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者結合以前課程改革在培訓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培訓建議,希望有利于新課程標準的培訓,有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貫徹新課程標準。
關鍵詞:中學新課程標準;存在問題;培訓建議
我國于2001年實行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標準,在十年的改革實踐中,得到了廣大一線教師的認可,同時也對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是由于受當時對各課程的認識的局限性,再加上十年多的實踐證明,當時的很多內容已不能適應課程改革的新需要。因此又形成了2011版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標準。作為新的課程標準,各地紛紛組織教師積極學習,以體會新課程理念并更好地把握新的課程標準,盡快地適應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以往的組織學習雖然為教師更好地把握課改精神起到了推動和指明了道路,但還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筆者結合本地中小學以往的課程標準的學習及實施,提出在2011版新課程學習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和解決建議,以使2011版新課程培訓工作更順利地開展,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培訓中存在的問題
新課程標準培訓為教師準確把握新課程標準的內涵和新課程標準在教學過程中的實施、正確利用課程標準指導教學起到了推進作用。但是在以往的培訓過程中往往采用教師集中培訓的形式,受訓者只能被動地接受培訓知識,教師對新課標的實施與理解停留在表面,達不到課標指導教學的效果。同時在教師的實際教學中也缺乏跟蹤指導,從而使得新課程標準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還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惑,影響了課程標準的實施。
二、解決問題的建議
1.培訓前期準備,解決好“學”的問題。
(1)分層、分專業(yè)培訓。
傳統(tǒng)的培訓模式對教師培訓學習的積極性和培訓效果都有很大的影響。所以首先建議在培訓前期對轄區(qū)內教師根據專業(yè)的不同分專業(yè)組織培訓一方面培訓者可以根據各專業(yè)的不同有針對性地對各專業(yè)的新課程標準進行細致的分析、討論。另一方面同專業(yè)教師在一起學習跟有利于教師之間的交流探討,將各自在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及解決對策進行分享,有利于大家共同提高。另外,所有教師的集中培訓不利于教師的合作交流。建議在培訓中首先對各縣區(qū)的代表進行培訓,然后由各縣區(qū)對縣區(qū)的學校的各科目的教學骨干進行培訓,再由骨干教師負責本學校本專業(yè)教師的培訓學習。這樣一來每次培訓的人數下降,更有利于受訓者對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新課程標準的理解與把握等問題進行交流與探討,整體提高。
(2)帶著問題培訓。
在進行個人培訓時要充分發(fā)揮每個人的能動性,“帶著問題學習、研修”。在培訓前先讓每位受訓者研讀新課標,對新舊課標進行對比研究,找出新舊課表的異同點,并根據理解在培訓會議上進行發(fā)言,對學習過程中的心得、體會和問題進行交流總結,然后大家共同討論解決問題。
2.培訓過程解決好“用”的問題。
新課標的實施要落實到每位教師的具體教學工作中,因此如何“用課程標準指導教師的具體教學”是培訓應該重點解決的問題。建議在培訓中從以下幾方面做好培訓工作。
(1)新課標針對知識技能都做了哪些調整。
教師通過新課程的培訓,最終要落實到具體的教學活動中,用課標來指導教學實踐。因此,教師如何使用課標、如何適應課標變化、抓住課標特點都是在培訓中應該重點解決的問題。新舊課標都發(fā)生了哪些變化?為什么變化?課程標準的變化對教師的教學有哪些影響?如何適應課程標準的改變?都是我們在培訓中需要解決的。在培訓中通過受訓者的積極發(fā)言、探討,從而加深受訓者對新課標的理解,更好地把握新課標的宗旨,以指導我們的具體教學工作。
(2)如何利用課標取舍教材內容和教學設計目標。
新舊課標在內容上、要求上都做了相應的改變。這些改變怎么與我們的具體教學相適應?在教學過程中如何體現(xiàn)?在教學設計中如何更好地把握新課標的方向?建議在培訓過程中采用受訓者現(xiàn)場根據新課標進行教學設計,然后進行集中展示,大家對照新課標要求進行討論分析,找出新舊課標在處理同一問題的不同方法,從而更好地把握新舊課標的變化、抓住新課程標準的特點,為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設計教學目標提供參考。
(3)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動力。
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是新課程改革的最終目標。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是所有教師的首要任務和最終目標。因此在新課程標準的培訓中如何利用新課程標準實施教學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應該是我們在培訓中應該解決的問題。建議在培訓中集思廣益,根據受訓者對新課標的理解,在把握新課標的基礎上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對一些自然學科,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充分體現(xiàn)自然學科的“趣”,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如何準確把握新課標,實現(xiàn)分層教學目標。
以往的教學過程中不管是義務教育階段還是普通高中教育階段,由于對新課標認識不夠而存在隨意拔高教學要求的做法。但是義務教育階段作為基礎教育、大眾教育,在教學的具體實施過程中更應該切實把握教學難度,強調知識的基礎性、啟蒙性,達到分層學習目標。
(5)如何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增強評價的多樣性。
傳統(tǒng)教學認為學生的學習效果最終要通過各類考試來檢驗。但是在新課程標準下,對學生的評價應采取多方面、多角度的方式,使得對學生有一個更具體的、更準確的評價。通過培訓解決教師的認識,可以采取學校、家庭、教師、同學、小組互評也可以采取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態(tài)度、動手操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評價方式進行中和評價。
3.做好培訓后期的跟蹤,隨時解決實際問題。
新課標在實際教學工作中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實際問題。培訓者應該時時關注受訓者的實際教學,實時組織相應的研討會,多開展一些現(xiàn)場教學觀摩、經驗交流等類型的活動,組織大家對新課程標準實施階段所遇到的問題進行交流總結,幫助教師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困難與困惑。
三、結語
新課程的培訓最終要落實到受訓者的實際教學工作中,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切實按照新課程標準的目標來實施教學。新課程標準的實施也不是通過幾天的培訓就能使受訓者熟練掌握的。所以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隨時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挑戰(zhàn)。不管是培訓者還是受訓者都要有長期學習與總結的意識,培訓者更應該時時關注受訓者的實際教學過程,長期的對教師的實際教學進行跟蹤,通過舉行示范課、公開課、研討課等形式對教學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幫助解決,從而幫助廣大教師真正地理解新課程標準并積極在教學中按新課程標準進行教學,使得新課程標準真正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1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