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壓力催人奮進;但德國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事實并非如此,承受壓力者更容易安于現(xiàn)狀。
德國波鴻魯爾大學認知心理學家拉爾斯·施瓦貝帶領同事征募69名體重正常、身體健康、愛喝橙汁和巧克力奶的大學生。研究人員把他們隨機分成4組,一組服用氫化可的松,提升體內皮質醇水平;第二組服用一種名為“育亨賓”的藥,提升腎上腺素水平;第三組同時服用上述兩種藥;第四組服用安慰劑。
研究人員讓志愿者執(zhí)行計算機任務,挑出特定的符號,完成任務后給予獎勵——不限量食用橙汁或巧克力布丁。這種隨意食用“降低了獎勵的價值”。
執(zhí)行第二項計算機任務時,志愿者可以保持老習慣,選出與第一項任務中相同的符號,獲得類似的獎勵;也可以挑選不同符號,加大任務難度,獲取新的獎勵。
結果顯示,服用安慰劑的第四組志愿者對第一次獎勵感到滿足,并朝新獎勵努力;只服用一種壓力激素的志愿者也開始朝新目標前進;但對同時服用兩種壓力激素藥物的第三組志愿者而言,滿足感毫無效用;那些食用巧克力布丁的志愿者選擇相對簡單的任務,挑選相同的符號,以贏取巧克力布丁。
研究人員掃描第三組志愿者大腦發(fā)現(xiàn),與目標導向行為相關的眶額葉皮層和內側前額葉皮層兩個區(qū)域活躍度降低。這說明兩種壓力激素相互作用,降低了大腦與目標導向行為相關區(qū)域的活躍度,但壓力激素不影響習慣性行為相關大腦區(qū)域的活躍度。
研究人員認為,這或許能解釋為何人們承受壓力時容易恢復不健康的生活習慣,上癮者為何容易復發(fā)。
(摘自《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