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習活動順利進行的保證,是提高學習質量的諸多重要條件之一,是學會學習的一個重要指標。培養(yǎng)良好的課堂思維習慣,會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它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形成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使學生終身受益。
關鍵詞: 課堂 思維習慣 能力
未來的競爭是科技的競爭、人才的競爭,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知識更新、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讓學生掌握多少知識已不是最重要的,讓學生學會如何掌握知識才是至關重要的。培根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的巨大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碑敺e極的學習態(tài)度、科學的學習方法成為習慣后,不僅能提高學習的質量,而且能為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使人受益終身。本文所說的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僅指在課堂上培養(yǎng)良好的思維習慣。
一、將認真思維植入課堂的習慣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笨梢?,學與思是獲得知識的基本途徑。認真思考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找出所學知識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把分散的知識點連接成有機的整體面,從總體上把握知識體系;認真思考有利于對書本知識批判地吸收,可以防止“讀死書”和“死讀書”;認真思考能使人解開疑團,激發(fā)靈感,從而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創(chuàng)造。
問題瑣碎、繁復、膚淺是課堂教學費時低效甚至無效的主要原因,備課時,我的方向很明確,就是首先找到教學的重點,然后以重點為目標去尋求解決重點問題的捷徑。這條捷徑就應該是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或者是有思考價值的關鍵問題,宜少不宜多,宜精不宜粗。如在上《七顆磚石》時,在研讀教材、教參及相關資料后,我把目光鎖定在“從水罐的一次次變化中體會愛心的神奇力量”這個教學重點上。要解決這個重點我該怎么做呢?經(jīng)閱讀發(fā)現(xiàn),水罐的變化貫穿全文,是課文的一條明線,學生要認真閱讀文本,解決“課文出現(xiàn)了哪些神奇的景象?”——也就是水罐發(fā)生過哪些變化,是不難的。這問題雖淺,但它有效地引領學生老老實實地、認認真真地走進課文的整體閱讀中去。接下來,要體會水罐的變化是愛心的力量使然,卻是有點困難的,因為文章通篇沒有提到“愛心”二字。但恰恰是因為課文沒有提到,給我們制造了層層剝筍、逐漸深入的探索空間,于是就有了讓學生再次回到文中去閱讀,尋求“這些神奇的景象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xiàn)的?”的第二個問題。在“當時情景”與“變化的景象”都在學生的閱讀探究一一獲得后,一條清晰、分明的線索便出現(xiàn)在學生的眼前。再往下的學習,學生便集中精力去進行“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的有思考價值的深入體會和感受。學生在老師設計的思維訓練中,從“為生病的母親找水——趕緊回家——分給小狗——讓給女兒——遞給路人”中體會到小姑娘孝順母親——憐愛小動物——(母親)關愛女兒——(小姑娘)情系路人,最終發(fā)現(xiàn)支撐母女倆這一切行為的根源就是“愛心”,至此,主題的揭示水到渠成,花時少,收效大,學生對文章表達的情感感受深刻,可見認真思考的學習習慣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有利于培養(yǎng)能力,尤其有利于增強創(chuàng)新能力。
二、將生活情境思維融入課堂的習慣
現(xiàn)行教材中絕大多數(shù)的課文都來自作者的生活體驗和心靈感悟。在教學中。我們要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將語文教材內容與時代背景、學生的生活感受、學生的心理等相結合,把教學活動置于學生熟悉的社會背景中,激發(fā)學生聽、說、讀、寫的強烈愿望,從而將教學目的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要。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讓學生從課文內容發(fā)現(xiàn)和聯(lián)想到自己周圍生活中有聯(lián)系的人和事,讓學生的心靈和作者的心靈溝通。如在教學《背影》這篇散文最后一環(huán)節(jié)時,我讓學生暢談心聲,說說在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中父親的哪些細節(jié)令人難忘。通過小組討論,推選1-2人上臺演講,全班交流,使課堂達到高潮。至愛親情是我們擁有的無上的價值,一桌準備好的飯菜,一件放在床頭的衣服,一個鼓勵的微笑,一句體貼的話語,都凝聚著親人對我們的期望和關懷,正像父親的背影一樣永遠感動著我們。不同的父愛,愛的方式各有不同。
學會感悟生活,不斷體驗生活,就是要學生將課堂與生活現(xiàn)象聯(lián)系起來,細細體味、認真思索,做生活的“有心人”。對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凡人常事.我們要引導他們學會理解,學會感恩,這些都是現(xiàn)在學生所缺乏的,我們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而且要教會他們做人的道理,這就是生活化語文的成功之處。
三、將主動思維帶入課堂的習慣
現(xiàn)代教育觀認為:素質教育其實質是對學生實施主動性教育。課堂教學為體現(xiàn)素質教育,應“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注意開發(fā)人的智力潛能,發(fā)展學生的集體精神,形成學生的精神力量,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成長”。即在老師的指導下,在學習積極性的驅動下,學生主動參與,充分體現(xiàn)其學習的主體地位。別人不督促能主動學習,一學習就要求自己立刻進入狀態(tài),力求高效率地利用每一分鐘學習時間,有意識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學習,并能堅持到最后。
如在講《范進中舉》這篇課文時,將范進中舉前后社會地位、經(jīng)濟狀況及中舉前后對其岳父、張鄉(xiāng)紳的變化在各小組交流發(fā)言后,我提出一個問題:范進在仕林中算不算老實人?如何評價這個人物?一位同學說道:“我覺得范進這個人應該算作老實人,怪可憐的。在那樣一個惟科舉是出人頭地的社會里,范進熱衷科舉是一種被迫無奈的選擇,這不是他個人的錯,而是社會的錯、時代的錯?!币晃煌瑢W說:“我不同意這種看法??婆e固然是讀書人升官發(fā)財?shù)穆窂?,但并非唯一的路徑。范進家境貧寒,老母三日未進食,五十多歲的他瞞著家人去鄉(xiāng)試,是不是太殘忍了點,就憑他三十多年無休止地參加科考這一點就可以判他個利欲熏心的罪名。中舉后,他判若兩人,圓滑世故的丑態(tài)讓人作嘔。為了追逐名利,連自我人格都喪失了。這個人物,可憎、可恨、可鄙?!?/p>
閱讀一篇課文,教師要不拘泥于一種成型的看法,而應多思考多琢磨,經(jīng)常從多角度來劃分層次,以訓練學生思維的嚴密性、全面性、深刻性和靈活性。由此,推而廣之,學生看一切事物、事件和分析人物也就都能從不同的角度去研究,以強化自己的創(chuàng)新意識。
四、將創(chuàng)新思維引入課堂的習慣
創(chuàng)新性教學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因此在探究教材的過程中,要提倡思維方式的新、奇、活。一是讓學生在“猜想”中學習新、奇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大膽、合理地進行猜測、假設,提出一些預感性的想法,實現(xiàn)對事物的瞬間頓悟。二是讓學生在“變通”中學習巧、活的思維方式,訓練學生由正及反、由此及彼、舉一反三的遷移變通能力。三是讓學生在“求異”中學習多、優(yōu)的思維方式,使學生在求異中不斷獲得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并逐步趨向優(yōu)化。如我在教學《晏子使楚》一文時,文中晏子的大智大勇,三次反駁楚王為自己國家贏得尊嚴,令學生贊嘆不已。于是,我讓學生把表演帶進課堂,創(chuàng)設情境,學生進入角色,引導學生與課文中的人物進行心理互換,那一招一式真像那么回事。當學生氣氛活躍時,我設問:“楚王又用另外一種方法,侮辱晏子了,怎么辦?”學生根據(jù)“晏子使楚,楚王瞧不起”這一事實,又主動自編了幾場內容不同的“侮辱戲”和“反駁戲”,在不知不覺中激發(fā)學生自己探索、創(chuàng)新求異的興趣。這樣,慢慢地,學生可以學習并運用這種求異思維方法,培養(yǎng)了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新思維不是與生俱來的,創(chuàng)新學習的能力也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培養(yǎng)、訓練的結果。
要贊賞學生獨特性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與表達,培養(yǎng)學生勇于創(chuàng)新的良好習慣。課堂上或是作業(yè)中,對于同一道題,不同學生思路不同,方法不同卻“殊途同歸”,自然包含著學生各自不同的獨創(chuàng)因素,即創(chuàng)新意識。對于學生敢于另辟蹊徑的做法、想法,教師應該及時給予肯定、表揚,甚至是不成熟的、或是錯誤的見解。教師都應從不同側面贊賞學生獨特性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與表達,切忌抹殺學生的獨到思維。另外課后練習適當增加拓展創(chuàng)新性的題目,引導學生勇于探索鉆研一題多解,以題簡意深的題目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求得新穎、獨到、變通的回答,從而培養(yǎng)學生勇于創(chuàng)新的良好學習習慣。
五、將歸納總結思維納入課堂的習慣
很多學生在學習中習慣于跟著老師一節(jié)一節(jié)地走,一章一章地學。這并不是什么壞事,問題的關鍵是往往不太在意章節(jié)與學科整體系統(tǒng)之間的關系,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隨著時間推移,所學知識不斷增加,就會感到內容繁雜、頭緒不清,記憶負擔加重。事實上,任何一門學科都有自身的知識結構系統(tǒng),學習每一部分內容都要弄清其在整體系統(tǒng)中的位置,從整體上把握知識,這樣做才能使所學知識更容易把握。
當今語文課程改革加大了文言文的比重,文言文占了近三分之一。然而由于文言文距今久遠,學生學習理解起來難度較大,文言文教學成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目前,為便于學生理解課文及應付考試,較普遍的做法是學完文言文后將其中的特殊用法進行歸納總結,例如詞類活用歸為一類,通假字歸為一類,特殊句式歸為一類等。初中語文教材文言文中,“之”比較多,用法也較復雜,有作代詞用的,也有作助詞、動詞用的;區(qū)分起來也比較費勁。若死記硬背,耗時多而效果不佳。但歸納總結一套有效的辨析“之”的用法的方法,以后學習事半功倍。一是“之”作代詞用 :“之”作代詞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點的“之”字: 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保ā恶R說》)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 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當“之”用在動詞的后面,“之”的用法為代詞,作它前面動詞的賓語。二是“之”作動詞用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們知道“之”用作動詞也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動詞“之”的后面一般會跟一個地點名詞。三是“之”作助詞用:“之”作助詞的用法比較復雜一些,在初中階段出現(xiàn)的大致有以下三種:“之”作結構助詞“的”解。 如: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童趣》);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zhàn)》)。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當“之”后面的一個詞是名詞或名詞性短語時,“之”作結構助詞“的”解?!爸庇糜谥髦^之間,不譯。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當“之”用在一個名詞或代詞(主語)和一個動詞或形容詞(謂語)之間時,“之”不譯。“之”起調節(jié)音節(jié)作用,不譯。 如: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陳涉世家》)??梢钥闯?,這種“之”多用于時間副詞后面,作用為調節(jié)音節(jié),不譯。
在語文學習中,歸納總結這個環(huán)節(jié)格外重要。每堂課,我都引領學生總結得與失,總結的過程就是查漏、補缺的過程,也是知識梳理的過程,知識內化的過程。而有的學生卻不善于歸納總結,這就需要教師予以引導。只有學會歸納,才能正確認識自己,只有學會總結,才會有更大的進步。
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好的學習方法,有利于終身學習和發(fā)展。在新的教育形勢下,在新課程標準實施的今天,我們要與時俱進,使課堂教學更具啟發(fā)性、自主性、開放性,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中來,讓他們都能在民主寬松的課堂學習氛圍中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曾宏偉.淺談數(shù)學教學中的創(chuàng)新教育[期刊論文]教育與職業(yè),2006,(3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