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素質(zhì)教育的實施,教學理念的更新,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探討了教師對課堂活力的影響,課堂力求具有創(chuàng)造力,激“活”學生。教師要結合聽課、上課的感悟,以及對教育教學專著、講座的學習,不斷積累探索,從而提高自身素質(zhì)。
關鍵詞:語文課堂;語文魅力;教學方法
一直以來,我覺得“語文”二字值得深思:語,話也,包括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文,即文化文藝,這兩個字包含了語文簡單而又深遠的內(nèi)涵。作為語文教學的主陣地——課堂就更需要融語文于一體,豐富多彩,生機勃勃,給人美的享受。如何才能盡可能地表現(xiàn)語文的魅力呢?教師是課堂活躍的關鍵。教師需要做如下努力。
一、活認識
只有教師觀念活,才能創(chuàng)造充滿生機的課堂。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切實把課堂還給學生,把自主還給學生。課堂上你不是居高俯視的嚴師,不是經(jīng)驗豐富的長輩,而是一位聽眾,適時的點評發(fā)人深省;是一位魔術師,偶爾的串演掀起高潮。在此前提下,教師要教學理念新、駕馭教材強、創(chuàng)新意識前等。教師的認識程度直接影響其課堂風格,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學生的發(fā)展,提高認識無疑就能打造獨具特色的課堂。
二、攜春風
教師的微笑就是春風,走進課堂,就要笑,微笑,甚至大笑,笑得真,笑得美?!耙粋€不會微笑的老師,不會是好老師”。語文的魅力需要感受,需要師與生的共鳴,那是心靈的交融,人文的交融。笑就是融合劑,作用巨大。
笑是和諧。教師的微笑,給學生一種平易近人的感覺,讓他們敢于走進教師的心靈,從而容易受到老師的感染,引起共鳴。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內(nèi)涵,有時欣賞文本或者學生的回答表演時適宜的笑會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收獲。教學《范進中舉》時,學生選取自己認為精彩的片段朗誦,當讀到胡屠戶罵范進時學生真的罵得惟妙惟肖,口中唾沫橫飛,全班頓時笑得前仰后合,我不禁也大笑起來,并適時提出疑問:“笑什么?”此時學生紛紛回答。而朗讀范進中舉后胡屠戶夸耀的言辭、卑微的舉止時,我只含笑不語。這樣胡屠戶的性格學生一下子就能感知,并且敢于、樂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和觀點,這樣,課堂自然其樂融融。
三、煉語言
課堂上,教師的語言魅力將決定學生的專心程度和文本領悟程度。練好語言,必將使師者風采迷人,堂上星光璀璨。
1.有聲語言抑揚頓挫,飽含真情。有聲語言是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語文內(nèi)容具有一定的情感性,不同的文本字里行間無不滲透著愛憎褒貶,語言正是傳遞信息的強有力手段。因此,教師的有聲語言要抑揚頓挫,熱情洋溢。聽課中,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有的老師語言平淡,自始至終都是一樣的語氣,一樣的語速,一樣的語調(diào),有如吹彈一首永遠無終的曲子,試想,你愿意聽下去嗎?聽過45分鐘,今天、明天,就這樣聽下去?難怪偶爾學生會說“催眠課”了。相反,有的老師在課堂上語言有張有弛,如山泉般汩汩流淌,時而激越,時而松緩,一堂課聽下來,無奇,但覺得舒心。有時,要如雄鷹般激昂,《沁園春·雪》中詩人豪邁的胸懷、燃燒的熱情,幾欲破出,你是傳遞者,你的深情亦如此;有時,要如秋風般悲戚,《孔乙己》中當孔乙己在秋風瑟瑟中“走”來,緩慢低沉的語音就是你的悲哀與同情……教師的語言就是一支魔笛,它的魔力取決于你的語言修養(yǎng),不斷揣摩,不斷錘煉,縱然吹不出天籟之音,也足以吹活課堂。
2.肢體語言和諧生動,韻味無窮。各位老師,“課堂上,你們是誰?”你是善變的演員,是寒風中守候孩子無助的母親,你的眼神是渴求,你的無力是失望;你是讀書入神的壽鏡吾老先生,搖晃的身姿是陶醉;你是叉開五指罩住盤子的孔乙己,你的守護是不舍,你的低視是善良……沒說要你去演,只是偶爾的肢體語言就是表達,和諧的肢體表現(xiàn)既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又增添了一份生動,更好地表達了語文的藝術。
四、積細水
“要想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边@已經(jīng)是一句教育界的至理名言。靜下心來想一想:自己還有多少水?十幾年書教下來,我偶爾問自己,總會發(fā)現(xiàn)知道得似乎越來越少,好像除了教的都已忘了。每天往返于家和學校,我們似乎隔離了這個世界,桶里的水也好似成了死水??珊⒆觽兡??新的世紀,飛躍發(fā)展的科技,日新月異的世界無不吸引著他們,他們更自主、更好奇、更敏捷,教育他們,教師需要有汩汩長流水。那么水從何來?
閱讀是首要途徑。雖然做不到“博覽群書”,但總該是“開卷有益”,多多益善。語文內(nèi)容涉及面廣,靈活多變:先進的科技,如克??;神秘的自然,似南極;鮮明的人物,如藤野先生;綿亙的歷史,似悲劇紀念碑上的浮雕……有時又融合在一起,閃耀著人文的異彩。常讀書的教師課堂上睿智淵博,信手拈來,魅力自然出;讀書少的教師就書說書,干澀枯燥,相形見絀。閑暇時少吹牛聊家常,隨意翻翻報紙雜志、身邊小書,總會有所收獲。
五、活教法
記得學生時代我們上語文課,老師首先要講詞語意思,于是我們趕緊記,接著老師逐段講段意和句子的含義,我們記,最后,還要記中心思想,在記背中完成了語文學習,你覺得這樣的語文課有魅力嗎?時至今日,仍存在這樣的語文課。我認為這是因為沒有研究教材,沒有把握好內(nèi)容的取舍。一篇文章從教學目標來看常常包括幾個板塊,教師要考慮每堂課要完成哪些板塊,要從內(nèi)容的什么地方突破,希望學生什么時候做出怎樣的響應,采用什么樣的教法好,等等。
教師“活”了,學生自然就“動”了起來,在聽、讀、說、疑、演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課堂當然生機盎然,意義深遠。王璽玉老師在K12教育論壇上說得好:“教師要提高自身的素質(zhì),不僅‘鉆進去’,更要‘跳出來’。所謂‘鉆進去’就是要深刻領會教材的精神實質(zhì),而‘跳出來’就是要收集豐富的、有趣的,能激發(fā)學生思維的素材。”
參考文獻:
[1]教育通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2.
[2]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行動策略.首都師大出版社,2006.
[3]學習的快樂—走向對話.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