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工具理性\\社會認同與群體憤怒

        2012-04-29 00:00:00陳浩薛婷樂國安
        心理科學進展 2012年1期

        摘要:集體行動現(xiàn)象一直備受社會科學共同體關注。20世紀早期,社會心理學曾是集體行動研究界的主導視角,后逐漸轉至社會學與政治學視角。最近20多年,社會心理學視角開始復蘇,進入研究復興期。社會心理學家先后確認工具理性、社會認同和群體憤怒這三種影響個體參與集體行動的主要前因變量,并分別建構了包含工具理性和群體憤怒路徑、包含工具理性和社會認同路徑,以及包含社會認同、工具理性和群體憤怒路徑的三種重要集體行動參與模型。未來的集體行動社會心理學研究應重視行動情境類型、個體心理特征和除憤怒之外的群體情緒在集體行動參與中的作用,考察理想信念等潛在新前因變量的可能地位,加強與群際關系、歧視動機等其它經典研究領域的聯(lián)系。

        關鍵詞:集體行動;工具理性;社會認同;群體憤怒;群體情緒

        分類號:B849;C91

        1、引言

        集體行動(collective action)現(xiàn)象一直備受社會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哲學等學科關注,其學術淵源可追溯至19世紀法國社會心理學家Le Bon(1896)對法國大革命中群眾(crowd)非理性心理的系統(tǒng)闡述。美國芝加哥學派代表人物、社會學家Park和Burgess(1921)首先使用“集群行為”(collective behavior)一詞標定群體類現(xiàn)象,后經Blumer(1951),Turner和Killian(1957),Smelser之手(1963),集群行為逐漸成為社會科學中的重要研究領域。20世紀上半葉,集群行為研究在保留社會心理學內核的同時,不斷向社會學視角轉變,但非理性情緒一直是集群行為研究的中心議題(趙鼎新,2006a)。

        1965年,美國經濟學家、政治學家Olson提出集體行動理論,帶來著名的公共物品供給困境“搭便車問題”(Olson,1965;趙鼎新,2006b),引起學界巨大反響,由此集體行動一詞進入社會科學界視野。集群行為和集體行動兩概念彼此關聯(lián)但又區(qū)別明顯。集群行為多描述非理性、表達性的群體行為(王賜江,2010;周曉虹,1994);集群行為諸多研究關注行為對社會控制組織的破壞和瓦解,多從威權者視角出發(fā)。而集體行動強調理性努力,多描述具有明確捍衛(wèi)、提升集體利益意向的群體行為;集體行動研究關注動員、組織、機遇和威脅,多從挑戰(zhàn)者視角出發(fā)(Miller,2000)。Olson提出集體行動理論之后,各學科紛紛開始借鑒集體行動是參與者充分權衡、組織動員結果的理性主義觀點,研究社會、經濟、政治領域中的群體類現(xiàn)象(董國禮,2007;林閩鋼,2004;劉能,2009)。集體行動一詞逐漸替代集群行為成為此類研究的合法術語,社會心理學視角自此明顯式微。

        理性主義視角下發(fā)展出的資源動員(McCarthy&Zald,1977)、政治過程(McAdam,1982;Tilly,1978)等社會學、政治學集體行動理論,進一步認定集體行動是社會資源或政治機會有效利用的產物,將其還原成一種結構化的理性過程(王國勤,2007),完全忽略情緒在集體行動中的作用。上世紀末,集體行動研究界開始意識到這場決然的理性轉向是“將嬰兒和洗澡水一起潑了出去”。如今理性主義趨勢已得到適當撥正,情緒重新回到集體行動學者的研究議程之中(Goodwin,Jasper,&Polletta,2001;Jasper,1997,2011)。

        與此相對應,社會心理學視角下的集體行動研究又開始興起。最近20多年,相關研究不斷涌現(xiàn)。以荷蘭社會心理家Klandermans為代表的歐洲研究者,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一直立足于社會心理學視角研究個體參與集體行動(早期以“社會運動”為概念術語)的過程機制(Klandermans,1984;Klandermans&Oegema,1987)。稍后以加拿大心理學家Wright為代表的北美心理學者,也開始研究他們稱之為“集體行動”的群體行為現(xiàn)象,并對社會心理學視角下的集體行動概念進行明確定義(Wright,Taylor,&Moghaddam,1990),后被眾多研究者認同和引用,以至于歐洲學者也開始采用集體行動這一術語。這段持續(xù)至今的復興期,可稱為集體行動社會心理學研究的當代階段。本文以下篇章介紹的內容如無特別說明,皆為這一時期的研究成果,它們主要關注何種原因促使個體參與集體行動。

        2、集體行動的定義與測量

        定義規(guī)范概念的邊界條件。研究者們如果未能對集體行動概念的邊界條件形成一致看法,就不能就現(xiàn)象本質達成一致性觀點,明晰促發(fā)集體行動的前因變量也就無從談起。

        2.1 集體行動的定義和內涵

        雖然集體行動的社會心理學當代研究已逾20余年,但有意思的是,研究者們很少自己在研究中給出明確定義,多是約定俗成地直接引用Wright等人(1990)給出的定義:“如果某人像所屬群體典型成員那樣去行動,且其行動旨在改善所屬群體狀況,那么他/她即是投入到了集體行動中。”根據(jù)該定義,集體行動屬于群際行為,是一種旨在提升所屬群體地位的行動策略,它與旨在提升個人地位的人際行為不同。

        該定義提出20年后,Wright(2009)進一步明晰并適當發(fā)展了概念內涵。第一、是否為集體行動不取決于參與者數(shù)量。即使是物理空間上彼此分離的個體,也有途經和方式參與代表其所屬群體的集體行動。第二、集體行動是集體性而非個體性聯(lián)合行動。那些完全受個人利益驅動的聯(lián)合行動不能被認為是集體行動。第三、個體參與旨在提高外群體地位的行動也屬集體行動范疇。

        現(xiàn)實中常有一些優(yōu)勢群體(advantaged group)成員會行動起來支持弱勢群體(disadvantagedgroup)或其成員,但他們并不是弱勢群體的典型代表,且行動反而有可能危害到所屬優(yōu)勢群體的地位或利益,很明顯此類行動不符合之前經典的集體行動定義。但McGarty,Bliuc,Thomas和Bongiorno(2009)提出的觀點群體(opinion-basedgroup)概念可解決這一問題。譬如,持種族平等觀點的群體中既有少數(shù)族裔人,也會有白人;女權主義群體中也有男性支持者。這時,優(yōu)勢群體成員不再是代表外群體,而是代表新形成的觀點內群體去行動。

        2.2 集體行動的操作化測量

        大多數(shù)集體行動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Klandermans,1984)、實驗法(Ellemers&Barreto,2009),也有研究使用質性方法,比如訪談(VanAelst&Walgrave,2001)、觀察或直接參與(Drury&Reicher,2005),還有一些研究會分析有關集體活動的媒體報道(Koopmans&Statham,1999),或運動組織出版物等。各類研究以不同方式對集體行動概念進行操作化,其中包括行動態(tài)度、意圖、傾向、實際行動或參與歷史報告。

        集體行動研究的終極目標是預測實際行動的發(fā)生,但實際行動只反映集體行動心理動力過程的一個階段。Van Zomereu和Iyer(2009)認為,研究和測量實際行動之前的幾步,可獲得更多有關參與過程機制的認識。Klandermans和Oegema(1987)早期提出的社會運動參與“四步模型”可作為探討參與過程機制的有效參考框架。他們認為通往社會運動參與之路的第一步是:人們由于同情某項運動的政治或策略性目標,而成為該運動的潛在動員目標,但這時還只是態(tài)度支持;第二步:人們正式成為該運動的動員目標;第三步:人們產生了參與運動的動機;第四步也是最后一步:人們沖破重重障礙(比如時間、金錢、可能坐牢的危險,或承擔其它責任)參與集體行動。

        集體行動概念的不同操作化測量方式可與該模型中不同的步驟相對應:觀察、采訪抗議示威現(xiàn)場參與者的研究對應于模型第四步(Drury&Reicher,2005,2009);問卷調查集體行動組織成員行為意圖的研究對應于模型第三步(Simon et al.,1998);采用實驗方法設置,情境,考察弱勢群體成員對于集體行動的態(tài)度研究(Wright et al.,1990),可對應于模型第一步,甚或是更早步驟的心理過程。多樣化的研究方法反映不同階段的心理機制,提供了集體行動背后的多重信息。

        3、集體行動的三種主要社會心理學解釋取向

        過去20多年間,社會心理學家不斷觀察、研究參與到抗議示威等集體行動中的個體,逐漸發(fā)現(xiàn)一些動機變量,正是這些變量激發(fā)著個體投身到集體行動中。他們最初關注個體對行動成本和收益的主觀感知,它以工具理性(instrumentality)為特征(Klandermans,1984),參與集體行動被看作是一次以可承受成本改變群體現(xiàn)狀的機會。而后,他們開始重視社會認同(social identity)在集體行動參與中的重要性(simon et al.,1998)。后來群體情緒(group-based emotion)解釋取向開始興起,尤其是群體憤怒情緒在集體行動中的動員作用(Van Zomeren,Spears,F(xiàn)ischer,&Leach,2004)。

        3.1 工具理性

        如前所述,整個集體行動研究領域在20世紀60年代之后,轉而重視社會政治結構性客觀因素的作用,資源動員理論l[McCarthy&Zald,1977)是這一時期的代表性理論之一,它強調社會資源的可利用性、行動潛在參與群體在社會網絡中的位置等。但資源動員理論過于結構化,甚少關注個體對參與成本和收益的主觀權衡,完全拋棄社會心理的分析水平,較少關注個體間互動而形成的動員。

        針對資源動員理論的缺陷,Klandermans(1984)將集體行動理論思想和期望價值理論引入其中,提出了“資源動員理論的社會心理擴展模型”。該模型采用期望價值理論中的“期望×價值=行動動機”公式(Feather&Newton,1982),量化集體行動參與動機的強度;并依據(jù)集體行動理論的思想,將集體行動的參與動機劃分為三種:

        (1)集體性動機(collective motive,),它是行動的集體目標。該動機是個體對集體目標實現(xiàn)的主觀期望和主觀價值的乘積,集體性動機的主觀期望成分以3項彼此關聯(lián)的項目構成:“如果自身參與該行動,估計多大程度上有助于該行動的成功”;“如果很多人參與,預期該行動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預期會有多少人參與該行動”。集體性動機的期望成分,尤其后兩項被認為是關于所屬群體能否通過一致行動解決問題的信念分享(Mummendey,Kessler,Klink,&Mielke,1999),或是一種能否改變群體相關問題的控制、影響、力量和效力感(Van Zomeren,Postmes,&Spears,2008,),被稱為群體效能(感)(group efficacy)。在許多工具理性取向的集群行動研究中,研究者為求簡便,常常使用群體效能替代工具理性。(2)社會性動機(social motive),是參與者對重要他人反應的期望。它以期望他人反應的性質(正向贊同或負向反對)和他人重要性的乘積來表達。(3)獎賞動機(reward motive),它與社會性動機同屬集體行動理論中的選擇性激勵,但獎賞動機是更加個人化的成本和收益,譬如參與集體行動需要耗費個人時間、精力、自付差旅費,但能與同好們共度美好時光等。這一動機也以期望與價值的乘積來表達。

        Klandermans等人(1984,1987)將心理學視角引入資源動員理論中,揭示了個體水平上的決策心理,確認個體間互動可作為恰當?shù)姆治鏊?,延長了資源動員理論的生命力。但是,社會心理學家們質疑集體行動參與能否被工具理性充分解釋(Kelly&Breinlinger,1996;Klandermans,2003,2004)。Kelly和Breinlinger(1996)就指出,針對曠日持久型的集體行動,工具理性解釋乏力:參與罷工抗議的工會成員,常常背負極端艱難的經濟和社會負擔,并且他們很清楚即使行動成功,獲得的收益也會很少,但他們仍然堅持行動下去。

        3.2 社會認同

        社會認同理論(Tajfel&Turner,1979;Turner,Hogg,Oakes,Reicher,&Wetherell,1987)的核心假設是人們會為正向自我評價而努力。這一自我評價包括兩種成分:個人認同和社會認同。個人認同以個人屬性定義自我;社會認同以所屬社會類別身份、群體成員資格定義自我。社會認同可看作是一種認知機制,是從“我”到“我們”的自我認知再定義。當群體成員們都以群體身份定義自我時,他們會專注于自己與其他成員間在經歷、需求、興趣或目標上的相似之處,我的和你的經驗、需求等通通轉化為我們的經驗和需求,這是邁向集體行動的重要一步(simon&Klandermans,2001)。社會心理學家在對工人或婦女(Kelly&Breinlinger,1996;Kelly,C.&Kelly,J.,1994)、老年人或同性戀(simon et al.,1998,Stiirmer&Simon,2004)、農民(De Weerd&Klandermans,1999)、前東德人(Mummendey et al.,1999)或胖人身份(starmer,Simon,Loewy,&Jorger,2003)的社會認同和集體行動間關系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個體對某一社會類別、群體的認同感越強,就越有可能代表那一社會類別、群體參與集體行動。

        集體行動常常需要個體對所屬弱勢地位群體付出承諾。一般而言,人們不會對所處弱勢地位群體付出承諾。但是當以下三種社會結構條件滿足時,個體不僅會向所屬弱勢地位群體付出承諾,而且很可能代表群體參與集體行動:(1)群體間邊界的可滲透性,即個體對自身獲得優(yōu)勢地位群體成員身份可能性的感知。當個體認為有可能時,他們將不再對所屬弱勢地位群體付出承諾;當個體認為沒有可能時,就會對所屬弱勢地位群體付出承諾。(2)穩(wěn)定性,即群體間相對社會地位的穩(wěn)定性或可變性。認為所屬群體的社會地位可變的個體,會將集體行動看作是改變所屬群體社會地位的策略之一,它促使人們代表群體參與集體行動。(3)當個體認為其所屬群體的劣勢處境不合理或不公平時,集體行動參與意向將會加強。簡言之,對弱勢地位群體付出高承諾的人(高認同者),在相信集體行動能改變群體弱勢地位狀況且認為該狀況不合理時,將參與到集體行動中去(VanZomeren&Spears,2009)。

        高認同成員間的共同憤怒意識進一步加強,明確了該為所屬群體弱勢處境負主要責任的外群體,行動動員話語直指這一敵對群體,行動方開始有意識尋求贏得政府等權威機構或大眾等第三方的關注和支持,此時,社會認同將發(fā)展出它的高級形式——政治化社會認同(politicizedcollective identity,Simon&Klandermans,2001)。

        3.3 群體憤怒

        一些關注客觀結構性變量的傳統(tǒng)觀點認為客觀資源剝奪、分配不平等是產生集體行動的根源之一。但客觀資源剝奪論不能有效解釋為何一些弱勢地位群體成員會產生不滿情緒,集體行動起來,而另一些卻安之若素、情緒穩(wěn)定。Stouffer,Suchman,DeVinney,Star和Williams(1949)提出相對剝奪概念,首先解釋了客觀剝奪為何不能充分預測人們的不滿,由此揭開了相對剝奪理論發(fā)展的序幕。該理論關注不公造成的不平等體驗,認為相對剝奪感是在與特定他人比較的基礎上發(fā)展出來的。只有體驗到不公時,社會比較才有可能導致不滿情緒。

        但直接將相對剝奪感當作是集體行動的主要前因變量會遇到兩個問題。首先,相對剝奪理論最初針對個體層面提出,研究表明個人水平上的相對剝奪感并不能有效預測個體是否參與集體行動。Runciman(1966)在相對剝奪理論中引入個體相對剝奪感和群體相對剝奪感兩概念。群體基礎上的剝奪體驗才有可能導致集體行動,個體剝奪感只與個體行動相關(smith&Ortiz,2002)。其次,即使出現(xiàn)不滿甚或是極度負向的情緒,也不能預測個體將采取的行動方式,群體相對剝奪感也并不必然引發(fā)集體行動(Tajfel,1982)。

        新近出現(xiàn)的群際情緒理論(intergroup emotion theory)接過相對剝奪理論的接力棒,向前發(fā)展(Seger,Smith,Kinias,&Mackie,2009;Smith,1993;Smith,Seger,&Mackie,2007)。群際情緒理論與情緒評價理論一脈相承,情緒評價理論認為評價、情緒和行動是人們感知和處理社會事件的幾種方式。Smith等人(smith,1993;Yzerbyt,Dumont,Wigboldus,&Gordijn,2003)將情緒評價理論推至群體水平:群體成員會將不公平感評估為集體事件,而非個體事件。群體成員感知到群際不平等或不公平剝奪,并對該為此現(xiàn)狀負責的對象(多數(shù)為另一群體)的責任、意圖、實力、行為可預測性進行綜合評價,繼而產生相應的群體情緒,譬如憤怒、恐懼、焦慮等。群體情緒具有明確的對象指向性,其中像憤怒這樣的情緒才會激發(fā)集體行動,旨在消除或減小不公造成的被剝奪感。換言之,群體憤怒情緒(group-based anger)是集體行動的準備狀態(tài)。與早期LeBon關于集群行為中的情緒是個體失調反應的觀點不同,這種現(xiàn)代群體情緒觀點認為,群體情緒是個體對所屬群體相關情境或事件的功能性反應。

        4、集體行動參與模型建構

        隨著發(fā)現(xiàn)的集體行動前因變量越來越多,研究者們嘗試使用多重線性回歸分析、結構方程模型等統(tǒng)計技術,同時考察多變量對集體行動參與的預測作用,使之數(shù)量模型化。其中,比較重要的模型有Van Zomeren等人(2004)提出的工具理性和群體憤怒的雙路徑模型、Simon等人(Simon etal.,1998)提出并發(fā)展的工具理性和社會認同的雙路徑模型,以及Van Zomeren等人(2008)基于元分析得出的集體行動社會認同模型。

        4.1 工具理性和群體憤怒的雙路徑模型

        Van Zomeren等人(Van Zomeren et al.,2004;Van Zomeren,Spears,&Leach,2008,2010)提出的集體行動參與模型包括一條工具理性和一條群體憤怒路徑。工具理性路徑包括群體效能和行動支持兩個變量。行動支持指預期其他成員投入到集體行動中的意愿。群體憤怒路徑中包括不公平感和社會觀點支持兩個變量。導致不公平結果的程序(程序不正義)要比結果本身更容易激怒人們。社會觀點支持指預期其他成員一起分享不公平感的意愿。Van Zomeren等人的模型顯示,工具性支持感知(行動支持)可強化情緒支持感知(社會觀點支持),但情緒支持感知并不必然增強工具性支持感知。換言之,行動支持感知和群體效能增強個體對群內其他成員分享其觀點的期望,但情緒支持分享并不必然增強群體效能感。

        Van Zomeren等人認為,集體行動的理性路徑屬于問題聚焦應對方式,情緒路徑屬于情緒聚焦應對方式。這能解釋為何Olson(1965)提出的搭便車問題不再是棘手問題。Van Zomeren等人(2004)指出,情緒聚焦應對方式可看作是一種通過參加集體行動來管理憤怒情緒體驗的方式。一個人能在集體物品收益中搭便車,卻不能在他自己的個人情緒調整中搭便車。參與集體行動本身就如同情緒閥作用一樣,能達到平復個人憤怒情緒的效果,但這只有在個體親歷了行動之后才能起效。

        4.2 工具理性和社會認同的雙路徑模型

        Simon和他的同事們(simon et al.,1998;Sttirmer et al.,2003;Stiirmer&Simon,2004,2009)認識到工具理性和社會認同對集體行動參與的影響,發(fā)展出同時包含計算和認同的雙路徑模型:計算路徑由工具理性引導,集中于參與成本和收益計算;認同路徑由個體對所屬群體的社會認同引導,該路徑強調所屬群體成員資格的認知、評價和情感重要性(sttirmer et al.,2003)。

        工具理性和社會認同都能獨立顯著預測集體行動參與意向,參與集體行動不只為了結果收益,更由于內群體成員間的認同感和緊密聯(lián)系。而且社會認同還具備間接預測作用,能通過影響工具理性計算,使搭便車變得不那么吸引人。因為高水平認同提高了背叛群體的成本與合作的收益(Klandermans,2002)。

        很多研究在探討群體憤怒情緒時,都將其看作是不公平感知的結果,會激發(fā)出對抗性行動傾向,繼而產生集體行動(Ellemers&Barreto,2009;Van Zomeren&Spears,2009)。Stiarmer和Simon(2009)則不這么看,他們認為群體情緒只存在于行動因果鏈的早期階段:在社會認同形成時起過作用,之后社會認同就成為了集體行動參與的直接就近動力。而且在Stiirmer和Simon看來,憤怒隋緒在群體成員中被普遍體驗,不是變量而是常量,因此不會對集體行動產生預測作用。這也是為何他們的模型中不存在獨立的群體情緒路徑的原因。

        4.3 基于元分析的集體行動社會認同模型

        社會認同研究發(fā)現(xiàn),社會認同過程會影響理性計算過程(McCoy&Major,2003),也會影響群體成員的情緒體驗(Yzerbyt et al.,2003)。那么社會認同是否可同時影響集體行動參與的工具性和情緒性路徑?如果可以,那是不是表明更合理的集體行動參與模型應該包含三條路徑:社會認同、工具理性和群體憤怒。

        Van Zomeren等人(2008)對2007年6月之前的集體行動研究中的182個獨立樣本結果進行元分析,提出整合的集體行動社會認同模型(social identity model of collective action,SIMCA)。該模型中社會認同可直接預測集體行動,也可通過(群際)不公變量和(群體)效能變量間接影響集體行動。社會認同能作用于不公變量,是因為它提供了不公體驗的群體分享基礎,在情緒上激發(fā)個體參與集體行動(smith,1993;Van Zomeren et al.,2004)。社會認同能作用于效能變量,是因為較強的認同感能夠向相對無力的個體灌能(empowerment)(Drury&Reicher,2005)。因此,社會認同變量以調節(jié)變量的角色,在不公和效能兩變量問起橋接作用。以下是依據(jù)元分析后的變量間相關矩陣,做出的結構方程模型,見圖1。

        SIMCA肯定并證明了社會認同在集體行動前因變量中的中心地位,并確認不公和效能是集體行動的主要前因變量,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彌補了以往模型較依賴某一特定行動類型的缺陷以及前因變量考慮不周的遺憾。但需要指出的是,SIMCA亦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是效能概念的操作化標準。該元分析的對象只是工具理性中集體性動機的期望成分,完全將工具理性中的社會性動機、獎賞動機排斥在元分析之外。它強調SIMCA中的變量必須是嚴格的群體水平變量,比如群體效能、群際不公,而社會性動機、獎賞動機屬于個體層面上的心理變量,因此不應包含在元分析中。這對之前大量的工具理性取向研究來說,無疑會造成遺珠之憾。其次,最近幾年的研究發(fā)現(xiàn),影響集體行動參與的主要因素很可能不限于該模型所包含的變量,還有諸如理想信念(ideology)、身份確認等(Wright,2009)。集體行動研究仍在發(fā)展,相信會有更具解釋力的模型誕生。

        5、未來研究方向展望

        集體行動的社會心理學研究在發(fā)展解釋理論和建構模型上取得諸多重要成果,但仍有很多現(xiàn)實而具體的集體行動現(xiàn)象無法被該領域既有研究成果充分解釋,這昭示著集體行動研究還需不斷擴展和深化,仍具有很大發(fā)展?jié)摿Α?/p>

        5.1 行動情境類型與個體心理特征

        迄今為止,探討何種情境下,面對何種人,哪一條集體行動路徑會發(fā)揮主要作用的研究還很少。Van Stekelenburg等人(2006,2009)的工作代表著這一頗具潛力的新方向。他們認為,人們參與某項集體行動的動機源于自我調節(jié)定向。自我調節(jié)可以是提升定向型(promotion-focused):著重于發(fā)展的需求、理想目標和為進取性價值而努力奮斗;也可以是防御定向型(prevention-focused):著重于安全的需求、義務和責任等應然目標,以及遵循傳統(tǒng)與順從的價值(Higgins,1998)。自我調節(jié)定向是個體特定目標、需求和價值的根源,影響著個體對社會世界的解釋框架,塑造集體行動者的參與動機。

        Van Stekelenburg等人(2006,2009)發(fā)現(xiàn),以提升定向話語風格為動員特征的抗議行動,會吸引更多的提升定向型個體;反之,以防御定向話語風格為動員特征的抗議行動,會吸引更多的防御定向型個體。這就是Higgins(1998)所說的調節(jié)匹配(regulatory fit)。

        Van Zomeren和Spears(2009)借鑒社會功能主義視角,對抱有不同動機的集體行動參與者心理特征進行了比喻分類。第一類參與者被稱作本能經濟學家(intuitive economists),他們參與行動是以主觀效用最大化為終極訴求,強調成本和收益的計算,重視群體效能信念。第二類被稱為本能政客(intuitive politicians),他們參與行動是以維護所屬群體的正向認同為終極訴求,強調對所屬群體的責任承諾,并自覺在公共領域中與外群體展開斗爭(simon&Klandermans,2001)。第三類被稱作本能理想家(intuitive theologians),他們參與集體行動是以捍衛(wèi)那些被世俗世界侵犯的神圣價值為終極訴求(skitka,Bauman,&Sargis,2005),重視理想信念對其行為方向的指引作用。

        Drury和Reicher(2009),McGarty等人(2009)發(fā)現(xiàn),群體內成員會隨著與之互動的外群體對待他們方式的不同,不斷變化、發(fā)展其社會認同的內容、方向和強度。這一發(fā)現(xiàn)刻畫出了集體行動何以隨情境變化而不斷發(fā)展的過程機制,對于突發(fā)性或突然升級的集體行動有很大解釋力(Stott,Adang,Livingstone,&Schreiber,2007)。

        另外,個體心理特質與集體行動參與間的關系(Duncan&Stewart,2007;Giguere&Lalonde,2010)、中國文化情境下的集體行動參與(張書維,周潔,王二平,2009)、互聯(lián)網情境下的集體行動參與(Brunsting&Postmes,2002)等新研究方向,未來都應該在行動情境類型和個體心理特征的分析框架下予以更多關注。

        5.2 其它群體情緒類型的作用

        除了憤怒或仇恨等群體情緒,未來研究還應考察更廣泛的情緒類型在集體行動中的作用。Smith,Cronin和Kessler(2008)發(fā)現(xiàn),如果知覺到所屬群體正遭受不公,并相信情況會越變越糟時,隨之產生的傷心、恐懼等情緒會讓人退縮,阻礙個體參與集體行動。不過也有研究表明恐懼情緒會促進集體行動參與傾向(Van Zomeren et al.,2010)。最近,研究者開始考察同情、內疚等群體情緒如何推動個體參與集體行動(Iyer&Ryan,2009)。還有,Drury和Reicher(2009)對灌能的討論向我們提供了集體行動中正向情緒產生作用的例子。除此之外,個體渴望獲得對外群體復仇成功之后的喜悅感,參與集體行動帶給個體的恐懼、焦慮體驗之后的刺激和開心感(如同觀看恐怖片),以及參與集體行動能給參與者帶來改變未來的正向希望等等,這些都應該成為未來集體行動情緒研究的關注點。

        5.3 潛在的新前因變量

        除了已被確認的工具理性、社會認同、群體憤怒情緒三大前因變量之外,還有一些變量也可能推動了個體參與集體行動,未來研究應進一步明確這些變量的作用和地位。

        (1)理想信念:IGandermans(2003,2004)在討論參與社會運動的基本動機時,認為除了工具理性和社會認同之外,還有理想信念。VanStekelenburg等人(2006,2009)的實證研究已初步證明理想信念對集體行動有推動作用。(2)群體成員身份確認:有時發(fā)起、參與集體行動,只是群體成員用以確認、展示、證明成員資格是有價值身份的一種手段(Drury&Reicher,2005),即使這些行動對群體地位、資源和現(xiàn)實沒有實質性影響(Drury&Reicher,2009;Louis,2009;Simon,Trotschel,&Dahne,2008)。(3)心理應對:與確認群體成員身份相似,一些集體行動的發(fā)起可能主要是弱勢群體成員面對由群際不平等、壓迫而產生心理壓力的一種應對方式(Outten,Schmitt,Garcia,&Branscombe,2009)。(4)影響他人:一些人發(fā)起、參與集體行動可能只是想鼓舞群內其他成員,抑或是喚起更多同類型群體的成員們、大眾第三方的意識覺醒(Klein,Spears,&Reicher,2007)。

        5.4 與社會心理學其它領域的聯(lián)系

        以往的集體行動研究對象主要集中于有限的、特定類型的群際行動,這可能限制了集體行動研究與社會心理學其它研究領域間的聯(lián)系與交流。

        (1)群際關系領域:群際關系研究旨在探討群際偏見的本質、原因和后果。在該領域學者眼中,減輕個體的刻板印象、偏見和歧視是減少群際不平等、增進社會公正的一種可能路徑。但群際關系研究的因變量大多是情感、態(tài)度、對不平等境遇的感知,而非行為,更未考慮整個行為反應序列。集體行動研究則聚焦于社會抗議等集體行動如何成為提高弱勢群體社會地位和境遇的一種方式。雖然它們都關注群際不公,但兩大研究領域卻一直在各自發(fā)展(Wright&Lubensky,2009)。相信彼此間加強聯(lián)系和交流,必將給雙方未來的研究帶來無限啟發(fā)。

        (2)歧視動機領域:Postmes和Smith(2009)指出集體行動與更廣泛的歧視動機領域存在聯(lián)系。群際歧視背后有動機推動,優(yōu)勢群體成員會發(fā)動、參與和弱勢群體之間儀式性互動的集體行動,用以維持既有群際地位(McGarty et al.,2009)。傳統(tǒng)的集體行動研究幾乎從未注意到優(yōu)勢群體的內群體服務型集體行動,歧視動機研究領域則幾乎都是關于優(yōu)勢群體的(Talaska,F(xiàn)iske,&Chaiken。2008)。雖然優(yōu)勢群體集體行動和弱勢群體集體行動間存在較大差異,但后者仍能從歧視動機研究中獲得諸多啟發(fā)(Postmes&Smith,2009)。

        社會心理學致力于探索社會中個體的認知、情感和行動,以及他人對這些過程的影響。而一個人為何會投身到集體行動中去,這一問題直接指涉社會個體分析層面,因而進入社會心理學領域。它天然擁有豐富學術資源,必然可以向整個集體行動研究界不斷提供養(yǎng)分。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 免费无码又黄又爽又刺激| 看曰本女人大战黑人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 成人亚洲性情网站www在线观看 | 亚洲色欲色欲大片www无码| 91久久青青草原线免费| 国产高清亚洲精品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av天堂|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偷拍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无遮挡边吃摸边吃奶边做| 精品久久亚洲一级α| 免费看片的网站国产亚洲|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中日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乱码| 完整在线视频免费黄片| av天堂免费在线播放| 精品国内在视频线2019| 亚洲av日韩av综合|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中文字幕|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更新|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 一女被多男玩喷潮视频| 极品粉嫩嫩模大尺度无码| 粉嫩a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午夜福利影院成人影院|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专区| 国产人妖视频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五月久久婷热|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黑丝| 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大| 日韩精品成人无码AV片| 男女互舔动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电影|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老年人 | 2021年性爱喷水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婷婷| 三年片免费观看影视大全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