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師在教學中應加強直觀教學和實際操作,使學生不再感覺學習困難,讓學習變成輕松快樂的事。通過學具操作,變抽象為直觀,使學生既輕松學會了知識又發(fā)展了思維,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能力。
【關 鍵 詞】 直觀;興趣;語言表達;生活實踐
兒童應該是快樂的,而現在的兒童由于學習的壓力而感到非常痛苦。這痛苦使一些學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嚴重的有了厭學情緒,甚至有的走向極端。改變這一現狀需要從多方面入手,作為教育工作者更應努力更新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探求新的教育思路,使學生不再感覺學習困難,讓學習變成輕松快樂的事。而讓學習變得輕松快樂的方法有很多,使用學具學習就是其中最簡便易行的一種。下面我就自己使用學具教學談幾點感受。
一、通過學具操作,變抽象為直觀
運用學具操作不是直接把數學知識并呈現給學生,而是讓學生通過操作學具去觀察、去思考、去猜測、去探索和發(fā)現數學問題,再通過討論、比較,歸納出數學知識。這樣,不僅使學生學會了知識,并且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思維能力也會得到有效的發(fā)展。
如在教學比較抽象的數學知識時,像數學概念、規(guī)律、公理等,常規(guī)的教學主要是從一些“關鍵”的字、詞入手,引導學生分析理解,由于這樣的方法本身就是抽象的,運用時相當一部分思維能力不夠強的學生就只能作機械的模仿或記憶,甚至有的學生會一無所獲,因而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但是,如果在教學中讓學生擺一擺、做一做,把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就能在“思維過渡”中起到“船”和“橋”的作用。
二、操作學具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科學始于好奇”,小學生富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這正是引起學生創(chuàng)新的內在動力,巧妙地安排學生動手操作,可以激發(fā)他們參與學習的興趣,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點燃學生的創(chuàng)造火花。在教學過程中,孩子們由一開始饒有興趣地直觀操作,到后來急于求得奧秘,每一次新的發(fā)現都會令孩子們興奮不已,充分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這樣,學生們在課堂上不僅能輕松、愉快地掌握所學知識,而且還會提出課本上根本沒有的見解,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在不知不覺中就點燃了創(chuàng)造的火花。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的認知對象主要是經過前人無數次實踐總結出來的認識成果——概括化的知識體系,抽象性是它的一個重要特征,這就大大提高了認識的起點,增強了認知的難度。小學生有意注意的時間短,如果只是讓學生從教師的語言——黑板——動作中去接受知識、模仿思維,時間稍長,他們便會因單調而感到乏味。因此,讓學生操作學具,一方面可使學生的手、口、眼、腦、耳多種感官并用,擴大信息源,創(chuàng)設良好的思維情境;另一方面,也滿足了小學生好動、好奇的特性。利用學具操作的直觀性和具體性,易于集中學生注意力,營造出一個符合兒童認知規(guī)律的思維氛圍,有利于學生思維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
三、使用學具操作,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直觀演示,學具操作等活動,為學生形成抽象的概念提供了大量而豐富的感性材料,在直觀操作之后,學生在頭腦中已形成了一定的表象,教師再適時引導學生把直觀操作的過程進行整理和復述,通過口頭語言訓練進行表象加工,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掌握新知識,而且還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如在教學“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幾的應用題”時,讓學生通過擺小兔圖片,直觀感知數量之間的關系:(1)白兔多還是黑兔多?(2)白兔可以分成哪兩部分?(3)要求白兔比黑兔多幾只,應該怎么辦?用什么方法計算,怎樣列式?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就是有條理的分析過程,學生經過組織語言,就能說出:白兔與黑兔比,白兔多,黑兔少,白兔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與黑兔同樣多的7只,另一部分是比黑兔多的部分,從12只白兔當中拿出跟黑兔同樣多的7只,剩下的白兔就是比黑兔多的,所以用減法計算。這樣學生就會把分析過程用一段連貫而完整的話表達出來??梢姴僮鲗W具強化了應用題的數量關系,促進了思維及語言的發(fā)展,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言邏輯能力,為以后分析復合應用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四、把學具操作延伸到課外,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能力
學生在課堂上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答書上的問題是遠遠不夠的,因為現實生活往往跟課堂完全是兩回事,只有將所學知識恰當、靈活地應用到社會實踐中去,才能真正實現知識的價值。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學具操作,突破教室的四面墻,突破學校范圍的狹小的空間,把學具操作延伸至廣闊的社會生活,充分發(fā)揮每一個學生的聰明才智,鼓勵他們用自己獨特的眼光,借助學具解讀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如在學習了《米、厘米的認識》后,組織學生開展《米尺的作用有多大》的調查活動。調查測量分四部分進行:1. 測量自己的學習用品,包括課桌、文具、書本;2. 測量自己家的家具、房間、門窗等的長、寬、高;3. 觀察人們在什么地方、什么時候用到米尺;4. 到商店或集市的布匹柜臺、成衣柜臺調查售貨員運用米尺量衣服的情況。使學生進一步明確數學知識時刻發(fā)生和應用在我們身邊,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有著密切的關系。
總之,由于兒童的思維正處于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他們還不能完全脫離實際操作去進行思維活動,所以教學中,只有重視學生的學具操作,借助學具操作引導他們主動參與和探索,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 崔凱. 談小學數學教學中使用學具的體會[J].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3(8).
[2] 鄒功平. 學具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J].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2(12).
[3] 安民勛. 用學具開辟學生發(fā)展道路[J]. 課程·教材·教法,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