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描述
我班有個女學生,如果不是她在今年四月提出退學的要求,她不會引起我特別的關注。她文化成績中上等,品行良好,各方面的表現(xiàn)也比較好,是個班干部。說真的,她的退學要求讓我大感意外,也為自己的工作做得不夠細致而感到汗顏。
先是她本人來跟我說退學的請求,我只是以為她遇到了什么事情,一時情緒不好任性而為,于是對她進行了開導,后來她請出了家長。經(jīng)了解,退學的想法其實是由家長先提出,后經(jīng)學生認同而正式提出的,并非一時意氣用事的結果。但事情的發(fā)生還是有導火索的。
三月文明禮貌月過后的四月初,學校就文明禮貌月活動進行電視總結講話的同時,也對學校的違紀行為作出了各種處分公示,那個名單羅列了一長串。這個女學生回家后,閑聊時把這個情況反映給了家長,再加上平時聽女兒說到的種種不良見聞,家長就作出了我們學校風氣很差的結論。前面說過,這個女學生本人是個要好的孩子,對各種不良行為有很強的排斥心理,對此也就特別敏感。家長怕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孩子會學壞,索性就決定退學。當然這只是原因之一,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有后路可退。
這個家庭,有一個運行良好、后勁十足的物流公司。他們覺得讀個大專只是在其間混混日子,如風氣不好有可能“近墨者黑”。而且大專畢業(yè)以后,找到的工作也不一定盡如人意,那么趁早回到家里由自己的父母親自帶著學業(yè)務就是一條更好的出路。
這個事后,經(jīng)我和另一位任課老師的耐心勸導,當然無非是苦口婆心地說教,這個學生答應留下來,但一個月后,她和她的家長義無反顧地辦了退學手續(xù)永遠離開了我們學校。
二、分析與反思
這個退學案例應該是一個特例,各種原因的退學見過不少,但以這種方式退學就是少數(shù)了,但還是引起了我的反思,下面說說我對中職學校德育工作的幾點想法。
1.必須加強家校協(xié)調。
說到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協(xié)調,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那么學校教學和教育的過程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闭f實話,中職學校的家校聯(lián)系真的不如小學和初高中來得密切。家校離得遠是客觀原因,家長和教師對進入中職學校學習的孩子的期望值不高則是主要的主觀原因了。比如開家長會,我們學校在五年中的正式的家長會一般只有兩次,有不少家長從來不出席。但是中職學校學生的情況卻比小學和初高中的復雜得多,這就需要學校特別是班主任要主動加強與家長的聯(lián)系,了解情況,加強溝通,不要等到事情發(fā)生以后再六神無主地被動地向家長匯報情況。就這個案例來說,如果我能夠及早地了解這個孩子的家庭經(jīng)濟情況和她家長的思想動態(tài)的話,也許不會只有幾句“蒼白無力”的說教言辭了。
2.構建有效得當?shù)膶W校德育軟環(huán)境。
現(xiàn)在不是有個概念叫“教育消費”嘛,那么我們拿什么來為我們的服務對象提供服務呢?確立“教育就是服務”的觀念,就是要使我們的教育在制度、目標與方法層面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真正做到“為了全體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實現(xiàn)人格的成長,教育的基本使命就是保障每一個學生的學力成長與人格成長。中職學校如何保障學生的學力成長這是另一個問題,就“人格成長”來說,確實任重而道遠。
由于種種原因,職業(yè)學校的學生的確存在著文化基礎差、學習沒有壓力和動力、行為規(guī)范差、紀律觀念淡薄等現(xiàn)象。但我們的管理機制僵化,很少考慮到每一個學生的主體地位、作用和需要,部分班主任班級管理的目標僅僅限于“不出事”,更不會考慮學生發(fā)展的需要。因而,學生處于被動地位,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受到壓抑,缺乏主動精神,這樣發(fā)展下來嚴重影響到學生的身心健康,乃至一生的發(fā)展。
構建有效的學校德育軟環(huán)境,是一個重大而復雜的工程,不是我一兩句話可以說得清的。單說這個案例中提到的關于學生處分的問題,全校公示的方法是可以起到對本人的督促和他人的警示作用,但是不是也可以考慮一下對全校德育軟環(huán)境造成的不良影響呢?
3.引導學生建構向上向善的價值觀。
教育關注的是理想個體的生成與發(fā)展,對教育者來說必須理解兩個概念:價值引導和自主建構。施教者對學生的成長負有道義上的責任,必須對受教者的人生追求和價值觀念進行引導活動;而受教者又是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嚴的、具體的、現(xiàn)實的個體,他的精神世界是自主的能動地生成建構的,而不是由外部力量壓塑而成的。簡單一點說,學生的價值觀不是你用任何一種教育方法瞬間定型的。
由于受教者受著周圍不同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教育影響,而當今社會體制的全面轉軌、發(fā)展模式的現(xiàn)代選擇、生活方式的重新構建以及就業(yè)等種種現(xiàn)實問題,對所有的社會人的心理和思想觀念都產(chǎn)生著巨大的影響,而青少年缺乏必要的閱歷,又具有極大的可塑性,周圍環(huán)境的復雜變化就更容易在他們的心靈上造成多元而無序的影響。在這個案例中,對于受教者的價值引導的勝利者是她的父母。也正因為以上原因,我們的學校教育也由此有了“可為”性。
對于精神價值的守護,對于生活意義的追尋,應該是教育,特別是道德教育的最崇高的使命,既然是一種精神價值,就不能以物質的尺度來衡量,道德教育從根本上涉及個體內部價值體系的發(fā)展。而這種體系不是一時形成的,也就不能被一時撼動。引導學生建構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同樣也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我們必須通過教育體制的改革、德育目標的重建、德育策略的跟進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構建,受教者才可能主動接受更高層的價值引導而不至于因為短視行為而只看到眼前利益。
這個學生無可挽回地退學了,留給我們所有教育者思索的問題應該是:我拿什么奉獻給你,我的學生們。我們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家長們對我們學校教育焦慮的眼神、聽著他們拉著孩子匆匆離開學校的腳步聲而無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