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成都晚報》為研究對象,對其1963年至2012年的“學雷鋒”報道的報道數量、消息來源、體裁種類、表達主題進行量化統(tǒng)計和分析,通過典型報道的角度來研究《成都晚報》自創(chuàng)刊以來“學雷鋒”報道的變化,探討報紙由官方話語向民間話語的轉變,并試對這種轉變背后的原因進行探討。
【關鍵詞】《成都晚報》 典型報道 官方話語 民間話語
一、研究背景
1963年3月5日,毛澤東主席親筆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因此,把3月5日定為“學雷鋒”紀念日。從1963年到2012年,我國的國內、國際環(huán)境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在這50年間,“學雷鋒”報道中雷鋒形象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媒體定位與話語表達的關系如何成為本文要探討的問題。
本文選取的研究對象是創(chuàng)刊于1956年5月1日的《成都晚報》。選擇《成都晚報》的原因,一是《成都晚報》創(chuàng)刊時間早,見證了“學雷鋒”報道的全過程;二是《成都晚報》的身份經歷了黨報到都市報的變化,從中可以看出不同類型報紙典型報道的側重點。
二、研究方法
本文將1963-2012年這段時間分為四個階段,即文化大革命之前、文化大革命期間、改革開放初期和新時期。對同一份報紙不同時期的報道差異進行比較。具體而言,以《成都晚報》1963—2012年間的“學雷鋒”報道為研究對象(部分年份3月5日沒有報道,因而選擇3月6日的學雷鋒報道),對其報道數量、消息來源、體裁種類、表達主題進行統(tǒng)計分析。
三、研究內容
1、數量分析——“學雷鋒”報道的數量統(tǒng)計
從圖1可以看出《成都晚報》的“學雷鋒”報道的數量呈遞減的趨勢。在2001年7月1日改版前,《成都晚報》作為市委機關報,對“學雷鋒”報道較多,1963年(8篇),1973(4篇),1981(6篇),1997年(4篇)。而在2001年7月1日改版之后,《成都晚報》改為都市報,“學雷鋒”報道的數量有所減少,這種減少的現象,筆者認為可能是由于《成都晚報》的定位發(fā)生了變化的緣故。
2、來源分析——“學雷鋒”報道消息來源為“新華社”所占的百分比
新華社是我國的國家通訊社,可以看做是政府用來設置媒介議程的機構。筆者此處用新華社的稿件代表政府的議程設置。從圖2中可以看出,在《成都晚報》改版之前,報紙較多轉載新華社的稿件,其中1970年、1976年、1991年的“學雷鋒”的報道全部采用新華社稿件,這一時期《成都晚報》多配合全國對雷鋒精神的宣傳,執(zhí)行黨報的職能,進行了“以雷鋒為榜樣 做毛主席的好戰(zhàn)士”,“發(fā)揚‘釘子’精神”,“認真讀書刻苦學習發(fā)揚雷鋒精神,獻身四化建設”等議題設置。
3、體裁分析——“學雷鋒”報道中各類題材的百分比
從圖3可以看出,“學雷鋒”報道的體裁種類如圖片報道、人物專訪、雜文等比例有所增加。其中圖片報道的數量從最初的8%增加到11%,而消息的數量從原來的50%下降到如今的39%,在新時期增加了人物專訪這類體裁,并占到了20%。而對“雷鋒精神”的多角度報道,表明了對受眾需求的重視和反饋。值得注意的是,評論類從文化大革命期間的17%,到改革開放初期的11%,再到新時期的2%呈遞減趨勢。筆者認為這一變化與該報由黨報向都市報的轉變有關。
4、報道主題
通過對《成都晚報》1963—2012年的“學雷鋒”報道的整理分析,筆者發(fā)現其不同時期所弘揚的雷鋒精神在內容上有差異,下表總結了不同時期重點宣傳的雷鋒精神所體現的內涵。
四、研究結論及思考
從《成都晚報》1963—2012年的“學雷鋒”報道的量化統(tǒng)計和分析中可以看出,報道在數量呈現明顯的遞減趨勢。尤其從2001年開始,即該報改版之后,反映市民生活的報道增多。
1、《成都晚報》改版前對“雷鋒精神”的宣傳化傳播
改版前,《成都晚報》是成都市的市委機關報,即作為“喉舌”的黨報形態(tài)存在。對照各個研究階段的歷史背景來看,“雷鋒”精神與當時政府所要弘揚的主旋律密切相關。作為黨報的《成都晚報》報道內容所呈現出的媒介議程受到了政府議程的直接影響。如在改革開放初期,改革開放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國之要務,在這一時期,“雷鋒精神”的宣傳重點為干一行愛一行的“螺絲釘精神”,以及講文明樹新風與甘愿吃苦、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為人民服務中去的“為人民服務”精神。因此,從不同時期報道中雷鋒精神的內涵變化可以看出典型報道是承擔著宣傳任務,無論媒介框架如何轉變,都可看成是黨報的宣傳任務隨著黨和國家工作重心的變化而發(fā)生的轉變。
2、《成都晚報》改版后“學雷鋒”報道變化的原因
長期以來,我國一直存在著兩種話語形式,這兩種話語彼此博弈,互融互動。所謂官方話語,主要由黨和政府傳達公共政策發(fā)布權威信息而形成,以政府文件公告、法律法規(guī)、新聞發(fā)布會、大眾媒介等為傳播載體。②而民間話語相對獨立,在相對的寬松的個人話語的環(huán)境中形成與官方話語有一定交錯的民間話語空間。從《成都晚報》對于“學雷鋒”的報道的量化分析及變化(2001年改版前后)來看,典型形象報道減少,報紙官方話語形態(tài)的弱化而相應的民間話語借助報紙這一平臺呈現崛起之勢,作為都市報的《成都晚報》在進行典型形象報道時,極少采用新華社稿件,注重對形象塑造的市民化解讀,對于這種內在話語方式轉向的動因,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新聞傳播觀念的轉變,新聞業(yè)的商業(yè)屬性。典型報道是我國當代新聞業(yè)的一個獨特新聞樣式,甘惜分教授認為,典型報道是指對具有普遍意義的突出事物的強化報道。典型報道從它產生起就與黨和政府的方針相一致,帶有為政治服務的強烈色彩。《成都晚報》1963—2012年的“學雷鋒”報道體現了我國新聞業(yè)的事業(yè)屬性。
改革開放以來,在基本的事業(yè)屬性不變的前提下,新聞媒介實行企業(yè)化經營管理,媒介進入市場,以廣告和發(fā)行收入維持自身運作。20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初步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新聞事業(yè)的商業(yè)屬性凸顯出來。就新聞觀念而言,由“傳者本位”向“受者本位”轉變,承認新聞的商品性和受眾的重要地位?!冻啥纪韴蟆废蚨际袌筠D型,注重報紙的服務性,體現了其探索更好地滿足受眾需求之道的有益嘗試。
(2)利益群體多元化及對發(fā)聲平臺的需求。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尤其是社會分工專業(yè)化和利益分配多元化,受眾觀念及受眾的需求日益多元化,要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媒體的報道內容和報道方式就要改變,特別是面對受眾的表達意識,參與意識日益增強,媒體更應成為他們的發(fā)聲平臺。
通過對《成都晚報》1963—2012年“學雷鋒”典型報道的統(tǒng)計和分析,筆者認為《成都晚報》可以看作是我國新聞觀念嬗變、新聞改革深化以及報業(yè)自身發(fā)展的一個縮影。尤其改版后的《成都晚報》以都市報的形態(tài)出現,積極引導大眾參與社會,即使是“學雷鋒”報道也多從受眾角度進行解讀,體現了受眾地位的提高和民間話語的逐漸崛起。
參考文獻
①陳陽,《青年典型人物的建構與嬗變——〈人民日報〉塑造的雷鋒形象(1963
-2003)》[J].《國際新聞界》,2008(3)
②何舟,《中國政治傳播研究的路向》[J].《新聞大學》,2008年夏季刊
(作者: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