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江河水百里長,波濤滾滾入瀾滄。
吞沒人畜無其數(shù),難民秋夏痛斷腸。
寒風刺骨難涉水,行至河邊淚沾裳。
如今架起便民橋,日照雙鶴話春江。
這首題為《銀江河》的詩,大意說的是雙鶴橋今昔發(fā)展變化的情景。
銀江河,原名“沿江河”,是永平縣境內(nèi)瀾滄江的一條支流。因“沿”和“銀”近似諧音,且水質(zhì)像白銀一樣,亮閃閃的,故而得名。這條孕育了永平古代文明的母親河,源于龍門鄉(xiāng)麥莊丫口,流經(jīng)永平縣城,犁開群山壁立,繞過巨石蠻巖,蜿蜒曲折,橫貫全境一百余公里,在水泄鄉(xiāng)樂把山結(jié)束長途奔波的勞苦,投入瀾滄江溫馥的懷抱。千百年來,勤勞勇敢的永平人民用智慧和膽識沿河建造了無數(shù)座便民橋梁,開辟了獨特的橋梁文化。但最讓我難以忘懷的還是雙鶴橋和姑娘橋。它們橫亙于青山綠水之間,仿佛一幅清麗的山水畫,又像一首意韻幽長的詩,常常撩動著我的無限遐思。
雙鶴橋,距離永平縣城23公里,是銀江河上最古老的一座鐵鏈吊橋。據(jù)《雙鶴橋序》載:此橋最早建于清朝時期,僅以二三巨木并搭于頑石木籠石圈以濟舟渡。辛亥革命成功歲次,由廠街阿茨路侯正舉、瓦畔陳玉珠、蘆塘周籍三等人發(fā)起,由大理教員楊顧三設計,群眾投資投勞建造鐵鏈吊橋。橋頭長47米,凈跨25米,寬3米,底鏈8根,扶鏈2根,夾鏈8塊,吊鏈8對,上面覆蓋木板組成橋面。兩邊橋頭覆以重檐翹角亭子,兩旁備有長凳和板床供過往行人歇腳、避雨、夜宿。橋亭墻壁上有楊顧三撰寫的《雙鶴橋序》碑和繪畫八仙過海等。橋亭東面最上方書寫繁體字“雙鶴橋”三個大字。1984年,當?shù)卣M行了維修加固,同年2月,永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當?shù)厝罕姺Q贊為“雙鶴飛渡”。
關于雙鶴橋的來歷,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很久以前,這段河流兩岸居住著兩個不同的部落,因為河上從來沒有橋,所以兩岸人民過著“雞鳴犬吠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封閉式生活。后來,社會在不斷地發(fā)展變化,兩岸人民懂得了相互交往的好處。于是,他們就在河上架了一座極為簡易的小橋,從此兩岸的青年男女來往活躍,而且,河東有一男一女與河西的一男一女相愛了,并私定了終身。他們?nèi)宕蔚貞┣蟛柯漕^人準許結(jié)婚。后來,頭人被他們的苦求所感動,答應他們農(nóng)歷六月二十五日火把節(jié)這天結(jié)為終身伴侶??墒?,當鄉(xiāng)親們相互把新郎新娘送到河邊時才發(fā)現(xiàn),這時正是洪汛季節(jié),河上的小橋已被洪水沖走,兩對戀人只好隔河相望,相對而泣。這時,好心的鄉(xiāng)親勸告他們道:“橋已被沖,想必就是老天爺?shù)陌才?,不讓你們成為夫妻,就此散了吧!”但兩對青年忠貞不渝。誓死不從,堅持要等到來年。哪知第二年、第三年依然如此。到了第四年,他們再也等不下去了,四人就奮不顧身涉水過河。當他們在河中央手挽著手的時候,突然一個無情的大浪打來,把四人卷入湍急的漩渦之中。幾天后,人們突然發(fā)現(xiàn)河兩岸各有白鶴一對,彼此相望,引頸哀鳴。日久天長,兩對白鶴的哀鳴聲,終于喚醒了兩岸村民的覺悟。于是,勤勞勇敢的兩岸村民同心合力修起了一座鐵索吊橋,并將此橋取名為“雙鶴橋”。一位地方文人為紀念純潔的愛情而死去的兩對青年,還留下了這樣的詩句:
“銀河斜掛雙鶴橋,鐵索鈴響來馬幫;牛羊點點悠然去,白鶴雙雙自在忙。”
雙鶴橋是博南古道在永平分叉到保山昌寧縣的一條通道。在古代,有不少佛家弟子和香客紛至沓來朝拜云南賓川雞足山之后,都要順古道到永平縣寶臺山金光寺拜佛求經(jīng)還愿。雙鶴橋是往西南延伸的必經(jīng)之橋,因而名聲大盛。如今,雙鶴橋每天往來的商旅馬幫和行人仍然絡繹不絕,在云南永平縣交通事業(yè)的發(fā)展上仍然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妹是江北一朵花,隔江隔水難采她;
栽根青藤搭座橋,一直牽到妹家心。
這是當時銀江河兩岸青年男女期盼修造一座姑娘橋而從心底唱出的一首情歌。
姑娘橋在地方文獻中亦稱花藤橋。原橋建于清末民初,整座橋梁主架設在銀江河兩岸的瓦畔山和瓦金山兩山腳對生的兩棵攀枝花樹上,用兩岸自生自長的四根粗壯堅韌的牛筋藤做“底鏈”和“扶手”緊緊系在兩岸的大樹上,然后用稍細藤子做編織繩,配合雞爪花藤編織成“U”字形大網(wǎng),再在這網(wǎng)的底部編進一塊方木做橋面。橋身全長26米。春夏季節(jié),從遠處看,整座橋梁花紅葉綠,就像斜掛在溪澗上的一道彩虹;秋冬季節(jié),從下游往上看,就像掛在江面上的一張吊床,又像一個空懸的大漁網(wǎng)兜。奇景更佳的是,橋頭兩岸的攀枝花年年開得紅紅火火,牛筋藤也年年長得蓬蓬勃勃,自然地把橋梁編織(攀爬)得更加結(jié)實牢固。
記得解放初期,母親第一次帶著我回外婆家時,正值深秋季節(jié),沿河畔的攀枝花樹葉、柳葉都被秋霜染成了金黃或血紅,用牛筋藤編織的橋,卻呈現(xiàn)一層素淡的紫色。在高曠的蒼穹下,這些顏色都一齊投進了湛藍碧透的河水中,顯得是那樣和諧可愛。
更有趣的是,如果你是第一次走姑娘橋的話,就會覺得整座橋都晃動起來,時而膽怯,時而頭暈,一不小心還會摔倒在橋上。但有這張?zhí)僮泳幙椀木W(wǎng)兜,是不用擔心會掉到河里去的。過橋的次數(shù)多了,你慢慢地就掌握了規(guī)律和技巧,即起步落步都要符合橋的擺動頻率,也就是腳要按橋晃動的節(jié)拍來邁。這樣過橋時,或一步一搖,步步落在點子上,不僅不會跌倒,還有悠然自得之感。
說了半天,筆者還沒有告訴讀者這座橋為何叫做姑娘橋呢!
在古代,銀江河東岸有家姓周的富家人的公子娶了河西曹家的千斤小姐。兩家聯(lián)姻后,姑娘每年火把節(jié)和七夕節(jié)都要回娘家,但這季節(jié)正是銀江河水暴漲的時候,姑娘趕至岸邊,只能望河興嘆。于是,兩親家就在農(nóng)歷六月二十五日這天動工,充分利用兩岸的自然資源和條件,即用攀枝花樹和牛筋藤編織搭建了這座專門給姑娘過往的橋。這座橋七月七日完工后,為了保持橋的清潔衛(wèi)生(忌諱),還專門在橋頭設置了一位貞潔女性日夜守橋,并且請了一位半路出家的先生寫了一副很不對仗的橋聯(lián):
“新修一座姑娘橋,不給爬灰老倌過。”
其大意是說不給言行不道德的老公公之人通過,故而取名“姑娘橋”。
聽現(xiàn)在兩岸居住的鄉(xiāng)民說,姑娘橋建成后,兩岸村寨中熱戀的青年男女越來越多。她們總喜歡在月光皎潔的夜晚,雙雙對對來到姑娘橋上談情說愛,對歌并互贈情物,在這銀色組成的帷帳里,在這溫情的搖籃中喁喁私語,更加給已經(jīng)甜蜜的心情增添醉人的色彩??上?,此橋在公元1959年的一次特大洪流中被沖毀。一直到改革開放的今天,這座橋又換上了鐵鏈,又一次橫跨在了銀江河上。
姑娘橋的前身是原始的。它脫胎于銀江河上的溜索,又比溜索向前邁進了一步,是鐵鏈吊橋的始祖。但它與攀枝花樹和牛筋藤相伴而生有多少恩怨情仇,又有誰能說得清,又有多少癡情男女走千山涉萬水,只為到姑娘橋?qū)ふ乙粋€夢幻般的搖籃呢!我突然想到的是那首《藤纏樹》的情歌:
河岸只見藤纏樹,橋上哪見樹纏藤。
青藤若是不纏樹,世間枉過又一春。
畢竟是追尋花枝招展年齡的嫣然人生,姑娘橋總是要想好好地走上一走了。今年七夕節(jié),我和老伴又一次帶著一群天真可愛的小姑娘們,走上了姑娘橋。她們歡呼雀躍地玩起了搖籃般的戲兒,清甜的笑聲紛紛撒落在橋面和橋畔,潔白的衣褲,紅艷艷的頭飾,瞬間照亮了暗淡的姑娘橋。這樣的一種色彩,我們用了心靈的膠片來拍攝來珍藏。自然,這應該算是一個美麗的約定。
走下姑娘橋,我回頭看去,兩岸青山依在,夕陽從容,河水潺潺,這座已走過多少情愛歷史的橋,仍然透露出神閑氣定的坦蕩,而在我的心里,姑娘橋的今昔是美麗的,因為我相信,所有的真情都是美麗的,所以,它意味著永恒。
責任編輯 左家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