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縣城普通高中學生大多是縣城初中和農(nóng)村初中升上來的學生,學生的信息技術基礎參差不齊。同時,作為不參加高考的學科,在高中學校里受重視程度不夠。就如何在縣城高中更好地開展信息技術教學的問題,作者結合多年來一線教學工作經(jīng)驗和高中信息技術教育現(xiàn)狀,提出一些想法。
關鍵詞: 縣城普通高中信息技術 教學現(xiàn)狀 改變策略
在普通高中,信息技術是一門很尷尬的課程。因為不參加高考,所以在大多高中學校都不受重視,課程評價沒有一個標準;同時國家和地方提倡信息化建設,信息技術又作為一所學校的門面、窗口來展示,但展示的是學校信息化建設方面的硬件,而不是信息技術教學。
這種現(xiàn)象在城鄉(xiāng)結合的縣城尤為突出。筆者結合多年一線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工作的經(jīng)驗,談一談縣城普通高中信息技術教育現(xiàn)狀并提出一些策略。
一、縣城普通高中信息技術教育現(xiàn)狀
(一)課程定位、學科地位
目前在普通高中,信息技術仍然是一門邊緣學科,雖然在一些地區(qū)將之作為省級高中學業(yè)水平測試科目之一,但由于上機考試,試題編制難度較大,每年考試題庫變化很小,造成平時上課就是做往年的考題練習,偏離了信息技術學科的本質(zhì)。
同時,在現(xiàn)在教育大環(huán)境的影響下,信息技術學科受重視程度不高。縣城的普通高中學校、家長和學生都有很大的高考壓力,不可能重視信息技術學科的學習。
(二)城鄉(xiāng)學生基礎差異大。
高一信息技術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學生的信息技術基礎差異,這個問題在縣城普通高中很突出。這個差異性主要由以下三個方面造成:
1.郊縣的初中學校硬件條件、師資力量差異較大,縣城里的初中學校明顯好于鄉(xiāng)鎮(zhèn)初中學校;
2.信息技術在初中既不是中考科目,又不是會考科目,有些初中學校任意減少信息技術課時,甚至停課。能夠按照課程要求開設的僅占少數(shù)。
3.家庭條件、環(huán)境因素。有的學生在進入高中前,根本就沒有接觸過電腦,這部分學生的基礎就是空白。這部分學生占少數(shù),大約10%左右;有的學生家中有電腦,了解一些基礎操作,這部分學生占多數(shù),大約90%左右。
(三)部分教師的教學方法落后。
部分信息技術教師的教學模式仍舊是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教師講完一個環(huán)節(jié),學生按照教師做的,模仿做一遍,學生自主學習少,大部分時間都是被動接受。這樣的教學方式未涉及信息能力和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更談不上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及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一段時間下來,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出現(xiàn)“學生喜歡電腦,不喜歡信息技術課”的現(xiàn)象。
二、改變縣城普通高中信息技術教育現(xiàn)狀的策略
盡管存在著多方面的客觀問題,但是信息技術成為一門新興的基礎性學科,是時代發(fā)展的要求,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該如何改變這些現(xiàn)狀呢?筆者根據(jù)多年來從事縣城高中信息技術教育的實際經(jīng)驗提出以下對策。
(一)轉變觀念,正確認識信息技術課程。
首先要轉變領導的觀念。通過組織領導及相關人員學習、參觀,充分認識發(fā)展信息技術教育是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需要,普及信息技術教育是信息化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信息素養(yǎng)已成為人們的一種基本能力。
其次要轉變教師的觀念。教師是直接與學生打交道的,他們對學生的影響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信息技術課教師應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yōu)閷W生主動學習的幫助者、指導者和監(jiān)督者。在現(xiàn)有的教學條件下,應不斷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讓學生自始至終愉快地學習,盡力滿足學生的求知欲,不斷提高教學效率。
(二)根據(jù)學生差異,實施分層教學。
縣城高中的學生來自于全縣各初中,由于受初中學校、家庭、個人等因素的影響,有的同學家里有計算機或參加過各種計算機輔導班,甚至有的參加過一些信息技術方面的競賽;而有的同學則從未接觸過電腦,開機關機都不了解,一切從零開始。學生掌握計算機的水平參差不齊,差異比較明顯,出現(xiàn)“起點不一,層次多,差距大”的現(xiàn)象,給信息技術課的教學帶來極大的困難。
對于學生的這種基礎差異現(xiàn)象,采用分層教學的方式比較好。在分層教學中,教學的不同時期,學生的差異性不同。在高一上學期,學生信息基礎的差異性主要是體現(xiàn)在基礎知識和基礎軟件的掌握上。高一下學期和高二,主要體現(xiàn)在教學模塊的差異性,教學中主要采取以學生基礎分層、教學分層和評價分層。
1.基礎分層
高一開學對同學掌握信息技術的情況進行調(diào)查摸底。根據(jù)情況將學生分成三層:
A層:掌握了Windows基本操作,熟練應用word對文字處理,學會使用因特網(wǎng)及部分常用軟件;
B層:掌握了Windows基本操作,接觸過word或常用軟件,能上因特網(wǎng)的;
C層:學過一點Windows基本操作,或根本沒有接觸過電腦。
在教學過程中,明確A層同學須指導B層、C層的同學,B層同學指導C層同學。在上機位置上,進行合理布置,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協(xié)作精神,教學中形成一個良好的互動。
2.教學分層
制定教學目標時要根據(jù)教學大綱的要求,針對A、B、C三個層次的學生制定高、中、低三個層次的教學目標。
教師必須認真鉆研教材,在課前明確哪一層次的學生應掌握哪些知識技能,達到什么程度。根據(jù)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程度,授課內(nèi)容按難易程度分成相應的幾個層次,分別對待,使所有的學生都有收獲。對于基礎差的學生應以模仿性學習為主,讓學生從模仿中慢慢找出規(guī)律。對于善于主動學習的學生,給其提出教學任務后,應采用任務驅(qū)動的方法,讓學生去探索完成任務。
3.評價分層
因為每一層次學生的教學目標不同,所以他們的考核標準也不同。
例如,對于C組學生來說,他們交上來的作業(yè)即便是課堂作業(yè)的整合,也能夠合格;對于B組學生,他們的作業(yè)不能只是課堂練習的整合,必須通過獨立思考、用已學的知識來完成一個自己設計的作品;對于A組學生,獨立設計作品還不夠,在作品中最好還能包含一些課堂上沒有講過的知識點,要有創(chuàng)新點。
不同的教學目標必然有不同的教學評價,不同的教學評價由不同的教學目標來支撐。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再以一張試卷或是統(tǒng)一的操作來評價學生的學習的話,就有違分層教學的本意了,因為那樣做也不能有效反映學生實際掌握的知識技能。
分層教學做到了以各層次學生的發(fā)展水平為教學的出發(fā)點,符合教育科學的理論和原則,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則,能使處于不同發(fā)展水平的學生都獲得成功與自信,必然能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克服困難的毅力。分層教學為處于不同發(fā)展水平的學生提供了不同的指導幫助。
分層教學是教學的手段,不是教學的目的。目的是通過分層教學,全面提高學生素質(zhì),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應用能力,為培養(yǎng)身心諸方面和諧發(fā)展的人才奠定基礎。因此,就教學對象的層次性而言應該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任何機械地將學生人為定位分層的做法都是錯誤的。
(三)加強業(yè)務培訓,優(yōu)化信息技術教育師資隊伍。
二十一世紀是信息化的時代,信息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劇,教師作為站在時代前沿,必須掌握最新的教育技術和教育信息??梢哉f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加大教師培訓的力度迫在眉睫。
這一點對縣城高中信息技術教師尤其重要。培養(yǎng)數(shù)量足夠,素質(zhì)較高,適應教育信息化的信息技術師資隊伍是提高縣城高中信息技術教育質(zhì)量的關鍵。在采取激勵政策,吸納具有高水平計算機知識的專業(yè)人員的同時,必須增強自身的造血功能,適時充電,對在職教師定期進行信息技術培訓,采用骨干培訓與全員培訓相結合,集中培訓與日常實踐相結合等培訓方式,全面提高教師應用教育技術的能力。同時,要鼓勵支持教師外出學習,并讓學習回來的教師給其他教師做培訓或報告,真正做到一個學習,全體受益。
在縣城高中信息技術教育過程中存在著不少的困難和問題,給信息教育的發(fā)展和普及帶來了相當大的阻力。但是縣城高中信息技術教育的開展是一件刻不容緩的大事,以上是筆者多年來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一點心得,我們只有在了解縣城高中信息技術教育現(xiàn)狀的基礎上,想方設法加以解決,才能更好地推動信息技術教育工作的進程。
參考文獻:
[1]徐專平,孫玲.優(yōu)化教學環(huán)節(jié),實施“分層教學”.http://www.pep.com.cn/20021201/ca98470.htm.
[2]劉樹仁.試論分層遞進教學模式.課程.教材.教法,2004.7.
[3]李藝.中小學信息文化教育與信息技術教育問題觀察報告[EB/OL].http://www.tjjy.om.cn/ xkjyxt/xxjs/jsjzhengwen/2002discuss2/3liyi.htm.
[4]李藝,鐘柏昌.信息素養(yǎng)詳解[ED/BO].http://www.ictedu.cn/experts/read.asp.
[5]張倩葦.2000(10) 學習的自我評價:含義、內(nèi)容及其能力的培養(yǎng). 教育導刊: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