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大學生出現(xiàn)的人生信仰危機,政治信仰弱化,宗教信仰熱衷等問題,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并借助儒家文化中有關個人、家庭、社會、國家的層級責任意識和以“道”為主,“道”、“器”兼修的實踐行為,對于當代大學生人生信仰的重建及踐履,提出了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徑。
關鍵詞:人生信仰;當代大學生;儒家文化;重建
人生信仰是人對自己生存的意義和價值、生活的命運和前途、人生的狀態(tài)和歸宿等超越性的把握和持有。人生的意義不僅僅用現(xiàn)實生活來肯定,更重要的是要用理想生活來確定。人的精神世界與現(xiàn)存狀態(tài)永遠存在著一定的張力,只有用信仰去修正,給自己的行為設定一個行為目標和標準。
一、當代大學生信仰問題的表現(xiàn)
信仰分為人生信仰、政治信仰、宗教信仰。人生信仰決定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是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的前提和基礎,“一個人可能沒有宗教信仰,甚至也可能沒有明確的政治信仰,但絕對需要也肯定存在一定的人生信仰?!比松叛龀霈F(xiàn)危機,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也會隨之出現(xiàn)問題。
(一)人生信仰的危機
當代大學生所面臨的問題從本質上來講是我國由傳統(tǒng)社會向當下社會轉型的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價值體系的多元化、斷層、混亂,反映到大學生身上體現(xiàn)的則是歷史的無根性、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主體意識的迷茫,信仰的模糊認識。一部分大學生認為對信仰不了解、不知道,有無信仰無所謂或不需要信仰;有的認為信仰這個話題讓人很難說清楚,還是應該有的好,可一下子又確定不了自己是否有信仰,信仰什么;有的認為根本沒考慮過這個問題,認為離自己太遙遠。
(二)政治信仰的弱化
當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況,從總體上看,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主流是好的,大學生具有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對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充滿信心。大部分大學生有明確的政治信仰,信仰主流是積極、健康的。但是也有一部分大學生的政治信仰弱化,物質信仰強化。由于社會正處于轉型期,多種價值觀、多種思潮影響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市場經濟及西方價值觀念的負面影響和沖擊,導致實用主義盛行,物質信仰強化;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的斷裂所表現(xiàn)出的歷史無根性,引發(fā)個人主義盛行,從而導致責任感、歷史使命感的缺失,最終使得政治信仰弱化。
(三)宗教信仰的熱衷
當前,大學生信奉宗教人數(shù)的比例正逐年上升,這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大學生信教現(xiàn)象說明:主觀上,他們對宗教的本質沒有認識清楚,對唯物主義沒有認識清楚,對自己所要肩負的責任和使命沒有認識清楚;客觀上,揭示了當代大學生處在復雜的環(huán)境中,對未來的不確定,產生的心理壓力、精神焦慮無法轉移;在面臨學習、就業(yè)、人際交往等方面遇到挫折時,沒有正確、健康的人生信仰作為指導,而傳統(tǒng)的、課堂灌輸?shù)男叛鼋逃荒芗皶r有效地解決大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導致很多大學生轉向了宗教信仰,為的是尋求精神寄托、心理安慰,緩解精神壓力。
上述大學生信仰問題狀況表明,建立正確的人生信仰已迫在眉睫。
二、當代大學生人生信仰的重建
當代大學生人生信仰危機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責任的缺失:個人責任、家庭責任、社會責任的缺失,使得大學生信仰的世俗化,金錢至上,只注重個人物質生活利益的追求,不談理想信念和獻身精神等。重塑信仰,加強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樹立正確的信仰,必須加強大學生的責任意識。
傳統(tǒng)文化中,尤其是儒家思想的責任意識,為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信仰及對于信仰目標的踐行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儒家思想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則是把人定位在責任之中:從家庭倫理關系出發(fā),為人父母,有愛心;為人子女,要盡孝;為人臣,要做到忠,為人君,要做到仁,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做好自己分內的事,各守其名,各盡其責。從而把家庭之中的“孝”延伸到社會,對朋友盡義;延伸到國家,對君主盡忠;延伸到天下,則以天下為己任。責任由小到大肩負到每個人的身上。“從此人生便由此得到了努力的目標,送其畢生的經歷,而精神有所寄托”,當人生出現(xiàn)厭倦時,出于自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自己的人生目標而努力奮斗。
因此,儒家的人生信仰,由于各自所肩負的責任把每個人定位在社會的網絡中,每個人按照自己的地位、職位、職能、角色去承擔,責任、義務就是社會網絡中的結,它是由情感編成,堅固而結實,構成超穩(wěn)定的結構。人生信仰于此,人們不會因為人生的目的、意義而感到困惑、混亂,所以儒家的人生信仰是堅實而明確的。
(一)樹立正確的人生信仰——責任的擔當
1.自我責任是開端
要想做一個有責任感、使命感的人,首先應從自我責任開始、從“心”開始,“心”要正,不偏不倚。儒家認為,人之初,性本善。人在出生時,人性是善良的,心是端正的,但由于受后天的生活習慣、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心”偏離原來的本性,必須通過后天的自身修養(yǎng)、學習才能回歸本性。不論時代如何變遷,社會如何發(fā)展,真理、道義、良心是人類超越時代永恒追求的主題。在當今社會,有很多大學生為了眼前的利益而偏離了自己內心的本性,為了一定的目的,不擇手段來達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違背自己的良心,對自己、對他人,做出很多不道德的事情。因此,自我責任就是要求我們要把“心”擺正,真心真意的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不為眼前的失敗而苦惱,不為眼前的利益而動心,不做虧心事,真實地面對自己,對自己負責,就是要真實地面對自己的“心”,行得端,坐得正。
2.家庭責任是基礎
古人云“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如果一個連對自己家庭都不負責任的人,如何能對他人、對社會負責?有子日:“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已;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者也,其為人之本與?”孔子的弟子有若說:一個人在家能做到孝敬父母,實行孝道,那么在社會上他也是個好人。孝悌之道,就是做人的根本。一個人如果在自己的家庭中都沒有盡到最起碼的父母之恩、兄弟之義,何談對社會、國家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3.社會責任是延伸
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通過人倫關系從家庭開始把人的責任固定下來,人一生下來就離不開父母、家庭,等長大成人后,人是社會中的人,離不開社會、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從而形成了以群體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個體是依附在群體及其關系而存在的,注重個體對群體社會的責任,個體與群體的關系就是盡自己的責任和義務,社會穩(wěn)定的保證是每個個體所承擔的責任,這樣社會責任延伸到國家乃至整個世界。
社會的發(fā)展、國家的富強、世界的和平是人類共同的愿望與期許,做為知識素養(yǎng)和道德修養(yǎng)較高的大學生更應把社會的繁榮、國家的富強、世界的和平作為己任,從“小我”(自我責任、家庭責任、社會責任)做起,延伸到“大我”,即為國家、民族、人類的解放而肩負重任。
(二)人生信仰的踐履——“道”、“器”兼修
當代大學生的人生信仰問題的產生根源就是使命感和責任感的缺失,所以加強當代大學生人生信仰教育,不僅僅增強責任感的認知,更重要的是如何將“知”轉化成“行”,在行動中體現(xiàn)擔當?shù)呢熑魏褪姑?/p>
1.明確為何學,為“道”學
儒家人生信仰是“道”,在“謀道、聞道、行道”的過程中,努力實踐“道”,追求“人道”與“天道”的合二為一。為了“道”忽略物質利益的追逐與享受,甚至為了“道”可以犧牲的生命所不惜,“道”從個人的修養(yǎng)上升到為他人、為禮會、為國家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相比較而言,為父母學、為老師學、為畢業(yè)學、為就業(yè)學,這是一部分大學生“為學”的真實寫照。人生在世,全看志向。志向有偏差,人生的軌跡就會出現(xiàn)偏差。如果以爭取物質利益為自己的人生目標,那么無論成就多大,多么富有,終究是一場空,因為所有物質財富的擁有,是可以用數(shù)量衡量的,生命一旦結束,什么都帶不走;如果以爭取精神富有為自己的人生目標,那么就一定會向內轉向,尋求內在的自我修養(yǎng),完善自己的人格,生命一旦結束,留下的是人格、尊嚴、聲譽。所以,當代大學生在選擇“為何學”時,一定要放眼遠望,不為眼前的利益所羈絆,設立長遠的目標和理想,借鑒儒家對“道”的高層次追求的態(tài)度和永不放棄的精神。
2.知道如何學,“知行合一”、“學思并重”
“知”是前提,“行”是結果;“知”是必要條件,“行”是充分條件;“知”是為“行”提供依據(jù),“行”為“知”檢測結果。在“知”與“行”的關系中,孔子更偏重后者,注重實踐。在實踐中檢驗真知,恰恰是當代大學生所缺乏的一種能力。
“學”、“思”是對立統(tǒng)一的,對于思考,應該是大學生所必備的能力?!吧倭怂伎?,生命限于盲目的困境;把握住思考,人生的主動性必隨之提升”。思考,可以使人生變得有意義、有目的;思考,可以提高人的主觀能動性,增加理性。但光靠思考,所把握的對象只是個人的生活經驗以及從媒介中獲得的信息,經驗與信息都是局部的、片面的,很難掌握其全貌,結果使人越來越迷惑。所以學習和思考并重,不能偏廢任何一方。
3.掌握學什么,以“道”為先、“器”“道”兼修
學習的內容主要包括專業(yè)技能和人文知識的學習??鬃影褜I(yè)技能稱之為“器”,它是一個人獲得社會生存的基本工具,歸屬于人的物質性,注重向外的實踐。而人文知識主要包括文、史、哲藝等方面的內容,孔子稱之為“道”。它是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基本工具,歸屬于人的精神性,注重向內的努力。
從儒家學習的內容,我們可以看出注重的是人文知識。人文知識是提高道德感的基礎,道德感、責任感的提高,主要是依靠文化的積淀。高層次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感是建立在深厚的人文文化基礎上的。人文知識可以給我們很多直接的、間接的人生體驗和人生哲理,幫助我們了解自己以及對社會、國家的責任,只有清楚我們肩負的責任和使命,才能為理想目標而努力,才能為信仰目標而奮斗!
所以,撇開儒家思想的歷史局限,吸取精華,儒家的層級責任意識和“道”、“器”兼修的踐履精神,為當代大學生人生信仰的重塑,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責任編輯:姜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