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大陸到臺灣交流的學生,當被一位臺灣同學問到大陸是否還到處是牛車的時候,“震驚”一詞已經(jīng)遠遠不能夠表達我的感受了。然而,這只是一個序曲。后來我陸續(xù)被問了許多問題:你們是不是隨便說一句話就會被抓起來、你們是不是沒有電視沒有電腦……
兩岸交流雖然已開放多年,然而以我的親身經(jīng)歷來說,臺灣人對大陸的認知實在是過于陳舊和缺乏。這其中有諸多原因,我認為交流不深是造成隔閡的主要因素。
首先,兩岸人員直接交流不夠,交流途徑缺乏。大陸旅客赴臺絕大部分是團體旅游,旅游團到某地觀光,因時間、路線等原因,很難與當?shù)鼐用裨鲞M相互了解。相反,若是旅游團團員的表現(xiàn)不佳,倒更很容易給當?shù)厝肆粝聣挠∠?。臺灣2011年才開放部分省市大陸人民自由行,也是從2011年起才允許大陸學生入讀臺灣本科高校。
其次,臺灣了解大陸的信息渠道狹窄。臺灣島內(nèi)媒體對于大陸的關(guān)注熱情并不高,臺灣人民也沒有一個通暢的了解大陸的渠道——他們對大陸的了解可能比對日本、對美國都要少,書店里有很多美國、日本的旅游指南,卻很少見大陸旅游指南。而當?shù)啬承┟襟w甚至還會對大陸進行丑化。
再次,臺灣人對大陸的“知識背景”缺乏。由于歷史原因,很多臺灣人對大陸的印象還是先入為主,也許他們知道改革開放,知道近些年大陸經(jīng)濟的迅速崛起,但是這些都很難改變他們潛意識里的知識底色。
于是,三個原因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直接交流少、信息渠道不夠?qū)?,于是了解大陸只能靠想象:想象需要知識背景,但知識背景很糟糕。
循環(huán)總有打開的缺口,這個循環(huán)的缺口很好找——開放更寬廣的交流途徑,才能讓大陸增加“亮色”。
如何開放更寬廣的交流途徑?其實很簡單——放寬兩岸自由行限制,擴大學術(shù)交流與因公交流的人數(shù),促使兩岸深入交流人數(shù)的增加。這樣兩岸同胞的交流就可以在時間和空間上進一步拓展。加之自由行、因公交流與學術(shù)交流的參與者受教育水平普遍比較高,也有利于打破“陸客現(xiàn)象”的尷尬局面。
同時,還應(yīng)擴大對臺圖書音像出口、加強兩岸媒體間的交流、開放機構(gòu)互設(shè)、加強旅游宣傳等。旅游宣傳其實是一項很有效的宣傳方式。張家界在臺灣的宣傳就很不錯,到處都能看到關(guān)于張家界的海報。在我和臺灣人交流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他們普遍都知道張家界很漂亮,反而在我提到北京奧運會的時候,他們卻表現(xiàn)出不太感興趣的樣子,事實上也知之不多。
其實,循環(huán)的缺口一旦打破,兩岸真正交流起來,我想他們的偏見就會自然而然地減弱。畢竟改革開放后,大陸的成就有目共睹,如果能夠親眼看到大陸的變化,看到大陸的人的精神面貌,大陸就不會再是他們灰暗知識底色里的大陸,而是一個色彩斑斕的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