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探討如何學習書法,嘗試針對臨摹問題,作一粗淺分析。
一、觀念問題
(一)為什么要臨摹字帖
古人云:“習書必師古?!睅煿偶磁R摹,臨摹字帖取法于法書范字,是學書取法迅速入門并繼而追求深造的必由之路??偳?,任何一門藝術,都沒有像書法這樣嚴格地依賴于傳統(tǒng)的法度,所以,臨摹就成了學習書法的唯一的實用的入門途徑。大凡書法有卓越成就的人,也都是兢兢業(yè)業(yè)于臨摹之道的人,如東晉王羲之“池水盡墨”,隋朝的知永“退筆如山”等書壇逸事,人所共知。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高度精神文明的象征。它最具“東方情調”,是素雅幽玄,寧靜致遠的東方精神的載體,集中而鮮明地體現著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理想、思維方式和藝術手法,是一種最善于微妙地表現人類高尚品質和時代精神的高級藝術。初學書法,如果能夠靜下心來,深入細致地臨摹名家法帖,對于自身領悟筆法、結構及章法的要點,增強書法欣賞能力,提高書法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二)臨摹什么字帖
學習書法,尤其是初學者,如中小學生,首先得臨摹碑帖,而碑帖選擇適當、對路,對于學好書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國書法藝術的字體豐富,流派眾多。楷書與隸書,寫得更為正確、清晰、完整和美觀。就楷書而言,著名的書法家唐代有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宋代有蘇軾,元代有趙孟頫等等。而隸書,發(fā)展成熟時期在漢代。尤其漢代,碑風大盛。這些優(yōu)秀的楷書和隸書都可作為臨摹范本。
初學者,個性內向者,宜遵循“性之所近”原則,楷書的話可選歐陽詢的《九成宮》、柳公權的《玄秘塔碑》、趙孟頫的《膽巴碑》,隸書則可擇《曹全碑》《禮器碑》《乙瑛碑》等。對于外向型者,楷書可擇褚遂良的《陰符經》。隸書可擇《石門頌》《張遷碑》等去臨習。待有一定楷、隸基礎后,方可轉換學習研究其他諸名家法帖,轉益多師,循序漸進。
二、方法問題
(一)臨摹“三法”
臨摹實際上是書寫者對范字的感受、理解和模仿。因此,臨摹要從眼法、心法、手法三個方面著手。
1.眼法。即對法貼范字深入觀察,細心審視。唐孫過庭在《書譜》中說過:“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闭f的是臨帖之前應該專心、細致、深入地觀察所臨的字,力求與范字原跡形神逼肖,這就必須強調眼法,因為觀察與模仿有著因果關系,只有學生“察精”——識別、發(fā)現潛藏于法貼字里行間的形形色色的規(guī)范與法度,才能保證“擬似”——將法貼范字的形與神重新再現于你所臨的字形中。對于初學者來說,當然得先求形而后悟神,從形似向神似過渡。
那么,怎樣的觀察才算是深入的呢?我們說,面對一個范字,如果你能夠看到整體外形、內部分配、筆勢往來、線型規(guī)范這些方面,能夠充分地感受到這些不同層次的內涵,觀察力才算深入,這種透視內涵地觀察與“走馬觀花”式觀察是有本質區(qū)別的。
2.心法。即在反復地感受中加深對范字的理性認識,最終達到“頓悟”,深入的觀察定會帶來種種感受。在反反復復的感受中,要善于打破沙鍋沖到底,以期悟出一個所以然來。怎樣的線條是有力感的?怎樣的內部配制才會使結構嚴密?怎樣的筆勢往來才會讓字勢順暢?怎樣的整體外形才是生動優(yōu)美的?只有對此窮追不舍,才能領悟到抽象得難以捕捉的法度美感,重理悟的“心法”,它所涉及的書法內涵是無限廣泛而以近乎玄微的。學習書法,還應熟知那些書法藝術的基本概念,如點畫、線條、筆勢、筆意、字形、字勢、章法布局、韻味意境、風格等等,然后深入下去??傊R摹之前,已是心有靈犀,融會貫通,待到下筆臨書,意在筆先,便能方寸不亂左右逢源。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達到“頓悟”,非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工夫不可。
3.手法。即筆底的表現力,你把對法貼范字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悟,在你的手下盡可能充分而準確地表現出來。“手法”是檢驗臨摹效果的唯一標志,試想,眼前龍飛鳳舞,胸中天花亂墜,一旦操筆必敗筆百出,這樣的臨摹還有什么意義呢?所以書法從來貴在“實踐”?!巴晒桃凰嚕装l(fā)而后能成?!睍ㄟM步,靠的是“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的苦戰(zhàn)精神。臨摹字帖藉認提高“手法”,又何嘗不是眼、心、手三種力量的相互制約和合作。眼法、心法和手法,首重眼法。眼光尖銳,良莠判然,厘毫絲忽,了然于目。這樣,只要“手法”跟得上“眼法”和“心法”,臨摹自然會出效果。
(二)臨摹“三合”
臨摹神游于法帖所展示的藝術天地之中,深入感受其藝術特色。學書必師古,所謂師古亦即臨摹古人。臨摹在乎于形,貴乎于神,于形神之間,遺形取神。具體應做到“三結合”。
1.讀與臨的結合。臨摹之前先認真閱讀碑帖,最好了解一下作者生平和學書經歷,對范本細心揣摩,深入理解線條風格及變化,理解結構中點畫,偏旁局部的大小、斜正、疏密、伸縮、動靜等結構關系;理解章法布局中字與字、行與行、此處與彼處的藝術處理。特別要著重于對線條的分析解剖,詳察線條在整個結構中的方向、長短、曲直、位置和節(jié)奏變化。讀帖必須把上述內容分辨清楚,達到對線條所用筆法和所含情趣透徹理解,才算是真正的“深入”。不善讀帖者,缺乏對范本的感受與理解,依樣而畫不出葫蘆,畫虎不成反類犬,讓人啼笑皆非。
讀帖是臨摹的必要準備,是有效臨摹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落筆之前,先獲得范字的形體形象,這叫“心摹”,然后正式臨寫,把腦中眼前的范字準確再臨下來,這叫“手追”?!靶哪 迸c“手追”的結合,讀帖與臨帖的結合,是有效臨摹的基本保證。
2.臨與摹的結合?!芭R摹”是兩個概念,“臨”,就是對范字的仿寫;“摹”,是把透明薄紙覆蓋在范字上進行描畫。臨與摹,各有得失。朱和羹《臨池·心解》云:“蓋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摹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蔽闹小肮P意”即指筆法,筆勢及線條意趣等等,因為“臨”的方法,對范字筆畫線條中落筆收筆的正側藏露,運筆的節(jié)奏起伏及筆勢的來龍去脈,都能清清楚楚地分辨出來,這樣才能把范本的“精髓”學到手。但是,臨的方法,對一些結構比較復雜,理解較差的初學者可能并不適宜,文中的“位置”,即間架結構。因為摹是用薄紙覆在貼上,直接地描畫,所以字形基本上不會走樣,多摹幾遍,有利于把握結構,但摹寫“易失筆意”,雖然間架結構可以很像,但沒有筆意,字很容易僵化。
臨與摹各有優(yōu)缺點,兩者結合,才能揚長避短,相得益彰。就楷、隸而言一般多用“臨”,但如果碰到那些結構難度大的字,如“及”“行”等字,光靠臨一時不能見效。如能老老實實地“摹”幾遍,就能體會古人結構擺布之妙,容易寫好結構。
3.宏觀把握與微觀精作的結合。所謂微觀精作,就是要求具體而準確地臨出范本貼字的筆法、筆勢、結體等特點,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形似”。所謂宏觀把握,即要求再現出范本的格調、神韻等,以達到“神似”。
“神”與“形”是辯證統(tǒng)一的。形似要求一絲不茍的臨寫,盡可能地把點、畫精雕細作,將筆勢往來交代清楚,形似是神似的基礎,沒有對筆法的“窮形盡相”要表現書法的神韻風采,只是一句空話。古人云“形無千微之失,則神當自來矣?!币虼耍挥行嗡撇拍苓_到真正的神似,在對筆法結構微觀精作的同時,我們又不能把眼光停滯在某一局部,而忽視對整體的把握,對于線條要服從“組合集成”這個角度去發(fā)現其粗細的對比,強弱的反差,節(jié)奏的緩急;對于結構要從結構關系上去考慮安排各部的比例;空間的疏密和體勢的動靜等,一旦對筆法結構獲得一定功力之后,更要從整體章法中追求字勢的流貫,行氣的連綿和通篇的變化與和諧??傊?,要從大處著眼,從細處入手,自形似上升到形神兼具,將宏觀把握與微觀精作有機結合起來。
以上所探討是學習書法的基本方法,不可能而且也沒有必要面面俱到。再好的方法,也得靠人去掌握運用。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慎思、明辨,篤行,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單位 浙江省紹興縣華舍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