和欣喜,紛紛舉起手中的相機咔嚓咔嚓拍攝,真希望手里的機器能有魔幻的功能,眼前美景一絲一毫也不要放過。遠山青黛,近處梯田耀眼,溪水彎曲流過,山風拂面,這樣的田園美景,十分怡人!我真羨慕在田地里勞作的人們,盡管勞作艱苦,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本來就是人類最本真的活法,當現(xiàn)代生活的快節(jié)奏、壓力、競爭、欺騙、苦惱、垃圾不斷充斥現(xiàn)代人的生活時,這樣質(zhì)樸的山間生活難道不是一種最返璞歸真的幸福嗎?
在已經(jīng)收割完麥田的閑地里,我們遇到放牧的一家人,年輕男女穿著漢人的衣服,卻用彝族話呵斥著不聽話的小牛、小羊、小馬,兩頭公羊突然頂起架來,男子沖過去大聲地訓斥,羊悻悻地分開了,各找各的草吃。他們熱情地和我們寒暄,配合著拍了很多的照片。同行的老師們都說,那些牲畜都是只會聽彝族話,如果我們?nèi)シ叛虻脑?,肯定趕不回家,要哭鼻子呢。
深山里的連理枝
將近一個小時的行走,我們進入一個古木蒼天的原始樹木群中,那里有著世代彝族人不可言說的祈愿神樹——自然天成的“連理枝”。
遮天蔽日的大樹全是栗樹,他們都說栗木是最好的一種樹種,材質(zhì)堅硬,樹形美觀,最重要的是這種樹是“涵養(yǎng)林”,是最好的保護生態(tài)的樹,只要有栗樹的地方,就有山泉流淌。那些樹木枝干上鋪滿苔癬,高聳入云,陰翳蔽日,長得挨近的盤根錯節(jié),虬枝龍爪。特別是有一棵粗壯的大樹已經(jīng)橫逸斜出在近旁的小溪上,樹干覆滿青苔,樹枝高處發(fā)出清脆蒼綠的葉片,在穿過林間的陽光照射下熠熠發(fā)亮。
腳底下全是落葉和山土,蓬松柔軟。而我們要來尋找的“深山里的連理枝”就在眼前。兩棵筆直的大樹相互靠近,本來各自生長,尋找屬于自己的陽光雨露,但是,據(jù)說樹木之間也有愛情,他們彼此漸漸心生愛慕,在2米半左右的高度,不知是哪棵樹的主動表達,生出一枝接近對方,另一棵樹不再彷徨躲避,迎接著美好的愛意探尋,于是,他們由那一枝干開始緊緊相連!“連理枝”突兀在那里,沒有一片綠色的枝葉來裝點,可是它卻是那樣地顯眼傲氣,令人敬服。枝干上有很多人刻下的名字,靈秀的女子、陽剛的男子,我開始不懂為何要在這里刻名字。同行的何老師說,那是因為大家都相信在這棵樹上刻下對方的名字,就可以永遠像這兩棵樹一樣日夜相守不離不棄生死相伴。多么美好的心愿!我相信心存芥蒂的愛人來過這里后,一定會消解怨懟,牽手相愛。
我不由地想起楊麗萍多年前跳過的一個民族舞蹈《兩棵樹》,她用肢體語言闡釋了樹木之間的愛情,那樣地多姿多情,叫人難以釋懷!我還聽過關(guān)于“兩棵樹的故事”,說是:兩個相愛的人死后,即使他們生前不能相守,只要把他們埋得很近,就會有兩棵樹從他們的墳上分別長出來,并且很快就長到一起,它們的枝葉在風中交錯,它們能聽到彼此的呼吸,甚至彼此的心跳……故事十分凄美,讓人不忍多聞。我不知在那兩棵樹上,會不會有唱得最美的黃鸝在上面婉轉(zhuǎn)其歌喉,會不會有長得最美的百靈在風中抖動風衣。我個頭太矮,怎么也夠不著連理枝,無法用我的肢體體會他們彼此的情意,同行人都善意地笑我,我只好拿出相機,對著兩棵大樹,拍下許多許多蘊含愛意的照片……
樹林里,還有一處奇觀——藤纏樹。一寸左右直徑的藤蔓彎彎曲曲纏繞在近旁的大樹上,不知有多少年的糾纏,再也無法分開。最絕的是藤蔓經(jīng)過纏繞大樹幾圈之后,突然打了一個漂亮的回環(huán),掛住大樹的一枝,繞下一個大大的圓形,自然垂下,形成一個最天然的秋千。我一看見,忍不住像以前來這里的游人一樣,趕緊找來幾塊山石墊腳,爬上那個秋千,想模仿一下“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的“佳人”形跡,可惜膽子太小,只能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抬腳而不敢放開手腳地蕩起來,笑是笑了,是緊張地笑,失去了在原始樹木里悠然自得的那份怡情。
熱情好客的彝族人
“自羌朗”是一個行政村的村名,“菠蘿村”是自羌朗一個自然村的村名。菠蘿村的群眾演出隊自發(fā)到大理三月街游玩時,和遠道而來的上海音樂人偶遇,服飾鮮亮獨特,舞蹈動作純樸,音樂自然動聽,上前打聽來處,竟被告知“來自緬甸”,一時驚詫不已——原來三月街的影響力已經(jīng)到達鄰國,看來不可小覷。再問,才說清楚,他們是祥云縣米甸鎮(zhèn)自羌朗的菠蘿村人。音樂老師大為感動,非要前往這個彝族山寨,去感受一下彝族人的音樂環(huán)境。當天,他放棄很多官方安排的活動驅(qū)車100多公里來到這個菠蘿村。聽他們唱歌,看他們跳舞,感慨原來還有這么好的音樂元素深埋在山里。
我也是急于前往,因為一直都對民間音樂很感興趣,也覺得民俗文化頗覺神秘。于是,我們在菠蘿村受到最高禮遇的歡迎。整個村里最漂亮的女子最帥氣的男子,穿上彝族節(jié)日盛裝,在村口幾棵大樹下等候我們的到來。才進村口,音樂就響起,彝族的舞蹈就跳起來,大家臉上洋溢著快樂的笑,沒有做作,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淳樸笑容。要不是手里拿著相機,我都想和他們一起跳起來了。村里沒有讀書的小孩子跟著來湊熱鬧,嘻嘻哈哈吵鬧著,老人們遠遠地在家門口張望,小小村寨充滿融洽和諧。
便于我們拍攝,自發(fā)組織的表演隊給我們表演了打跳、對歌、跳腳,又帶著我們?nèi)ゴ蹇诘哪莻€水塘邊取景,在田地里勞作的女人們開始收割麥子,艷麗的服飾和金黃的麥田相互映襯,非??蓯?。拍過照片之后,大家的情誼逐漸增厚,依依不舍地在一起合影,水邊、田間、村口留下民族和諧的許多見證。一位熱情的女子非要叫我們留下吃頓飯,同行的王老師十分感動,不知要如何表達對這些彝族同胞的友情,于是為所有身著盛裝的人們拍下一張全家福,大家快樂得一塌糊涂,每人都展示出最美的笑容。
上車之前依依惜別,彝族女子們拉著我,叫我有時間的話一定要再來他們村里玩,和他們一起跳舞,“來吃一頓飯呀”,這是最最純樸的真誠邀請。王老師允諾要把全家福拍出來親自送到村里,和大家許下一定再見的約定。
再見,菠蘿村,熱情好客的彝族人,我喜歡的彝族村!
深山金果飄香來
岔溝是一條名副其實的山溝,原來我并不知道這是一個村名,以為只是一條小山溝的名字,那里有著潺潺的流水順山勢而下。但是,當我循著核桃淡淡的清香不斷向山的深處走進的時候,我才發(fā)覺,岔溝其實更是一個充滿溫情的小小“世外桃源”。
岔溝村位于祥云縣米甸鎮(zhèn)西北角,是一個典型的山區(qū)村,雖然距離米甸鎮(zhèn)政府僅8公里,但山高坡陡,箐深水冷,交通不便。全村轄10個村民小組,有1500多人口,卻分別散居在26個山箐的半坡上,居住極為分散。說來也是有緣,其實之前我去過一次岔溝,那次是去參觀大理州米甸懷寶公司的十萬畝核桃基地而去的,正值核桃掛果的鼎盛時期,漫山遍野綠意盎然,充滿生機,巨大的核桃樹上密密麻麻地掛著帶花紋的青核桃,就像一串串梨子似的,只有等收果的工人抬來長長的竹竿敲下那些青皮核桃,它們才露出褐色的核桃皮來。那么多的核桃,一棵樹就可以打下一大堆來,悠然自得地躺在秋天溫潤的土地上,和諧,甜蜜,看著就覺得香味從地下輕輕飄蕩上來。
而岔溝村,就是在這樣的一座座不算陡峭的山上,享有著獨特的自然條件,給核桃生長創(chuàng)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米甸泡核桃其實一直具有獨特的品味,只是前些年交通不便,宣傳不夠,所以處在深山的“金果子”被外界的市場鮮為了解。近年來,米甸泡核桃因品質(zhì)獨特,皮薄、仁白、油性適中、營養(yǎng)豐富,味道清香自然等等的優(yōu)點被外界所熟知,漸漸成為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的綠色食品,產(chǎn)品遠銷國內(nèi)外,米甸鎮(zhèn)也成了遠近聞名的“核桃之鄉(xiāng)”。
俗話說,靠山吃山。循著從深山里潺潺流水的岔溝邊行走,高大的核桃樹就像一個個佇立在村邊的老人、漢子,巍峨挺立,或者倚在村頭,或者立在河邊,有的就站在大門口,有的靠在房后頭,有的甚至調(diào)皮地在路中間,或是山路拐角處,真是無處不在無處沒有。這些褐色樹皮的高大樹木靜靜地和小山村一起迎接日出日落,接受風吹雨打,看夏雨秋霜,它們在春天里盛開最不起眼的核桃花,細細碎碎,枝枝條條,而在秋季的時候,就結(jié)出清香四溢的核桃果來,自然,純粹,簡樸,為深山里的人們帶來一年年豐碩的收成。
那條叫清水的河
清水河在香么所。我們到達清水河的時候,正是晨光耀眼的時刻。透過純凈的空氣,春天的新綠在明媚的陽光照射下,山間一片溫柔的光彩。一條清澈的小小溪水,清幽幽地從山澗里歡快地流出來,跨過溪水上一座木橋,晨霧和炊煙籠罩著河兩邊四五戶人家,幾聲狗吠,橋邊幾株剛剛新綠的核桃樹靜靜地立著。我們都忍不住跳下車,尋找最佳角度看水、聽水、攝水。另一個方向的山澗里也流淌出一條溪流,水勢更大,河面上又架有一座木橋。兩座木橋相隔不遠,呈90度角橫在兩條溪流上,溪水匯在一起,又清又亮的河水向東流去,陽光下光閃閃地耀眼——這就是聽說了無數(shù)遍的叫做“清水”的河了。
沿河修筑出來的土路蜿蜒曲折,隨著小河的流向伸向更深的山里。路邊隨處可見汩汩而出的泉水,一畦畦精巧的育秧田里長著青翠的小秧苗,白亮的水光給小秧田鑲嵌上如玉的邊,色彩對比強烈,十分可愛。澆菜水的彝家婦女直接把塑料水管接到小河里,清亮亮的山水就到了地里,非常方便。小河兩邊的山上散居著幾戶農(nóng)家,圍著寬敞的大院子,院子里都有幾棵核桃樹或是果樹,密密麻麻地綻放著嫩綠的葉片,在晨曦中遠遠看去,就像一團淺綠色的云霧。唐代詩人王建的七絕《雨過山村》“雨里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婦姑相喚浴蠶去,閑看中庭梔子花”以輕快爽利的筆觸,描繪了春夏之交山村的優(yōu)美風光,洋溢著山村生活的情趣,這似乎說的就是清水河畔的人家生活現(xiàn)狀了。此時此刻,雖然沒有雨,但是到處樹木莊稼都顯現(xiàn)出溫潤,并沒有遭受干旱的痕跡。房前屋后的核桃樹正在開花,不起眼的綠色核桃花一條一條地隱約掛在樹葉間,導游小安說我們來到的是上清水河村,這里的住戶家家都有十多畝的核桃樹,每年的收入不錯,特別是這幾年核桃市場銷量好,大家都舍不得離開這些“發(fā)財樹”,愿意呆在深山里呢。小安是當?shù)氐囊妥迦?,也是村委會的林管員,對當?shù)刈匀画h(huán)境十分熟悉。
順著河水流向,我們繼續(xù)往東,轉(zhuǎn)過一個彎,站在高處,清水河全景盡收眼底,陽光照耀下,河水就像一條閃光的金色帶子纏繞著山谷,妖妖嬈嬈伸向遠方,兩旁的山突兀高聳,而河水卻是那樣的柔美,溫情。在這樣一個干旱的春天里,能夠和如此美麗的一條小河在燦爛的陽光下相遇,叫人多么的驚喜??!水代表著靈性,寓意著柔情,而在祥云,水更代表著生機,蘊育著生命。我很慶幸能夠在春天有幸運的此行,與這樣一條美麗的河水漸漸接近,就像小時候那種對愛不釋手的泥娃娃初見形狀時的驚喜與幸福。
迎著太陽,我們在山中循著水的蹤跡不斷追趕,為的是接近這條清清的河水,能夠撫摸它,掬起它。順著羊腸山路往下,穿過一片片淺黃的麥田,來到清水河邊,親近地凝視著這條美麗的小河??慈?,河水清澈明亮,水中的青苔和水草在光線里熠熠閃光;聽去,盈盈的水波在卵石上流過,有潺潺的、嘩嘩的、叮叮咚咚的聲響,四周安安靜靜地,除了水聲就只有蜂蝶舞動翅膀的聲音。用手一掬,清涼的水溫柔地滑過掌心,令人倏然心顫,似乎干凈清爽的滋味久久地留在了手心。河邊的柳樹年歲長久,樹干粗壯樹皮龜裂,但卻發(fā)出嫩綠的枝條紛紛垂下來,挨近水的一邊把枝條盡力地向水中夠去,好像也想像我一樣貪婪地掬起一捧水,灑向夠不著水的其他枝葉?!扒迦狭鳌本拖褚环?,流水、石塊、青荇、水草……是呀,水太清澈了,就連石頭上的青苔都生長得干干凈凈。我看見水中每一塊石頭上似乎長有一種奇怪的東西,取下一片,就像木耳一樣,薄薄的,深褐色,滑溜溜的,導游小安說那叫“水花”,是可以吃的,而且只有在水質(zhì)最干凈的地方才會長有這樣的東西。我想起小時候出去春游,在山路上走得口渴了,就找一處泉水,捧起就喝的,這清水河中的水,這樣的清,這樣的純,這樣的美,真想再像小時候那樣捧起一口品嘗它的清涼……
話說“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而我們并沒有“山窮水盡”,卻是水的流向給我們指點著前進的方向,順著河水一直往東,我們來到下一個小村落,背靠著大山,面對著清水河,十幾戶人家朝迎旭日暮送晚霞祖祖輩輩生活在這里。正如王維大詩人所作的《謂川田家》:“雉雒麥苗季,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立,相見語依依。”整個彝族村寨除了雞鳴狗吠,就只有流水的聲音,在春日熏熏的空氣中,核桃花、刺花、蠶花已經(jīng)悄悄地盛開并散發(fā)著香味,我突然想起海子的詩句來:“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喂馬,劈柴,周游世界,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雖然這里沒有大海,但是有如此美麗的一條河,也是一樣的富有詩意,在深山里,朝聞鳥鳴,夜賞明月,何嘗不是一種浪漫的生活方式?我也愿面朝河水,春暖花開……
清水河畔有兩個小小的彝族山寨,一個叫上清水河村,一個叫下清水河村,一個在水邊,一個在半山腰上,都依偎著清水河而建,因為我們?nèi)サ募竟?jié)是枯水期,看見的河水是溫柔清淺的,聽當?shù)厝苏f,夏季水大的時候河水很洶涌,河上的幾座小橋經(jīng)常被沖毀?,F(xiàn)在清水河要修建一個水庫,經(jīng)過引水工程之后,把河里的水引到祥云縣城,以此來緩解縣城缺水的困境,我很欣喜,這么清澈自然的河水到了縣城,我就可以每天和它親近,用它洗臉、做飯,喝水,似乎也可以體驗“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的山間情懷。原來,這還是一條寄予美好希望的河呀!
我真喜歡這條叫做“清水”的河。
責任編輯 王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