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總目標”里指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為孩子鋪設一座通向經(jīng)典閱讀殿堂的臺階,輕松叩開經(jīng)典閱讀之門,使孩子們快樂地踏上經(jīng)典閱讀之路,是我們每個小學語文教師的共同愿望。盡管近年來,有關小學生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探究越來越受到關注,但現(xiàn)階段還處于探索階段,尤其是針對小學生特點方面,不夠切合實際,缺乏計劃性、系統(tǒng)性。因此,很有必要在語文教學中積極開展經(jīng)典閱讀,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關 鍵 詞】 經(jīng)典誦讀;小學語文;有效閱讀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地球已經(jīng)成為一個“村莊”,各民族文化呈現(xiàn)相互融合和滲透的趨勢。因此,在信息化時代如何保持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已成為我們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1995年第八屆全國政協(xié)會議上發(fā)出了《建立幼年古典學?!返木o急呼吁,朱自清先生指出:“經(jīng)典訓練的目的不在實用,而在文化?!比绾伟褌鹘y(tǒng)文化中的精華承繼下來并有所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是當代中小學教育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筆者在主持廣東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十一五”規(guī)劃課題《小學生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育研究》的子課題《如何通過綜合性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的研究中,深入進行了“開展經(jīng)典閱讀,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的研究與實踐”的專題研究。
一、經(jīng)典閱讀的現(xiàn)狀
(一)經(jīng)典文的閱讀總量不足
《課程標準·附錄二》“關于課外讀物的建議”中,要求學生義務教育九年課外閱讀總量達到400萬字以上(一、二年級不少于5萬字,三、四年級不少于40萬字,五、六年級不少于100萬字)。經(jīng)典文雖然大量入選作課文,但整個小學階段課內只能閱讀三百篇左右三四十萬字的讀物。僅僅靠三四十萬字的閱讀量,要形成獨立閱讀的能力,幾乎是不可能的。
(二)經(jīng)典文閱讀沒有課程定位
根據(jù)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設置,一至六年級的語文周課時是依次是9、8、7、7、6、6,以一年級一學期20周計算,一學期共180個課時,而這180個課時是用來完成文本教材的授課。因為沒有課程定位,沒有固定的讀書環(huán)境,課外閱讀課總是被擠出課堂的門外,有時因教材需要,也會上一兩次的指導課,但總有名不正言不順的感覺。此外,學生所學學科較多,作業(yè)也較多,誦讀中國古代經(jīng)典的時間少之又少。
(三)教材體的優(yōu)秀“經(jīng)典文”被異化
緣于部分的優(yōu)秀經(jīng)典文篇幅較長,以單行本的形式出現(xiàn)是無法進入課本的。所以,優(yōu)秀的經(jīng)典文一旦入選為語文教材時,難免會遭橫斬豎砍的刪改。這些被異化的中華經(jīng)典文,不僅流失了豐富的思想,而且變得“小”“短”“輕”“薄”,充滿了閱讀障礙。
(四)教師閱讀觀念薄弱
教師隊伍,尤其是語文教師的文學素養(yǎng)參差不齊,學生在誦讀中華經(jīng)典方面所得到的指導良莠不一,因此,學生的誦讀效果也好壞不一。有的教師仍然抱著“課外閱讀是課堂教學的補充”的陳舊觀點,把課外閱讀放在補充和次要的地位。而也有的教師盡管經(jīng)常強調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卻缺乏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實行的是“放羊”政策,效果當然不佳。于是,學生的課外閱讀往往是“三無”產品:“無書籍,無時間,無方法”,最終使學生“無興趣”。
二、經(jīng)典閱讀的有效對策
窄化的中華經(jīng)典文閱讀現(xiàn)狀,讓我們很難觸摸兒童純真的童心、豐富的童情。為此,筆者認為在小學語文領域里,要很好地利用優(yōu)秀的中華經(jīng)典文資源,積極進行推薦閱讀、指導閱讀、擴容閱讀、主題閱讀、演繹閱讀、評價閱讀,讓兒童快樂閱讀、享受閱讀,讓中華經(jīng)典文在母語教育的殿堂里“讀”領風騷。
(一)推薦閱讀,激發(fā)興趣
茫茫書海,萬千讀物,如何讓00后的孩子在書海中順利暢游呢?首先,教師要正確對待傳統(tǒng)文學與現(xiàn)代文學的地位與意義。向學生推薦書目要做到傳統(tǒng)與時尚并舉。除了推薦公認的經(jīng)典名著外,還可以根據(jù)年段不同,圍繞“促進學生素質提高”這個中心,由淺入深,前后相扣列出必背書目必讀數(shù)目和選讀書目。學生必背書目為《中華經(jīng)典誦讀本》《三字經(jīng)》《必背古詩70首》,必讀書目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古文觀止》《百家姓》《新世紀教育文庫》等。學生每日與經(jīng)典為伴,與大師為友,相當于每天都在閱讀中國,閱讀世界。
(二)指導閱讀,養(yǎng)成習慣
從閱讀理論,我們基本可以歸納出“閱讀”含義的三個層面:解讀、賞讀、研讀、創(chuàng)讀,由這三個層面出發(fā),便衍生出許多種教學模式來指導學生閱讀。
1. 讀物推薦課主要模式:準備推薦——學生推薦——評價——質疑問難——鼓勵閱讀。該課主要是向學生介紹課外讀物,供學生選擇。可以有書刊的推薦、篇目的推薦和內容的介紹;可以教師推薦和學生推薦相結合,統(tǒng)一推薦和分散推薦相結合。
2. 讀書方法指導課主要模式:讀——記——匯——創(chuàng)。引導學生合理使用工具書;講授精讀、泛讀、瀏覽、速讀等四種常用的閱讀方法;指導學生邊讀邊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評價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及聯(lián)想、想象能力等;教給學生運用“意群注視法”,提高閱讀速度;培養(yǎng)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筆記的內容和可以抄精彩詞語或優(yōu)美片段、格言警句等。為體現(xiàn)以讀促寫,以寫助讀,學校還專門設計讀書日記《小蜜蜂》,要求學生每日進行閱讀反思及盤點。一、二年級以摘抄型為主,把書中的好詞、好句、精彩片斷摘錄下來,以加強積累、增長知識、學以致用,也可以寫寫簡單的讀后感。三至六年級學生以讀后感、人物形象評論等形式寫認識和體會,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
3. 課內外整合閱讀課主要模式:精彩回放——人物大家談——真情面對面——作家新書架。課程主要結合課文教材,進行與之相關的內容拓展閱讀。
4. 交流評論課主要模式:組織學生交流課外閱讀的收獲和體會,也可組織學生對所讀書刊的內容進行專題評論或綜合評論,教師還可以結合語文教材的閱讀教學來進行組織交流。
(三)主題閱讀,躍升品質
中華經(jīng)典文的主題閱讀活動是在一個確定的主題的統(tǒng)率下,開展的一系列課外閱讀活動。一些經(jīng)典文學文本一般具有更大的閱讀空間,用通常的分析性的教學方式,模式化的教學方法來解讀、教學這些文本往往會使他們失去魅力。因此,我們可以開展主題閱讀,通過讀、想、編、演、說等多種方式來讓學生展示自己閱讀的收獲,躍升中華經(jīng)典文的閱讀品質。
(四)擴容閱讀,積淀濡染
課內是有限的,課外是無限的。擴充閱讀能鞏固和擴大課堂教學成果,積淀濡染。
1. 定時、定量閱讀。定時讓學生閱讀,一要時間落實,每周起碼安排一節(jié)課進行專門閱讀,規(guī)定每天晚上20~30分鐘的閱讀時間。定量閱讀,內容不宜多,取材要考慮廣泛性、可背性,并根據(jù)分類提供:星期一唐詩宋詞,星期二文言短文,星期三名言警句,星期四資料點滴,星期五哲理小品文??梢栽诩依镒x,也可以在校內讀。為確保書源,學校圖書室可每周向學生開放外,還可以開展好書漂流活動,號召學生將自己擁有的好書帶到學校與同學分享。
2. 定性閱讀。課外閱讀應該是學生自主、自愿的閱讀,只要內容健康的,學生愛讀什么就讓他們讀什么,這樣,他們讀起書來很輕松,又能獲得新鮮感,精神上很愉快,尤其對剛接觸書籍的兒童,鼓勵他們根據(jù)自己的性情閱讀是最合適不過的。教師對這種“定性的放任”態(tài)度應該是寬容的,心中有度的,只有這樣,學生才會無拘無束地享受閱讀文學所帶來的樂趣,點燃心靈的火花。
3. 聲像閱讀。現(xiàn)代意義上的閱讀已經(jīng)不僅僅局限在報刊書籍上,電影、電視、網(wǎng)絡擴大了兒童的閱讀空間,因此,學??梢越M織學生觀看知識含量高、人文熏陶氣息濃的影視節(jié)目和光盤,如《成語故事》《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學校還可以給家長發(fā)出讀書倡議,向家長推薦一些適宜學生看的欄目、節(jié)目、電視劇等。
4. 競賽閱讀。只有盡量為孩子提供展示他們閱讀成果的舞臺,才能更好地鼓勵孩子多讀書。學校每年以文化藝術節(jié)為契機,大力營造濃郁的讀書氛圍,積極開展大型的面向全校師生的讀書比賽活動。豐富的讀書活動還有:征文、讀書沙龍、演講比賽,評選星級讀書學生、書香班級、書香年級書簽評比、班級的“書香伴我行”主題班會、“詩韻飄香”誦讀擂臺賽、《三國演義》知識競賽、課本劇表演、讀《西游記》開展講故事比賽、人物繪畫大賽……同學們可以用說、寫、畫、唱等各種形式來暢所欲言,充分享受閱讀帶來的喜悅,并在反復誦讀中“耳醉其音,心醉其情”,達到“文若己出”的境界。
(五)評價閱讀,享受樂趣
課外閱讀是學生開闊眼界、貯備知識和訓練能力的橋梁,但是,茫茫書海,巍巍書山,往往讓學生難以入手。因此,教師要認真按照課程標準,精心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建立學生樂于接受的評價方式讓學生樂于讀書,促進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形成,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例如可用下表評價中年級學生參與的閱讀情況。
我們還采用寫讀書筆記、讀書量、閱讀考級等形式進行評價,對學生的評價重在評價其閱讀過程,閱讀成績計入期末語文總評成績中。如為了激發(fā)學生閱讀、背誦古詩的積極性,我就定出這樣的一個古詩考級制度:課外進行閱讀古詩的活動(古詩的內容可以是《小學生必背古詩70首》中的,也可以是其他書籍上的),到老師處背誦古詩,背出10首古詩為背誦一級,20首為背誦二級,以此類推,100首為背誦十級,110首為背誦特一級,學生甚至可以背誦更難的古文;或者到老師處默寫古詩,默出10首為默寫一級,定級同背誦的定級法。而這些考級的分數(shù)還與期末的成績掛鉤。這樣,學生背誦古詩的積極性高漲。
三年的研究與實踐,我們欣喜地看到,教師在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學設計、教學方法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已經(jīng)把新課程的理念轉化為自己的教學行為,把為兒童的終身發(fā)展負責的態(tài)度轉化到課堂教學中來。師生對待閱讀的態(tài)度有了明顯轉變,學生喜歡讀書了。學生讀書目的以提高語文水平和豐富課外閱讀知識為主,和過去相比有了明顯不同。班里56%的同學有每天看書超過一個小時的習慣。88%的同學經(jīng)常寫讀書筆記,并有83%的學生愿意與他人交流分享讀書心得。校園到處彌漫幽幽書香!
在研究與實踐中,我們深深地感悟到:閱讀中華經(jīng)典,是親近母語帶入一個“童心、詩意、浪漫的旅程”;中華經(jīng)典的閱讀,是一項“花的事業(yè),根的工程”。我們將不斷深入,積極開展經(jīng)典誦讀,讓經(jīng)典誦讀在語文教學中“讀”領風騷。
【參考文獻】
[1] 俞冬偉,勵汾水. 小學閱讀教例剖析與教案研制[M]. 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
[2] 方智范. 語文教育與文學素養(yǎng)[M]. 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
[3] 施茂枝. 體驗感悟:閱讀教學新的增長點[J]. 課程.教材.教法,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