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聞媒體擔負著引導社會輿論的職責,是安定團結穩(wěn)定環(huán)境的主要塑造者之一。媒體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tǒng)一,賦予弱勢群體(農民)話語權。大力提高農民的整體文化素質、法律觀念,增強他們行使話語權能力的同時,齊心協(xié)力維護好廣大農民的合法權益。
【關鍵詞】農民 話語權 民生新聞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農業(yè)國家,在向現(xiàn)代進軍的過程中農業(yè)人口仍然占總人口的大多數。農村人口約有8億,進城務工人員已經超過2.5億,他們是現(xiàn)代城市建設的大軍,為城市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農民工同樣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主體。
農民工應該受到重視,他們從農村走出來,帶著夢想,希望能賺更多的錢改善家人的生活,他們從農村流向城市,從一個城市流向另一個城市。因為他們的經濟基礎薄弱,文化水平低,出賣勞動力是他們獲得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他們宿命的成為“弱勢群體”。而沒有接受較高層次的教育是他們處于弱勢的根本原因,他們普遍接受的是小學教育,這使得他們沒有自由選擇職業(yè)的機會。而在現(xiàn)代社會中,職業(yè)地位已成為人們最主要的社會地位,人們社會地位的高低都是通過職業(yè)地位而比較清晰的反映出來。農民工的宿命,是一種不平等;這也是一種抗爭,農民工不再是純粹的農民,來城市淘金使孩子有機會接受高等的教育;這也是一種希望,不是子承父業(yè),而是實現(xiàn)愿望,以期改變農民工的宿命,讓他們的下一代不再是農民工,而是“城里人”。
農民工普遍文化水平較低,涉及他們的利益一般需要大眾媒體為他們說出來,來自他們自身的聲音是很微弱的。由于農民工話語權被邊緣化,就更應該凸顯媒體的社會責任感和行業(yè)責任感。社會主義的大眾傳播事業(yè)是人民的事業(yè),宗旨是為人民服務。新聞傳媒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全面客觀準確的報道公共事務和公共事件,實現(xiàn)傳媒的“瞭望哨”功能,滿足人民群眾的知情權。此外新聞傳媒要為人民群眾提供意見和呼聲的渠道和空間。表達意見,發(fā)出聲音的權利每個人都有,但是這種聲音是通過媒體從業(yè)人員傳播出去的。因此,作為黨和人民喉舌的新聞媒體“代替”農民工群體傳達他們的聲音,為他們的利益吶喊,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關注農民工是媒體義不容辭的責任,但實際上關于他們的報道和節(jié)目是少之又少。直到進入新世紀,尤其是2002年“兩會”關注“弱勢群體”才成為熱門問題。首先是在現(xiàn)實的農民問題報道中,農民的主體地位卻被邊緣化了。以農業(yè)部門或地方政府為“主角”的報道占據了農民問題報道的大部分,領導新聞和二手資料偏多;許多媒體,一提到農民問題,主角基本是領導干部,談的大多是工作成績。而反映當前農村突出問題和農民兄弟們的苦樂愁喜的那些活生生的東西,卻沒有表現(xiàn)出來。其次是農民問題報道所屬資源的邊緣化。每個省一般都有幾十份日報,但一般都只有一份服務農民的周報。廣電方面,目前我國開辦對農節(jié)目的電視臺只占總數的4%,且節(jié)目播出時長不超過年播出總量的1%。即使是農民問題報道的所屬資源,也在播出時間和刊載版面上被邊緣化:從事農民報道記者的邊緣化,數量非常少,比例非常小,甚至有許多媒體根本就沒有專職的記者。
究其原因,首先是媒介對經濟效益的追逐和對社會效益的忽視使得各種大眾媒介都著眼于公眾的物質和精神消費需求,把追逐經濟利益放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媒體定位不當,給弱勢群體的話語權太少。傳媒本應是倡導平等和民主的先驅,但是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媒體都把自己看成是社會精英的代表。大多數新聞媒體都以城市人口作為主要接受對象,在新聞制作中,常常向高收入、高學歷階層灌輸著優(yōu)越感甚至精英意識,在對弱勢群體的報道中,往往居高臨下,缺乏真正的平民意識和親民風格。這樣的媒體定位忽略了弱勢群體對媒體話語權的強烈需求,造成了媒體資源分配的不公平,從而使“歧視性語言”有了滋生的土壤。
當前媒介產業(yè)化、商業(yè)化浪潮一浪高過一浪,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深入的要求。媒體要發(fā)展必須考慮經濟利益,否則只能淘汰出局。這種經濟效益的最終實現(xiàn)取決于媒體欄目、節(jié)目的受眾定位?,F(xiàn)在各種類型的欄目節(jié)目的受眾主要是精英人群和不斷增長的中產階層,面向他們的節(jié)目才會有市場,有更高的收視率、收聽率和閱讀率。但是,媒體除了要實現(xiàn)經濟效益外,社會效益也不能忽視,而且社會效益要成為媒體首要的追求目標。因為新聞媒體擔負著引導社會輿論的職責,是安定團結穩(wěn)定環(huán)境的主要塑造者。媒體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tǒng)一。對于農民來說,新聞媒體的運作機制和過程幾乎是完全陌生的,因此十分必要對他們開展適當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提高他們在新聞信息基礎上的行動能力、解決問題與應付社會問題的能力是必須的。另外,關于農民的新聞報道,在保證真實性的基礎上,要做到“以人為本”,即在傳媒價值觀上以人文價值制衡經濟價值,在報道對象上突出普通老百姓(農民),在議程設置上突出民生問題,在報道內容和主題上突出民本位,在寫作手法上突出人情味。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只有重視農民的話語權,尊重民意選擇,才能把農村建成農民的幸福家園。只有廣大農民齊心協(xié)力才能把我們的新農村建設好。要一方面在大力提高農民的整體文化素質、法律觀念,使他們增強行使話語權能力的同時,廣大干部特別是基層干部要真正代表好農民的根本利益,轉變工作作風,深入到群眾中,傾聽呼聲,了解民情,體察疾苦,解決困難,依法行政。另一方面,記者、作家、演員、律師等階層,要以為農民說話為天職,以高尚的職業(yè)道德和良知,跳出個人和小團體利益的小圈子,代表農民行使話語權,多做些諸如“為民工討工錢”的好事實事,為民維權,為民請命,為民申冤,齊心協(xié)力維護好廣大農民兄弟和父老鄉(xiāng)親的合法利益。
參考文獻
①沈立人:《中國弱勢群體》,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05
②陸學藝主編:《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③李強:《轉型時期的中國社會分層結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
④戴維·波普諾 著,李強 等譯:《社會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⑤王穎,《中國民工潮:關于打工族生存狀況的調查報告》,長征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亳州廣播電視臺)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