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4日,六安市教研室在六安一中舉辦了2011年六安市高中數學課堂教學觀摩活動。來自全市200多位高中數學教師參加了觀摩活動。我們有幸與江蘇省特級、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陶維林先生等專家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觀摩活動期間,近七個小時的觀摩課和報告,不僅使我們對數學課堂教學有了更新的認識,而且讓我們體驗了開放式教學的無窮魅力。在觀摩研討活動中,整個會場無人來往,與會老師聚精會神,這從側面說明了觀摩活動之精彩。
近七個小時的觀摩學習,改變了我對一些問題的傳統(tǒng)認識。
認識一:數學教師干的是“英雄活”,吃的是“青春飯”
長期以來,我們都認為:數學教師年過半百之后,思維可能走下坡路,教學上將墨守成規(guī)。但是這次與陶老師的接觸,改變了我這一觀念。陶老師雖然已經年過六十,從教39年,但是陶老師的思維之嚴謹,方法之先進,是我們這些年輕教師自愧不如的。雖然他已退休,但是陶老師仍然奮斗在教學研究的陣地上。這說明年齡不是制約數學思維的主要因素,年齡大也不是停止學習創(chuàng)新的理由,即使是年過半百的數學教師,也仍然有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認識二:中學數學教師教學任務重,沒有時間搞研究
由于數學學科在高考競爭中的特殊性,廣大高中數學教師基本上都是超負荷工作,整日忙于上課,批改作業(yè),大部分同志還要兼任班主任工作。工作負擔過重,使得這些數學教師沒有時間和精力搞教研。陶老師的一席話,讓我們豁然開朗。作為教師,就要“爭當教育家,不當教書匠”。我們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一點一滴時間,搞教研不是時間問題,關鍵是我們自身對教研有沒有主動性,有沒有興趣和恒心的問題。當我們把“學習當習慣”時,我們就會離成功不遠。
認識三:中學數學研究資料匱乏,缺少研究課題
我們大多數同志在撰寫教研論文時總覺得自己占有的資料少,無內容可寫。有些老師總借口工作忙,不愿意動筆寫文章,甚至認為只要課上得好,寫不寫文章無所謂。陶老師以自身的經歷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作為教師,我們不應把寫文章與課上得好對立起來。如果一個人課上得好,文章也寫得好呢?而且寫文章的過程又是一個歸納、總結、不斷學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對教學的認識會得到提高,我們的教學水平提高了,課會上得更好。文章不是天生就會寫的,更不是天生就寫得好的??梢詮男∈伦銎稹1热?,先寫些解題方法類的,寫給學生看的輔導學習的文章,同時也練練筆。經常寫,慢慢就知道怎么寫了。
觀摩研討活動給了我豐碩的收獲。
收獲一:關注學生的“參與度”,把學生“卷入”教學過程中
陶老師作為客座老師來到六安一中,慈祥和藹的他,通過多次鼓勵,激發(fā)學生學生去思考,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chuàng)設了一種寬松、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給我們上了一堂開放式的示范課。使我們更加認識到:作為課堂主人的學生們,如果不能激發(fā)出他們智慧的火花,教師就無法帶領學生溶入課堂。為此老師們需要使盡渾身解數,十八般武藝都用上,目的就是為了吸引學生,引領他們進入數學這一神秘而神圣的殿堂。
收獲二:掌握了概念教學的方法
陶老師的講座使我對“中學數學概念、思想方法”有了深刻的理解。在當前的教學中,很多概念教學走過場,采用“一個定義、三項注意”的方式,在概念的背景引入上著墨不夠,沒有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概括本質特征的機會。特別是以解題教學代替概念教學的做法嚴重偏離了數學的正軌。作為概念教學,我們要將凝結在數學概念中的數學家的思維打開,以典型豐富的實例為載體,引導學生展開觀察、分析各事例的屬性、抽象概括共同本質屬性,歸納得出數學概念。
收獲三:教師要積極參與學校的教學研討活動,積極參加本地區(qū)的教學研究活動
我們的文章寫什么?寫四個字:實踐、思考。也就是寫自己怎么做的,以及為什么這么做。陶老師特別指出:中學教師不是搞理論研究的,重點在于學好理論、用好理論,減少教學實踐的盲目性。寫理論性強的文章多少有點東施效顰、鸚鵡學舌。教師要打自己的“牌”。我們的“牌”就是熟悉課堂教學,熟悉教室中發(fā)生的事情。《數學通報》有專門的“教學研究”“教學園地”等欄目,發(fā)表的大都是中學教師寫的教學案例、教學經驗。當然,能夠多做些總結、歸納,做些理論概括,寫一些可以在“數學教育”欄目上發(fā)表的文章更好。把聽到的、看到的以及自己思考的想法、觀點積累起來,堅持不懈十分重要。甚至給自己提出硬任務,比如,每學期至少有1篇文章發(fā)表。如果我們能夠從小事做起,厚積才能薄發(fā)。
總之,六安市教研室舉辦的這次觀摩活動,貼近我們的中學數學教學實際,針對當前課堂教學、教材使用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淺出的示范和講解,切實解決了我們一線數學教師渴望解決的問題,提高了我們對開放式課堂教學的認識,改進了我們概念教學的模式,對當前的數學課堂教學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作者單位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