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美育又稱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一種情感教育,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也是人類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其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理想,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逐步完善學生的審美心理結構,提高學生對現(xiàn)實世界(自然和社會),以及整個藝術世界的鑒賞和創(chuàng)造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生活情趣,使學生變得高尚,健康和積極。而且,美育的實施對于培養(yǎng)社會主義新人,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 審美教育 審美感受 審美能力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指出:“美育對于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彼裕Z文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蘊含著極其豐富的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的材料,由此可見,課文內容與美育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而且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也強調語文學科要“培養(yǎng)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币虼耍谡Z文教學中應充分挖掘審美的因素,把它們呈獻給學生。
一、親近自然,培養(yǎng)學生審美感受的能力
審美感受是指審美器官對審美對象的感受能力,這是審美活動的基礎,也是美感的基礎。有些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較差,認為生活平淡無奇,看不出美的地方在哪里。作為教師,我們的責任就是使學生能夠擁有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和懂得音樂美的耳朵。在語文課堂中,語文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和觸覺等器官,把作品中無與倫比的美傳播到學生大腦中,讓思維開出美的花朵。
自然美偏重于形式,美麗的色彩,和諧的形狀,美妙的聲音,清雅或濃郁的香味,都直接作用于人的眼睛耳朵和味覺,學生在感受美的同時,也就產生了審美快感。我們生活在大自然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說是無處不在。
在教學中,我們應該積極引導學生走進文學藝術中的大自然,欣賞大自然,從而得到很好的美的感受。在感受美的同時,學生更能充分認識到祖國雄偉壯麗的大好河山,進而激發(fā)愛國主義情感。
劉白羽的《日出》描寫作者在歸國飛機上看到的瑰麗的日出景象,是一篇精美的散文。和以往描寫日出不同,劉白羽在描寫日出景象時,打破陳規(guī),用了一系列的新詞:緋紅、淡藍色、暗紅色、磁藍色、墨藍色、灰色、黛色,而且色彩之間變幻莫測,在讀者眼中無疑是一場視覺盛宴。此篇文章借日出景象來贊美新中國的瑰麗繁榮。
朱自清先生非常注重語言的鑄煉,在這方面進行了刻苦的追求和嚴格的選擇,因為“文學是語言的藝術”。[1]他的散文《春》是一篇膾炙人口的美文,在教學時應該努力做到“美教”,師生攜手,共同暢游在朱自清先生為我們傾心營造的春的美景中,去感受朱自清先生對美好事物的贊美和積極向上的美好感情。
法國雕塑家羅丹說得好:“所謂大師,就是這樣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到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fā)現(xiàn)出美來?!庇纱丝梢?,在平時的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二、走進社會,培養(yǎng)學生鑒賞美的能力
社會美的教育有助于德育水平的提高。但是農村學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很少接觸外面的世界,對社會中的事物接觸太少,不了解事物的本質,缺少辨別能力,遇到問題往往因為缺少鑒賞能力而影響其價值觀的取向。
社會美是美的現(xiàn)象形態(tài)之一,指人類社會創(chuàng)造的事物的美,以及人類精神、行為的美,是一種積極肯定的生活形象。社會美突出表現(xiàn)在那些作為革命實踐主體的先進人物身上,在所有的社會美中,人是社會美的基礎和核心,因而人物美在社會美中占據(jù)中心地位。在平時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引導學生認識文章中隱含的形象,從正面人物身上得到美的感受,理解人物內心世界,從而誘發(fā)學生情感,引起共鳴,充分發(fā)揮他們棄惡、揚善、求美的功能,使他們從人物的美好心靈中得到陶冶,進而提高鑒賞美的能力。
比如小學課本《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的教學中,引導學生感受邱少云嚴守紀律的意志美;通過《黃繼光》、《狼牙山五壯士》等課文的學習引導學生感受革命戰(zhàn)士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犧牲自己的寶貴生命的悲壯美;通過課文《飛機遇險的時候》的講解,引導學生感受一代偉人周總理在危難時刻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的崇高美。他們那堅韌剛強的意志,純潔高尚的品質,淳樸謙遜的氣質,美麗寬廣的胸懷,讓學生深受感動,可以激發(fā)學生積極進取的精神。不論是在和平的年代里還是在充滿硝煙的社會生活中,作品中所描繪的人物的崇高精神和美好品質,都能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三、感悟語言,鑒賞文學作品的語言藝術美
文學語言是構建文學作品的基本要素,猶如文學的大門,從文學語言入手才能探索到文學殿堂的真善美。文學作品是語言藝術,語言藝術是借助語言而超越語言的。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鑒賞時,要引導學生緊緊地握住形象化的語言,并通過感受、聯(lián)想、想象等,借助一些審美體驗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審美分析鑒賞,發(fā)掘美的深層礦藏和捕捉言外之意,從而獲得更為豐富、深刻的審美體驗,把握形象世界所體現(xiàn)出來的現(xiàn)實生活的本質意義。
“言語是心靈的圖畫”。[2]感知語言文字是學生接受書本知識的開端,學生在對教材的閱讀過程中,發(fā)現(xiàn)美,在大腦中描摹作品的形象,體味文中美的章節(jié),產生一定的審美價值。
總而言之,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美學,一定不能操之過急,不能生搬硬套和牽強附會,應根據(jù)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教師在因勢利導的基礎上注重熏陶感染和潛移默化,不斷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使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美育教育還需要教師有過硬的教學基本功、有扎實的文學功底和健康的人文素養(yǎng)。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更新知識。積極投身課改實踐,認真學習新課標,努力鉆研新教材,主動研習新教法,從提高自身素質開始。
參考文獻:
[1]高爾基.文學是語言的藝術.
[2]雷.人生格言.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