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 KE Life Most Intense
With the physical edge of canvas vanishing in the open air, images from artwork are experiencing an ambiguous transposition. The messages through the channel constructed by artwork, space and images are ignored and lost. L’OFFICIEL Art together with Ma Ke, curator Karen Smith and Platform China try to capture this fleeting moment of shock and tension, which is what the artist exactly craves to nail down.
本期“媒介計劃”與藝術(shù)家馬軻以及站臺中國合作,探討畫布物理邊界在空間中的消失?!端囆g(shù)財經(jīng)L’OFFICIEL Art》根據(jù)“作品—空間—圖像”的邏輯,結(jié)合馬軻個展主題“杯弓蛇影”制作了一系列圖像,嘗試用全新的視角去窺視藝術(shù)家及其作品的內(nèi)部世界。由凱倫·史密斯策劃的馬軻首次大型個展于2012年4月20日至6月2日在站臺中國舉行,我們精選其策展文章作為本次媒介計劃的文字部分。
“[藝術(shù)]最深層次的驅(qū)策力就是要捕獲轉(zhuǎn)瞬即逝的視覺對象并傳遞知覺感受:即興高采烈、恐懼戰(zhàn)栗、沉思平靜、強烈欲求、哀婉悲愴等等,就是我們在生活中頻繁經(jīng)歷的各式情感,是當我們受到打擊而震驚的神經(jīng)被常規(guī)慣例、時間和距離所麻木并進而遮蔽我們的記憶前的諸多體驗。這種對攫取瞬間體驗的渴望是一種不易獲得的渴望……”*
馬軻作品中的緊張感大多源于這種略帶距離的親近感和一個光環(huán)式的中心人物,以及來自二號參與者的矛盾情緒。他顯著強調(diào)對黑色的運用—從普通的背景到一個構(gòu)成成分。當用于背景時,它并不是要與其他任何對比色一起達成一個表面的視覺情節(jié),相反地,它代表了無限蔓延的空間和時間,一個遠離了畫面中壓扁了的空間,從而營造出一個龐大混沌的虛空。a
在馬軻的手中,人的潛能可能會被激發(fā)來面對一個需要解決的難題和困境。他對人際交往的可視化表現(xiàn)是尖刻的,而不像1990 年代早期出現(xiàn)的中國獨立藝術(shù)家所表現(xiàn)的諷刺、冷嘲、扭曲。從那時至今,中國已經(jīng)取得巨大的進步,而現(xiàn)在它所面臨的問題,應該在更為復雜和更為有意義的方面做出回答,即從社會內(nèi)部開始,而不再是那些由外而內(nèi)的視野所定義的。但對馬軻本人來說,這在繪畫中也能成為一種有益的方法,即通過那種“比物質(zhì)現(xiàn)實更為有力的”假象,為滿足“不易獲得的渴望攫取瞬變現(xiàn)象”。
馬軻作品中突出的形象全然是人類的化身,即便他們戲劇性地高高聳立在畫面中俯瞰著我們的頭頂,偶爾地,也會以一種不可捉摸的姿態(tài)鄙睨我們,全都揭示了“脆弱性”這一人類共有的特點。這也解釋了他們尷尬姿勢的緣由,每一個都以希臘悲劇的方式體現(xiàn)了一個鮮明獨特的“劇中人物”:這兒一個幽怨哀婉的佩索斯,那兒一個自戀的納西索斯,那邊還有個怨恨的斯派特,復仇之神維珍斯,還有角落里的孤獨隱居的索里圖特#8943;#8943;都與命運連接在一起,從希臘悲劇意義上說,也是馬軻為我們構(gòu)建的故事中不變的潛在含意,也是需要我們?nèi)ソ庾x的地方。
畫面中的每一個人物是多么的意味深長,無論女人還是男人,都是他自己的象征,也是人性面貌的體現(xiàn)。一般而言,他的作品涉及的是集體主義的統(tǒng)一社會中的個體異化,但是,這些觀察總合卻轉(zhuǎn)變成一個人類經(jīng)驗的精華所在,且并未受到文化或特殊事件的限制。然而,個人問題通常都被看成是微不足道的事。馬軻作品中的問題清楚地指向了超出一般人經(jīng)歷的極端不同的事物,但那也不代表我們不認同它們。我們常常因為害怕跨過并不難跨的門檻而突生保護自己的欲望,這也是畫面不穩(wěn)定的原因。那種恐懼,即馬軻喜歡稱之為焦慮的東西,在他展示的“陳述不甚完美的事物間”的“轉(zhuǎn)換空間”內(nèi)引發(fā)了共鳴。不完美是因為生活從來都不是完美的,而我們無限聚焦去實現(xiàn)完美,從而造成各種各樣適得其反的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