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和約還是敕令

        2012-04-29 00:00:00陳思偉徐松巖
        古代文明 2012年1期

        提 要:從古希臘人對邦際關系的理解看,所謂“大王和約”不是一則和平條約。首先,該條約不是在對等條件下訂立的,而是在波斯擊敗希臘諸邦后制定的,希臘諸邦并無任何發(fā)言權;其次,訂立條約的目的并不是為了避免戰(zhàn)爭,爭取和平,而是以實現(xiàn)波斯奪取領地、征收賦稅的利益為目的;最后,條約訂立后,并未實現(xiàn)和平,反而使希臘世界更加混亂無秩。人們將其譯為“大王和約”一方面是受到色諾芬泛希臘主義歷史觀念影響,另一方面源于近現(xiàn)代古典學者將古典希臘理想化的結果。

        關鍵詞:“大王和約”;敕令;泛希臘主義

        當提里巴佐斯向那些渴求聆聽波斯國王下達的和平敕令者發(fā)出命令后,各邦的使者都迅速前來。他們集合起來之后,提里巴佐斯向他們展示了波斯國王的封條,然后拆封,誦讀其中內容。

        色諾芬:《希臘史》,V.i.301

        公元前387年,希臘諸邦在對內爭霸戰(zhàn)爭中耗費得精疲力竭,對外又相繼被波斯帝國及其盟友打敗。此時各邦皆有強烈的和平期許。經(jīng)斯巴達人安塔基達斯斡旋,波斯國王出于對自身利益的考量,決定派人前往希臘,宣布愛琴海地區(qū)的和平,此為#7971;ν βασιλε#8058;#962; ε#7984;ρ#942;νην καταπ#941;μποι,國內外學者一般將其譯為“大王和約”(King’s Peace)。然而,經(jīng)過對希臘人對邦際契約觀念的歸整、對條約訂立的背景、內容及后果的考察,筆者認為“大王和約”的譯名與歷史現(xiàn)實不符,似應譯為“大王和平敕令”或按西方習慣譯為“安塔基達斯條約”為妥。

        一、古希臘人對邦際條約及和平條約的看法

        要理解古典希臘城邦對外關系,就不能不正確分析希臘與波斯的關系。對希臘城邦來說處理與波斯帝國的關系無疑舉足輕重。然而目前研究中存在著兩種傾向:其一,反復運用一些諸如“遏制政策”、“意識形態(tài)”、“國家利益”、“霸權政策”、“帝國主義政策”、“軟利益”與“硬利益”等現(xiàn)代國際關系的術語考察古典時代邦際關系;1其二,曲解波斯帝國國事的重心,認為國王所制訂的帝國戰(zhàn)略策略主要圍繞希臘城邦而展開。2這些傾向很容易滑入古史現(xiàn)代化或地區(qū)中心論的誤區(qū)。

        事實上,從最廣義的概念上講,國際關系就是跨國界的交往關系。國際關系的形成是以國家存在為前提的,國家是國際關系最主要的行為主體。但從本質而言,現(xiàn)代意義的民族國家異于古代的城邦。馬克思主義國家觀認為,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chǎn)物,是統(tǒng)治階級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實現(xiàn)自己的階級利益的工具;但希臘城邦最本質的特征是一個以公民集體為核心的政治、經(jīng)濟與文化體系。3由于受經(jīng)濟發(fā)展狀況、交通條件等諸因素的制約,古代社會并無真正現(xiàn)代意義上的國際關系,更無從談意識形態(tài)、國家利益。4當然,我們也不能用歷史虛無主義的觀點看待古代國際關系問題,因為誰也不能否認古代社會確實存在著邦際間、不同民族和種族間的接觸和交往。5“國際法的原則和宗旨是由人制定的,不同時期的人會制定不同形式的國際法,產(chǎn)生內容各異的國際關系?!?因此,我們不能從結局出發(fā)“反觀”歷史,盲目將現(xiàn)代國際關系的術語、方法和理論當作放之四海皆準的絕對真理運用于古代社會的“國際關系”或邦際關系的研究中。而應當站在當時人、當時事的立場上,順著歷史事件發(fā)展方向“前觀”歷史,運用歷史的方法,將這種關系還原到當時歷史背景中,在深入分析批判原始材料基礎上,正確認識古代“國際關系”或邦際關系。我們認為,對于古代社會的國際關系和國際準則,應當盡量用古人自己的認識和看法來加以解釋和說明。7

        其實,對于我們所討論的主題——城邦間締結的邦際條約,古代希臘人有著清醒認識。隨著城邦間交往的頻繁和邦際關系的復雜化,古希臘文獻和銘文中出現(xiàn)了豐富的用以描述邦際間協(xié)定、契約、條約含義的詞匯。為方便下面討論,將相關詞匯大體歸整如下。8

        從上表不難看出,古希臘邦際間訂立的條約類別繁多,說法各異。既有對協(xié)定、契約、條約總稱的詞匯,如συνθ#942;κη,σ#973;μβολαν,σ#973;νταζι#962;等,也有專指條約具體條文的名詞,如συμμαχ#943;α;邦際間訂立的條約既有出于商業(yè)目的(σ#973;μβολα),政治目的(#7984;σοπολιτε#943;α,συμπολιτε#943;α),也有出于軍事目的;即便出于軍事目的所訂立的條約,也是各有差異:有結盟的條約(συμμαχ#943;α,#7952;πιμαχ#943;α),有停戰(zhàn)的條約;單就停戰(zhàn)締結的和約,就有暫時的休戰(zhàn)和約(διαλλαγ#942;)、因戰(zhàn)敗而被迫停戰(zhàn)的投降條約(#8001;μολογ#943;α)、嚴格意義上的和平條約(ε#7984;ρ#942;νη)、及因神圣競技運動會而休戰(zhàn)的和平條約(σπονδα#943;)等。

        即便是戰(zhàn)爭結束后城邦間達成的條約存在著重大的差異,公元前4世紀初雅典著名演說家安多基德斯(Andocides)對此進行了區(qū)分。他說:1

        和約與休戰(zhàn)協(xié)定之間存在巨大差異。和約基于平等條件為解決雙方分歧而訂立的;而休戰(zhàn)協(xié)定是征服者在取得戰(zhàn)爭勝利后強加給被征服者的命令之辭,恰如斯巴達在擊敗我們(雅典)后強加給我們的休戰(zhàn)協(xié)定一樣,命令我們毀棄長城、放棄艦隊、招回被放逐者。

        對于和平條約與敕令的差異,伊索克拉底也進行過比較:2

        和約是一種對雙方都平等而又公平的條文,而敕令則是一種違反正義而使對方處于不利地

        位的命令。

        演說家們通常以打動和說服觀眾為目的,因此他們在演說中往往會有意對相關內容夸大或縮小、曲解或附會,難免與事實不盡相符,其真實性值得懷疑。但不可否認,希臘人對于不同類型的條約有著清醒的認識,即和平條約異于休戰(zhàn)協(xié)定,和平條約是締約各方在相對公平、平等條件下簽訂的,如果其中一方實力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就不可能達成真正的和平條約,而只能是休戰(zhàn)協(xié)定,或者勿寧說是勝者對戰(zhàn)敗者頒布的敕令。

        二、史料及研究視角

        要考察該條約是和平條約、休戰(zhàn)協(xié)定還是和平敕令,當然不能脫離歷史現(xiàn)實,而應在分析史料的基礎上,將其還原到公元前4世紀前期希臘及波斯的歷史背景中。

        公元前4世紀的希臘政治軍事歷史研究缺乏完全確信無疑的史料。1在此情況下,就不能不對史料的主要載體,即色諾芬和狄奧多魯斯作品所傳達信息的價值進行正確的分析評價。2眾所周知,色諾芬的作品中表現(xiàn)出明顯的親斯巴達傾向,每當事實有利于斯巴達時,他會極力渲染;而對不利于斯巴達的事實一筆帶過甚至有意隱瞞;3狄奧多魯斯是一位史料編撰者而非優(yōu)秀的史家。運用史料時他比較草率,年代、史實的錯誤不時發(fā)生,芬利在談及時認為其作品不過是“剪刀加漿糊拼成的一部通史,沒有多少價值”。4筆者認為,對于兩位史家所提供的材料,我們既不能簡單棄之不用,也不能毫無批判地直接引用。作為歷史學家,色諾芬的作品絕非完全如芬利所說的那樣:“不可信、偏向性強、滿是謊言、乏味、不能反映更廣闊的問題”。5關于軍事史材料,尤其是與斯巴達有關的軍事行動,其作品的權威性不容置疑。6盡管狄奧多魯斯難以稱得上是一位優(yōu)秀的歷史學家,但《歷史集成》的價值在于輯錄了大量業(yè)已失傳的古代作家的研究成果,7特別是公元前4世紀的部分史料,更是其他史料無法替代的。因為范圍更加廣泛,《歷史集成》為我們保存和提供了若干色諾芬作品中缺乏的材料,并且可以相互佐證。

        研究希波關系不能回避對波斯帝國對外政策的客觀評價。但是正如劉易斯譏諷的那樣:“對希臘人和希臘史研究者而言,他們想當然地認為除了愛琴海地區(qū)的問題外,波斯大王及其下屬什么也不去考慮”,8不少研究者曲解波斯帝國統(tǒng)治的重心,認為帝國的對外關系僅需針對希臘諸邦即可。9其實波斯是一個幅員遼闊的龐大帝國,對波斯國王而言,愛琴海地區(qū)只是遠離統(tǒng)治中心、貧窮狹小的彈丸之地,其重要性與蘇撒、巴克特里亞、巴比倫、米底不可同日而語,其地位甚至不及興都庫什地區(qū)。只有當此地的爭端危及帝國全局統(tǒng)治時,如小居魯士的叛亂,國王才會予以足夠重視。公元前4世紀初,不管愛琴海地區(qū)的戰(zhàn)爭多么激烈,對帝國生存而言,其重要性絕不會超過上述地區(qū)。有證據(jù)表明,即便對主管達斯克里昂和薩爾狄斯二省區(qū)總督而言,對希臘的政策也并非他們唯一需要關注的問題,他們還得花大力氣來處理安那托利亞地區(qū)那些富于反抗精神的民族。10因此研究該問題時,我們應根除上述固有的錯誤觀點,將波斯大王及各省區(qū)總督看作是理性的統(tǒng)治者,他們制定對希臘政策時也應以實現(xiàn)帝國全局利益為出發(fā)點。

        三、非和平條約的依據(jù)

        基于上述原則,下面我們從條約訂立的背景、內容及成效進行分析和討論,以期能得到更符合歷史現(xiàn)實的合理推斷。

        (一)條約訂立的背景

        就訂立條約的背景而言,#7971;ν βασιλε#8058;#962; ε#7984;ρ#942;νην καταπ#941;μποι不應稱為“和平條約”。從波斯的角度看,自公元前412年至公元前386年,盡管不同時段不同執(zhí)行者在實施細節(jié)上略有差異,但總體上帝國對希臘政策是一致的。1其一, 領土方面, 波斯堅持對小亞細亞沿海地區(qū)的所有權,這是其底線;此外波斯也希望控制愛琴海諸島,但必要時也并非不可讓步。其二,從維系帝國穩(wěn)定的角度出發(fā),帝國希望從希臘招募數(shù)量充足,戰(zhàn)斗力強的雇傭軍,以鎮(zhèn)壓帝國內部各種反叛。自公元前5世紀中葉以來,波斯帝國各省區(qū)叛亂不斷。2至遲自公元前5世紀末開始,希臘人成為波斯雇傭軍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除著名的萬人長征軍外,狄奧多魯斯的材料中也不乏這樣的事實。例如,公元前392年波斯國王派兵鎮(zhèn)壓埃及叛亂。雅典著名將軍伊菲格拉特帶領2萬雇傭兵隨軍征討。3其三,與其他古代帝國處理邊界問題相似,波斯帝國希望在希臘地區(qū)擁有一個強有力的同盟者,該同盟者能維持邊界的長期穩(wěn)定,至少不會在希臘城邦中挑起反波斯的不滿情緒。

        希臘諸邦中,斯巴達和雅典二城邦大體主導著希波關系的走向。然而,出于獲取愛琴海地區(qū)霸權的需要,4自公元前400年來,斯巴達在小亞細亞發(fā)起了一系列針對波斯的戰(zhàn)爭,直接威脅著波斯帝國的西部疆域。(III.i.4; Diod. XIV.xxxvi.1)為此阿塔薛西斯二世派遣羅德斯人提摩克拉特攜款前往希臘,鼓動各城邦反對斯巴達。波斯人的企圖最終得逞。公元前394年,在波斯暗中援助下(IV.viii.10),以雅典、科林斯、底比斯為首發(fā)動了針對斯巴達的科林斯戰(zhàn)爭。斯巴達人被迫從小亞細亞撤軍。波斯邊患得以解除,在領土方面最基本的要求,即擁有對小亞細亞控制權,大體也得以滿足。經(jīng)克尼多斯海戰(zhàn), 斯巴達的海上霸權至此終結。因為斯巴達維系海上霸權是以波斯金錢支持為后盾,一旦波斯不再支持,一經(jīng)重創(chuàng),則幾無恢復的可能。5盡管自公元前391年,斯巴達再次派兵前往小亞細亞與波斯作戰(zhàn),但當時斯巴達的處境非常惡劣,伯羅奔尼撒半島遭雅典海軍封鎖,愛琴海中的重要據(jù)點和科林斯地峽的控制權相繼喪失。長年的兩線作戰(zhàn)使斯巴達實力耗盡。希臘世界中能威脅波斯利益的主要力量之一——斯巴達最終被波斯帝國及受其控制力量擊敗。

        當斯巴達實力消耗殆盡時,雅典實力逐步恢復。在波斯金錢支助下,雅典擊潰斯巴達艦隊,重修長城,恢復比雷埃夫斯港的繁榮,與色雷斯、拜占庭結盟(IV.viii.26-31)。6對波斯而言,雅典強大是不能容忍的。所以,削弱雅典,迫使其接受和平,成為當務之急。此時波斯利用斯巴達急于求和的愿望,以武力威脅迫使雅典接受波斯提出的條約。雅典恢復帝國的夢想付出了沉重代價??茲夂吞乩瓟⒉悸逅苟坏昧?zhàn)將相繼戰(zhàn)死,國家財力難以繼續(xù)支撐長期的爭霸戰(zhàn)爭。在波斯大將提拉巴佐斯金錢支持下,自公元前389年起,斯巴達在厄吉那的駐軍多次偷襲雅典過往商船和運糧船(V.i.1-24)。公元前388年,安塔基達斯在赫勒斯滂截斷雅典糧道。因擔心再次出現(xiàn)公元前405年羊河戰(zhàn)役失敗后的悲慘境遇,雅典被迫接受和平。上述史料充分證明,對雅典而言,在條約簽訂過程中,她幾乎沒有任何發(fā)言權。因為此前斯巴達人已經(jīng)在蘇撒與波斯達成了協(xié)議:如果雅典人及其同盟者拒絕接受波斯國王親自下達的和平敕令,國王將和拉棲代夢人結盟。(V.i.25)因此我們不難解釋條約締結的時間是雅典糧道被截之后。斯巴達對雅典的打擊是在波斯授意和支持下協(xié)同進行的(V.i.28),雅典也是在遭受沉重打擊后被迫接受條約的。對此,色諾芬進行了生動的描述:

        雅典人看到敵艦如此之多,害怕自己的艦隊會像以前那樣全軍覆沒,而今波斯國王又與拉棲代夢人結盟,他們還受到來自厄吉那的私掠船的襲擾。鑒于以上種種原因,雅典人非??释_成和平。

        迫于波斯和斯巴達的壓力,眼見雅典讓步,希臘其他城邦也只能競相效尤。色諾芬寫道:

        拉棲代夢人在列凱昂和奧科門努斯各派駐一支軍隊,嚴密監(jiān)視他們的盟邦——對于他們所信任的那些盟邦,防止雙方的關系遭到破壞;對于那些不信任的盟邦,防止他們叛離——再加上在科林斯周邊地區(qū)所引發(fā)的麻煩和動亂,已經(jīng)使拉棲代夢人疲于應付、無心再戰(zhàn)了。至于阿爾哥斯人,他們在得知拉棲代夢人對其頒布禁令、圣月停戰(zhàn)請求完全無效的情況下,也非??释推健?/p>

        面對如此境況,安塔基達斯前往波斯帝國首都蘇撒,接受了波斯大王關于愛琴海地區(qū)的和平敕令。其實此前(公元前4世紀初)斯巴達還曾與波斯訂立了兩次條約。公元前396年,因波斯駐軍缺乏軍費,等待國王援軍的到來,提薩法尼斯與阿格西勞斯訂立第一次停戰(zhàn)協(xié)定。(III.iv.6)公元前392年,安塔基達斯與提里巴佐斯再一次訂立條約,然而,因認為斯巴達人仍有實力,對帝國仍是巨大威脅,而未獲波斯國王阿塔薛西斯的認可和批準。(IV.viii.14-17)

        前面的分析證明希臘各邦在條約訂立過程中相當被動,毫無平等可言。一方面希臘城邦是波斯帝國及其同盟者的戰(zhàn)敗者,另一方面波斯帝國是條約唯一的擬訂者和提出者?!八拱瓦_不過是波斯在希臘世界霸權的鷹犬”。1

        但波斯為何會選擇斯巴達為其在希臘地區(qū)利益的執(zhí)行者?我們認為原因有四:其一,自公元前6世紀末以來,小亞細亞希臘城邦長期與雅典結盟。雅典是一個海洋霸國,而斯巴達是個陸上強國,正如修昔底德所分析的,對波斯而言,雅典獲得對該地區(qū)的控制權威脅更大(Thuc. 8.5)。此時正在復興的雅典帝國顯然不利于波斯在希臘地區(qū)戰(zhàn)略目標的實現(xiàn)。一方面,雅典人急需控制赫勒斯滂海峽以保證糧食供應,但該地區(qū)包括了波斯覬覦已久的希臘城邦,如卡爾客頓、基濟庫斯等;另一方面,此前特拉敘布洛斯曾帶領一支隊伍前往小亞細亞沿岸各城邦征稅,這支隊伍甚至深入至小亞細亞內陸的阿斯彭多(IV.viii.30);其二,雅典長期支持波斯省區(qū)總督叛亂。從公元前4世紀90年代以來,雅典就曾積極支持塞浦路斯攸阿哥拉斯王和埃及總督叛離波斯的戰(zhàn)爭(IV.viii.24)。其三,斯巴達人英勇善戰(zhàn),是波斯大王最理想的雇傭軍。其四,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期間波斯與斯巴達有過較密切的合作。因此對阿塔薛西斯而言,斯巴達是實現(xiàn)波斯戰(zhàn)略較為現(xiàn)實的合作者。

        總之,從條約訂立的背景看,希臘城邦與波斯并無平等的身份,波斯是具體條款的唯一制定者,它通過武力脅迫希臘各城邦接受協(xié)議。希臘城邦只是條約的被動接受者。對此普魯塔克有著清醒的認識。他是這樣評論當時境況的:“在剝奪了拉棲代夢人的制海權,將全希臘置于自己的掌控之后,他(阿塔薛西斯)按自己的條件頒布了和平,即臭名昭著的安塔基達斯條約?!?

        (二)條約內容

        其次,就條約具體內容而言,它也不是“和平條約”。下面將結合學界一致認可的古代世界真正意義上的“和平條約”——《卡疊什條約》(也稱《銀版條約》)進行比較分析,1以證明該條約的性質。下面是“大王條約”的具體條文(V.i.31):

        國王阿塔薛西斯認為,亞細亞所有諸邦均應歸屬于我,克拉左門奈和塞浦路斯二島亦應歸屬于我;而其他希臘諸邦,除列姆諾斯、音布羅斯和斯基洛斯外,不論大小均須保持其獨立;這三個地方與往昔一樣,依然歸屬于雅典人。但是,倘若你們雙方之中的任何一方有不遵從此命令者,我,阿塔薛西斯,將與那些遵從此令的諸邦一道,用艦船,用金錢,從陸上,從海上,向其開戰(zhàn)。

        從簽訂條約的目的看,波斯大王頒布該條約是為了得到希臘諸邦對波斯控制小亞細亞希臘城邦權和愛琴海海上霸權的書面認可,同時以希臘城邦自治為前提,以期實現(xiàn)前文所述的三項戰(zhàn)略目標。從根本上說,波斯并未將波斯與希臘諸邦的和平及希臘內部諸邦的和平訴求納入考慮之中。反觀《卡疊什條約》,條約訂立的目的就是為了結束戰(zhàn)爭、追求和平。條約序言部分開張明義,明確目的:“神按照偉大的埃及統(tǒng)治者以及赫梯國家偉大的國王的意愿,今后到永遠的最后,通過該條約,不使我們之間發(fā)生敵對。”“……自即日起,赫梯國家偉大的國王哈吐什爾自己草擬了條約,制定了由拉和蘇特赫為埃及領土以及赫梯國家所作成的方案,使我們之間永遠不發(fā)生敵對?!蓖瑫r對和平的時限作出規(guī)定:“他們(赫梯與埃及人的子子孫孫)將遵循我們兄弟關系的方案和我們的和平方案,永遠以和平和兄弟關系相處,在他們之間永遠不發(fā)生敵對?!?/p>

        從條約簽訂方的身份看,波斯與希臘諸邦明顯是主從關系。在條約中波斯大王盛氣凌人提出自己的要求,不給希臘諸邦任何發(fā)言權和商量的余地。2同時對不遵從其命令者動輒以武力相威脅。然而,《卡疊什條約》締約雙方是對等關系。條約明確規(guī)定了哈什吐爾與拉美西斯二世是兄弟關系:“他和我是兄弟關系,和我和平,而我和他也是兄弟關系,也和他和平,永遠如此?!彪p方在權利和義務上也是對等的。例如,在互不侵犯方面是這樣規(guī)定的:“赫梯國家的偉大國王永遠不侵入埃及領地,掠奪埃及財富,而偉大的埃及統(tǒng)治者,拉美西斯二世,也永遠不侵入赫梯的領土,掠奪赫梯的財富?!痹谲娛禄ブ⒉唤蛹{亡命者及亡命者的引渡等方面,雙方都承擔對等的權利和義務。

        因此,從訂立條約的目的及訂立者的身份上看,#7971;ν βασιλε#8058;#962; ε#7984;ρ#942;νην καταπ#941;μποι都不能稱其為“和平條約”,其目的并不是為了避免戰(zhàn)爭、爭取和平,而是為實現(xiàn)波斯奪取領地、征收賦稅的利益;條約雙方的身份也不符合希臘人所理解的和約定義的要求:“和約是在平等條件下為解決雙方分歧而訂立的。”3當代學者霍恩布魯爾是這樣評價條約的:“毫無疑問,公元前386年的大王條約是波斯對外政策的巨大勝利,所取得的成果更甚于公元前411年大流士(二世)時的協(xié)定。它確保了波斯對小亞細亞長達半個世紀的無任何爭端的控制?!?所以從條約內容來說,這根本不是一份和平條約。

        (三)條約訂立后的成效

        最后,就條約訂立后的效果看,根本沒有達到確保和平的目的。一份條約是否為和平條約,可以考察立約后是否達到了或一定程度達到了維持和平的目標。#7971;ν βασιλε#8058;#962; ε#7984;ρ#942;νην καταπ#941;μποι訂立之初,希臘各城邦迫于波斯的壓力,被迫接受。也曾一度迫使希臘城邦停止了針對波斯帝國的敵對行動。5然而事實上和平卻并未得到維持,條約簽訂后也未能有效減少戰(zhàn)爭,希臘城邦間互不信任愈演愈烈。

        盡管雅典獲得對列姆諾斯、音布羅斯和斯基洛斯的控制權,確保了通往黑海糧道的“階梯”,作為一個在希臘地區(qū)影響重大城邦的顏面得以保存,但這與雅典人恢復帝國的夢想是完全相背的。因此,雅典人革除了參與條約訂立的領導人的職務,任命卡利斯特拉圖為領導者,以防止斯巴達的進攻。同時以保護#7971;ν βασιλε#8058;#962; ε#7984;ρ#942;νην καταπ#941;μποι免受破壞為借口,積極謀劃建立新的海上同盟。1在條約訂立的次年,開始與開俄斯、羅德斯、列斯堡等城邦商談結盟事宜,第二次雅典海上同盟遂于公元前378/377年正式建立。同盟的建立違背了要求解散各種同盟,確保各城邦自治的基本精神,必然會遭到波斯的反對。

        對底比斯而言,條約也是根本不可接受的。底比斯接受條約的前提條件是控制波奧提亞同盟。但條約要求各邦無論大小,皆應自治,底比斯無法實現(xiàn)其基本愿望。所以底比斯并未簽署條約。作為“波斯的鷹犬”,也為了實現(xiàn)自已稱霸希臘的野心,公元前382年,斯巴達發(fā)動了對底比斯的戰(zhàn)爭。

        對斯巴達而言,條約為其實現(xiàn)稱霸希臘的愿望提供了機會和可能。因此,利用條約賦予的特權,斯巴達加強了伯羅奔尼撒同盟的控制,摧毀了曼丁尼亞人的城市,征服弗琉斯并召回流放者,迫使阿爾哥斯放棄對科林斯的兼并,恢復科林斯的自治,武力拆毀卡爾基狄克同盟,入侵底比斯。這一切無不以戰(zhàn)爭的方式或以戰(zhàn)爭為威脅來實現(xiàn)的。

        伯羅奔尼撒同盟的加強、雅典第二次海上同盟重新建立、底比斯謀求霸權的行動,上述事實嚴重地違背了條約的精神,條約本身已名存實亡。至遲到公元前380年伊索克拉底《泛希臘集會辭》發(fā)表前,條約就已經(jīng)遭到了嚴重破壞。伊索克拉底說:“在條約所記載的條款中,只有那些最壞的才是我們所遵守的。因為那些保證各島嶼和歐羅巴各城邦獨立的條款早就被破壞了,成了石碑上的空文。而那些使我們感到屈辱,使許多盟友被出賣的條款卻仍然保留在原地方,被全體希臘認為是有效的?!?這就是說條約并未能實現(xiàn)和平,反而導致“戰(zhàn)爭之后,希臘依舊混亂無序,動蕩不安,較之從前更甚”的局面。3

        導致和平難以實現(xiàn)的根本原因在于條約本身。其一,條約規(guī)定自治的條款在希臘城邦內挑起難以消彌的爭端。條約賦予了所有弱小城邦自治權,但強大城邦往往以他邦威脅弱小城邦自治為由,指控敵手插足其內政,而自己則以保護者的身份,扶持弱小城邦內不同派別,在城邦內造成了激烈黨爭和內亂;4其二,波斯干預希臘城邦事務的可能使城邦間猜忌更盛。條約不但使小亞細亞各希臘城邦重歸波斯治下,而且使波斯人掌握了對希臘事務具有最終的決斷權。鑒于波斯有干預希臘事務的可能,各邦領導者在決策邦際事務甚至城邦內部事務時都得將波斯作為他們考慮問題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不管這種干預對該城邦來說是利還是弊。因由“波斯援金”引起的爭斗成為公元前4世紀中后期希臘邦際關系的一種特殊方式。

        總之,不管是從名稱、背景、內容還是結果上看,#7971;ν βασιλε#8058;#962; ε#7984;ρ#942;νην καταπ#941;μποι都不能稱為“和平條約”,而應是波斯國王對希臘城邦頒布的敕令。對此,古代史家有著清醒認識。普魯塔克是這樣評價該條約的:“事實上該條約對希臘人來說是最不光彩的,是對希臘最大的背叛。如果嘲弄和背叛也可稱為和平條約的光榮名稱,那么對戰(zhàn)爭中的失敗者來說,世上就再也不會有任何條約會令他們感到可恥了?!薄叭魏谓妻q都無法洗刷這一行動(訂立該條約)的惡名?!?

        四、產(chǎn)生誤譯的原因

        然而,不少中文文獻和著述將其當作一份和平條約,將其譯為“大王和約”,甚至認為即使色諾芬本人在《希臘史》中也將其當作“和平條約”。1我們認為,這一方面與文獻編輯者或著書立說者所獲材料的片面性有關;另一方面也與他們的史學觀念不無聯(lián)系。

        中國學者將其譯為“大王和約”的主要依據(jù)是在《希臘史》中色諾芬用了#7971;ν βασιλε#8058;#962; ε#7984;ρ#942;νην καταπ#941;μποι一詞來指代該條約。然而我們不能脫離語義背景、孤立理解其意義,而應將該詞納入具體語言環(huán)境之中來考察。當敘述了希臘諸邦被波斯及其同盟者斯巴達各個擊破、相繼投降后,色諾芬(V.i.30)敘述道:

        當提里巴佐斯向那些渴求聆聽波斯國王下達的和平敕令者發(fā)出命令后,各邦的使者都迅速前來。他們集合起來之后,提里巴佐斯向他們展示了波斯國王的封條,然后拆封,誦讀其中內容。

        確實,色諾芬用了#7971;ν βασιλε#8058;#962; ε#7984;ρ#942;νην καταπ#941;μποι,但這一表述是基于以下原因:其一,從語法上講,βασιλε#8058;#962;是ε#7984;ρ#8053;νην所在賓語從句中的主語,而不是它直接的屬格;其二,從上下文行文的語氣上看色諾芬并未從嚴格意義上來定義ε#7984;ρ#8053;νην一詞;其三,色諾芬故意模糊視聽,這與其作品(尤其是《希臘史》和《阿格西勞斯》)中充滿著的熱情洋溢的“泛希臘主義”民族情懷有關。卡特里奇認為,色諾芬整部《希臘史》中,缺乏不偏不倚的客觀態(tài)度。2其中,無論是卡里克拉提義正嚴辭地指責希臘人不應為了金錢向蠻族獻媚拍馬(I.vi.7),將阿格西勞斯描繪成新時代代表希臘利益的阿伽門農(nóng)(III.iv.4, VII.i.34),還是對阿卡底亞使者安條庫斯對波斯大王軍隊戰(zhàn)斗力和金錢的蔑視的贊頌(VII.i.38),都無不洋溢著澎湃的“泛希臘主義”民族激情。色諾芬激昂的熱情主要源于他一生中兩次重要的軍事活動。其一是公元前401年—前400年遠征波斯帝國腹地時看到波斯帝國并非如普通希臘人想像的那么令人生畏;其二是在公元前396年—前394年間在跟隨斯巴達王阿格西勞斯參加入侵波斯戰(zhàn)爭過程中,他認識到仇視波斯、劫掠波斯是挽救日暮途窮的希臘城邦的唯一正確途徑?;谏鲜鲈颍覀円簿筒浑y理解他對希臘在與波斯斗爭中所受的恥辱閃爍其辭的描寫了。

        近年來不少學者認為,色諾芬的“泛希臘主義”不只是一種文化理想,更是一種政治需要。3色諾芬筆下對于波斯及波斯文化的厭棄并非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希臘人與波斯人分別代表著文明和野蠻的簡單二分法也并非一種普遍社會現(xiàn)象。4荷馬時代及古風時期,barbaroi一詞非但不具有任何貶損之義,甚至也很少用來指代與希臘文化相異的“它者”。反之希臘人積極學習和借鑒東方文化,開創(chuàng)了文化史上的“東方化時代”。希波戰(zhàn)爭結束后,該詞逐漸開始用來指代一切非希臘民族。但即便如此,將barbaroi等同于蠻族的觀念也并未形成。一方面,智者學派如安提豐等認為人天生是平等的,沒有任何體格和智力上的差異。另一方面,據(jù)米勒考證,即便到公元前4世紀雅典社會中還存在“Perserie”一詞。米勒認為該詞用來指代“主動適應并模仿波斯奢華生活方式及文化的雅典人”。1該詞的存在至少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此時人們對波斯及波斯文化是接受乃至是崇拜的。但與此同時,隨著城邦危機加深,出于對即將可能發(fā)生的沒收財產(chǎn)、重分土地的革命的恐懼,以伊索克拉底、色諾芬為代表的一批保守且善于辭令的演說家重新定義了barbaroi一詞,賦予其貶義,專門用來指代“野蠻、缺乏理性、天生奴性、屈從于專制統(tǒng)治和等級制”的非希臘人,與希臘人的文明、理性、自由形成鮮明的對比,形成了所謂“泛希臘主義”。在“泛希臘主義”者筆下,希臘人似乎已經(jīng)不再是一個種族的名稱,而是一種智力的象征。在這種思想的感召下,他們號召希臘人報薛西斯于公元前480/479年入侵時對希臘人犯下的侮辱家國之一箭之仇。不過他們的真正目的是入侵波斯,2以此拯救希臘城邦制度。在接下來的半個世紀中,他們極力宣傳這一救世之靈丹妙藥。雖然伊索克拉底等人的看法可能也并非為幾個人所獨有,但正如上文所述,這并不意味著所有的古希臘人都認為如此。然而,歷史在此時發(fā)生了些許巧合。半個世紀后,在這一口號的影響下,亞歷山大竟然從西向東征服了整個波斯帝國。從而印證了“泛希臘主義”倡導者對于波斯人的看法,也理所當然成為一些人認識看待波斯人的新標準。但歷史證明,亞歷山大本人及下屬對待波斯人和波斯文化并非如伊索克拉底鼓吹的那樣歧視,而更多地尊重其文化,委以波斯人高位大權。

        然而,“歷史并非總如史學家們想像的那樣客觀公正,它常常被社會意識所左右。”318世紀后期,現(xiàn)代古典學興起。但18世紀后期建立起來的古典學不可避免地融入了理想希臘的諸多元素,他們將“希臘人純粹的、完美的人性思想,反映在古代希臘研究之中?!?同時成功地把東方表述為代表現(xiàn)代性價值的反面。色諾芬、伊索克拉底等人異于社會主流意識的政治宣傳成為他們證明希臘文化理性、秩序、自由和民主化身的有力證據(jù)。尤其是隨著19世紀殖民大國取得了支配世界地位后,西方史學領域里最終形成了“西方中心論”。盡管自斯賓格勒和湯恩比以來,這種傾向有所改變,但實質未改,并未從根本上消除對學術的影響。對中國學者而言,在西方古典文明研究中,尤其是上世紀80、90年代更多地他們受到蘇聯(lián)學術界的影響,盡管蘇聯(lián)學者為反對“西方中心論”作了很多工作,但結果是仍然未能真正擺脫原來的窠臼,影響仍然存在。5例如,國內學者參考較多的塞爾格葉夫《古希臘史》中,作者(或者更準確地說是譯者)盡管承認希臘人感受到波斯的壓力,但仍將其譯為“波斯大帝和約”。這一事實告訴我們在學習和借鑒西方研究成果的過程中,中國學者應當更多地從原始資料出發(fā),進行獨立思考和判斷,對西方學者的觀點應既有繼承又需進行必要的批判。只有如此,我們才可能更好地把握歷史的真實。

        作者陳思偉(1973年—),首都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48 /長江師范學院歷史文化與民族學院講師,重慶,408100;

        徐松巖(1963年—),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重慶,400715]

        [收稿日期:2011年9月6日]

        (責任編輯:張強)

        ﹡ 本文為2009年度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后期資助項目“譯注色諾芬《希臘史》”(09JHQ024)階段性研究成果。

        1 中文譯文采用徐松巖譯,色諾芬:《希臘史》,該書將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文中所引色諾芬《希臘史》文字,除特別說明外皆引自該書。

        1 如陳文兵:《古希臘國際體系中的城邦反霸同盟外交》,《東北師大學報》,1999年第5期,第21—25頁;黎海波:《古希臘城邦爭霸戰(zhàn)期間波斯遏制政策的主導因素》,《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

        2 如庫克認為“或許希臘人就是這扇吱吱作響的門晃動(指波斯帝國)的關鍵原因”,J. M. Cook, The Persian Empire, London: Dent, 1983, p. 218。國內學者似乎也有這樣的傾向,如劉洪采、張曄:《“五十年時期”雅典對外政策的變化》,《唐都學刊》,2005年第3期。

        3 關于馬克思主義國家觀和古代的國家觀之差異分別參見李愛華等:《馬克思主義國際關系理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1頁;[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吳壽彭譯:《政治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129頁。

        4 學者們普遍認為,最早的現(xiàn)代意義的國際關系條約是《威斯特伐利亞條約》。C. Phillipson, The International Law and Custom of Ancient Greece and Rome, Vol. I, London: Macmillan and Co., 1911, p. 28;李愛華等:《馬克思主義國際關系理論》,第91頁;Y. Dinstein,“International law as a primitive legal system,” New York Universit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Politics, Vol. 19(1985)。如果說古希臘存在一定意義上的“國際關系”,如“外僑招待制度(Proxenia)”、“等權協(xié)定(Isopoliteia)”及“商業(yè)條約(Symbolon)”,也最多只能算作“國際關系”的萌芽。

        5 所以也不乏學者贊成古代社會萌生了一定形式的國際關系意識的觀點。如David J. Bederman, “International Law in the Ancient World,” Emory Public Law Research Paper No. 08-32, available at SSRN: http://ssrn.com/abstract=1092442。

        6 Polly Low, Interstate Relations in Classical Gree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p. 126.

        7 Polly Low, Interstate Relations in Classical Greece, pp. 126-128.

        8 對古希臘邦際條約不同形式及意義主要參考C. Phillipson, The International Law and Custom of Ancient Greece and Rome, Vol. I, pp. 375-378。

        1 Andocides, De pace, 11, in Minor Attic Orators, Vol. 1, trans. by K. Maidment, Harvard,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p. 512.該文的部分內容(§3-12)幾乎原封不動地出現(xiàn)于Aeshin., II.172-176中。

        2 Isoc. 4.176.譯文參照羅念生編譯:《希臘羅馬散文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97頁。

        1 S. Hornblower, “Sources and their use,” in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 3rd ed., Vol. VI, Cambridge, E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p. 1.

        2 R. M. Kallet-Mark, “Athens, Thebes, and the foundation of the second Athenian League,” Classical Antiquity, Vol. 4(1985), p. 128.

        3 參閱H. R. Breitenbach, “Xenophon”, in: Paulys Realencyclopaedie der classischen Altertumswissenschaft, 2. Reihe, 18. Halbbd., Stuttgart 1967, 1698-1700; G. Cawkwell, “Agesilaos and Sparta,” Classical Quarterly, New Series, Vol. 26(1976), pp. 64-66;劉家和、廖學盛:《世界古代文明史研究導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90頁。值得注意的是也有學者對色諾芬所謂的“偏向性”進行辯護?;舳鞑剪敔栒J為任何史家撰史時都無法完全跳出個人的喜好,對色諾芬我們也不能求全責備。S. Hornblower, “Sources and their use,” pp. 4-5.其實當斯巴達的行為有違色諾芬道德觀念時,他也會進行毫不留情地嚴厲批判。例如他批評斯巴達對底比斯衛(wèi)城的行為違背了天條,受到天譴遭受失敗是必然結果。分別參見色諾芬:《希臘史》, V.4.1, VI.4.3。

        4 M. I. Finley, The Greek historians, New York: The Viking Press, 1959, p. 16.

        5 M. I. Finley, The Greek historians, p. 14.

        6 例如加里就認為:“狄奧多魯斯所記載的是政治史而非軍事史”。V. J. Gary, “The years 375 to 371 BC: A case study in the reliability of Diodoros Siculus and Xenephon,” Classical Quarterly, New Series, Vol. 30(1980), pp. 306-326.色諾芬對西方古典史學的貢獻可參閱徐松巖:《色諾芬史學二題》,《史學史研究》,2011年第1期。

        7 一般認為狄奧多魯斯對此時段的歷史記述主要取材于厄弗魯斯和提邁烏斯的作品。S. Hornblower, “Sources and their use,” pp. 9-11;但德魯斯認為狄奧多魯斯也有自己的觀點和判斷。R. Drews, “Diodoros and his source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hilology, Vol. 83(1962), pp. 383-392.

        8 D. W. Lewis, “The Phoenician fleet in 411,” Historia, Vol. 7(1958), p. 397;卡特里奇也提出過類似的批評。參閱P. Cartledge, Agesilaos and the Crisis of Sparta, London: Gerald Duckworth Co., 1987, p. 185。

        9 對公元前4世紀希波關系研究中的“希臘中心主義觀”的批判,可參閱S. Hornblower, “Persia,” in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 Vol. VI, pp. 45-46。

        10 [古希臘]色諾芬著,崔金戎譯:《長征記》,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第30—31頁。

        1 A. G. Keen, “Persian policy in the Aegean, 412-386 B.C.,” Journal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Vol. XIII(1998), p. 93, p. 108.

        2 在帝國中心地帶,米底人發(fā)動了暴動,公元前407年波斯才把暴動鎮(zhèn)壓下去;對米底人的戰(zhàn)斗剛結束,波斯人又發(fā)動了鎮(zhèn)壓卡多西奧伊暴動的戰(zhàn)爭。(I.ii.19)在小亞細亞地米西亞人和庇西狄亞人反抗波斯人的運動一直在進行之中。(III.i.13)波斯帝國內其他反叛還可參閱Augustus William Ahl, Outline of Persian History based on the Cuneiform Inscriptions, New York, NY: Lemcke and Buechner, 1922, pp. 96-98;David M. Lewis, Sparta and Persia, Leiden: Brill, 1977, pp. 71-76, 79-82。

        3 Diodorus, XV.5, in Diodorus of Sicily, Books XIV-XV.19, Cambridge, MA., London, Eng.: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4, pp. 336-339.

        4 基恩認為,任何希臘城邦能否成為盟主取決于其保護其他城邦免受波斯侵略威脅的能力。當小亞細亞希臘城邦請求斯巴達幫助時,如果斯巴達坐視不理,它將無法取信于其他城邦。A. G. Keen, “Persian policy in the Aegean,” p. 105.

        5 斯塔爾正確地指出克尼多斯的勝利并非雅典的勝利,而是波斯人的勝利。C. Starr, “Greeks and Persians in the fourth century B.C.”, Iranica Antiqua, Vol. 11(1975), p. 64.

        6 此外也與開俄斯和克拉左門奈結盟。P. J. Rhodes R. Osborne, Greek Historical Inscriptions 404-323B.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pp. 76-87.

        1 [蘇聯(lián)]塞爾格葉夫著,繆靈珠譯:《古希臘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5年,第375頁。

        2 Plutarch, Artarxexes, 21.4, in Plutarch’s Lives of Illustrious Men, Vol. IV, trans. by A. H. Clough, Philadelphia, PA: The John C. Winston Co., 1908, pp. 2063-2064.

        1 關于條約的性質及地位,參見劉文鵬譯:《赫梯國王哈吐什爾和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同盟條約》,載林志純主編:《世界通史資料選輯(上古部分)》,北京:商務印書館,1962年,第15—21頁。下面分析中所提及《卡疊什條約》具體內容皆引自該譯文,為行文一致,部分引文稍有變動。

        2 條約的行文多與μ#8052;一詞搭配,帶有強烈命令的口吻。

        3 Isoc. 4.176.譯文參照羅念生編譯:《希臘羅馬散文選》,第97頁。

        4 S. Hornblower, “Persia,” p. 49.

        5 盡管在塞浦路斯人Euagoras和埃及人Tachos及Nectanebos叛亂中雅典將軍和士兵曾作為雇傭軍參與其中,但是這些人代表的是個人而非雅典城邦。且條約簽訂后,出于波斯的命令,雅典也被迫撤回雇傭軍指揮官。A. Pickard-Cambridge, Demosthenes and the last days of Greek freedom(384-322B.C.), New York and London: G. P. Putnam’s sons, 1914, p. 47.

        1 學界對于公元前386年—前378年年間雅典是否盡力避免與維持《安塔基達斯條約》的斯巴達間的沖突存在分歧。但卡雷特—馬克令人信服地證明期間二邦已經(jīng)存在公開沖突。對于分歧及論證可參見R. M. Kallet-Mark, “Athens, Thebes, and the foundation of the second Athenian League,” Classical Antiquity, Vol. 4(1985), pp. 127-151。

        2 Isoc. 4.176.譯文參照羅念生編譯:《希臘羅馬散文選》,第97頁。

        3 Xen. Hell. VII.v.27.

        4 斯巴達對伯羅奔尼撒各城邦的干預大多采用如此形式。在一次對斯巴達人演說中,雅典人奧托克利斯對此行徑進行了嚴厲的控述。色諾芬:《希臘史》,VI.iii.7。

        5 Plutarch, Artarxexes, 21.5, in Plutarch’s Lives of Illustrious Men, Vol. IV, p. 2064.

        1 吳于廑等認為是“波斯出面攏合雙方締結和約”。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8226;古代史》(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73頁。李天祜認為條約是先由斯巴達提議,然后得到波斯國王首肯,并將條約稱為“安塔客達斯和約”,也稱“波斯國王和約”。李天祜:《古代希臘史》,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0年,第512頁。其實國內也不乏學者認識到該問題,朱龍華先生是這樣描述事情始末:“波斯想借機操縱希臘雙方,便于公元前387年以波斯皇帝命令的口吻宣布和平?!敝忑埲A:《世界歷史》(上古部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第451頁。

        2 P. Cartledge, The Greeks: a portrait of self and other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p. 59-64.類似的觀點還可參閱S. Hornblower, “Sources and their uses”, pp. 6-7。

        3 P. Cartledge, The Greeks: a portrait of self and others, p. 65; Katarzyna Hagemajer Allen, “Intercultural Exchanges in Fourth-Century Attic Decrees,” Classical Antiquity, Vol. 22, No. 2(2003), pp. 199-246.

        4 在對公元前4世紀保存下來的阿提卡榮譽法令的詳實考證后,阿倫指出將希臘人與非希臘人對立起來的現(xiàn)象是根本不存在的,雅典與非希臘城邦間的政治差異也不會影響到它們之間互贈榮譽的外交活動。K. H. Allen, “Intercultral exchanges in fourth-century Attic decrees”.

        1 M. C. Miller, “Athens and Persia in the 5th century B.C.: a study in cultural receptivity”,轉引自K. H. Allen, “Intercultural exchanges in fourth-century Attic decrees”, p. 202。

        2 Isoc. 5.120-122, in Isocrates, Vol. I, trans. by G. Norlin, Cambridge, MA., London, Eng.: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28, pp. 318-321.

        3 P. Cartledge, The Greeks: portrait of self and others, pp. 51-52.

        4 黃洋:《古典希臘理想化: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的Hellenism》,《中國社會科學》,2009年第2期。

        5 劉家和、廖學盛:《世界古代文明史研究導論》,第20-21頁。

        欧美性猛交xxxx免费看蜜桃|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试看| 欧美理论在线| 亚洲视频在线播放免费视频| 亚洲色图专区在线观看|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电影| 国产欧美日韩a片免费软件| 日本岛国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完整版 | 久久久久久av无码免费网站下载| 黑人大荫道bbwbbb高潮潮喷| 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女| 亚洲黄片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人妻经典中文字幕av| 放荡的少妇2欧美版| 男女超爽视频免费播放| 99久久国内精品成人免费|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三州| 一区二区亚洲精品在线| 欧美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精品超级碰碰热|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免费在线黄色电影| 欧美内射深喉中文字幕| 亚洲最大成av人网站|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日本国产精品久久一线| 丰满少妇被粗大猛烈进人高清 | 亚洲人成无码区在线观看|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午夜一级在线| 色se在线中文字幕视频| 永久免费毛片在线播放| 一本大道久久香蕉成人网| 免费国产黄线在线播放| 在线观看亚洲视频一区二区| 中国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啪啪软件 | 久久er99热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