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20世紀油畫巨擘野村守夫(1904~1979)創(chuàng)作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的著名反戰(zhàn)油畫《哈爾濱太陽島》,2006年被我國著名收藏家沈延柱發(fā)現并收購,這件驚世駭俗的時代巨作與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邂逅了。
9月18日,有“東方《格爾尼卡》”之稱的野村守夫遺作《哈爾濱太陽島》在北京飯店中國藝術館隆重展出。
闊口猙獰的鯊魚是日本入侵者的形象,鯊魚口中坐著一位即將被吞噬的懷抱嬰兒的中國婦女。魚腹中一輛疾速狂奔的馬車,奔向漸入窮途的小道上,寓意日本侵略者必將走投無路的結局。油畫的下方有一橫臥少女,表現她與戰(zhàn)死他鄉(xiāng)的戀人天各一方。畫面上還隱約可見兩尊半身像,分別是亞洲軍人和歐洲軍人,影射日本東條英機和德國希特勒勾結發(fā)動戰(zhàn)爭、涂炭生靈。這是目前國內對這幅油畫的基本解釋。
考慮到野村守夫的身份、民族教育的觀念以及當時社會政治經濟環(huán)境等因素,我們有必要對這件作品進行重新閱讀。野村守夫在創(chuàng)作這幅油畫的時候,心理是極其矛盾的:一方面他是一位民族主義者,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位自覺的人道主義者。正是在這樣彷徨、矛盾心理的作用下,畫家來到了淪陷區(qū)哈爾濱,在那里構思、描述和宣泄了他內心的極端苦悶。
還原畫家的這種創(chuàng)作背景,通過對畫面的再分析,重新認識到當時的畫家野村守夫,把他客觀地還原為當時社會中一個有良知或者說是道德良知未泯的藝術青年,可能更接近于歷史的真相。
對這幅反戰(zhàn)名作直觀解讀,最重要的是要從畫家的視角來提取畫面的主要成分。畫面的第一層位于畫面上方1/5部分,畫的是淪陷區(qū)哈爾濱美好的自然景色;第三層的右側橫臥著一位美麗的日本少女,遙望著神往已久的友好鄰邦,這位少女其實就是熱愛和平、祈愿幸福的日本人民的化身;位于畫面中心位置的第二層,是作品的主題意義之所在,一柄鋒利的切割刀,冷酷、殘忍地橫在了少女與夢想之間,畫家所表現的更直白的意義就是宣告受到軍國主義戰(zhàn)爭傷害的不僅是哈爾濱,還有他們大和民族自身。
油畫中刀柄上面是一間間冰冷無情的白色房子,下面表情木然的裸人眼巴巴地目送著疾速奔馳的馬車,把黃金、白銀、寶石等財物送進左下方黑色的巨鯨口中。值得一提的是,疾速奔跑的馬車是把所有的財富送到當時日本的少數人手中,百姓的生活同樣備受煎熬,所以畫家對這條小路的處理手法是漸行漸遠,最終交匯成一點。這是繪畫的透視原理,并不說明畫家看到了日本軍國主義已經走到了窮途末路。
也許在這幅作品中,畫家還有更多、更復雜的精神寄托隱含,在我們沒有掌握第一手資料之前,簡化畫面的構成,還原畫家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其實就是對這幅作品最忠實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