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家畫廊來說,藝博會有多重要?每年或每季度該參加多少次藝術展?對一家畫廊來說,該多倚重藝博會來增加銷售收入?參加藝博會的成本能以立竿見影的銷售增長作為補償嗎?或者,參加藝博會的成本,就像是市場營銷或廣告成本,只是為了希望獲得長期的收入增長,而不是在藝博會上立即獲得短期收入?
與其他很多經(jīng)驗豐富的畫廊一樣,我們也會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各種各樣的藝博會邀請函。收到這么多邀請函,該如何進行選擇?該怎么辦呢?當前,藝博會還像過去那么重要嗎?藝博會這種模式是不是已經(jīng)過時,是不是已經(jīng)有點單調(diào)乏味?有沒有什么新的模式替代這種模式?所有的藝博會都是同樣的性質(zhì)嗎?
當權衡參加藝博會的成本收益時,我們總會問自己很多問題:開幕酒會結(jié)束后參觀者會靜靜地欣賞那些藝術品嗎?藝博會的組織者們是不是營造了一種共同感,還是這只是個圈內(nèi)人的游戲,在朋友間賣來賣去?組織者們有沒有準備充足的配套活動,以便在藝博會期間能讓參展畫廊加深與當?shù)厮囆g氛圍的溝通?那些海外以及外地畫廊所舉辦的藝博會能足夠優(yōu)質(zhì)到吸引參展方年年都想?yún)⑴c,并幫助其成長嗎?那些藝博會是不是邀請了外地的收藏家?是不是也邀請了記者?有沒有與當?shù)氐拿佬g館在展品方面展開合作?當?shù)氐拿襟w,不僅僅是藝術界的媒體,有沒有對此足夠關注?
若某家參展畫廊不會成為“回頭客”的話,原因會是什么?畢竟,藝博會要成長、要建立聲譽需要時間甚至多年,這已是業(yè)界共識。參展畫廊都有著同樣目的,那就是結(jié)識新客戶、銷售更多藝術品,以及提升畫廊藝術家不僅在藝術界而是整個社會的知名度。
在亞太區(qū),我們對本區(qū)域的藝博會都有一種認同感與忠實度,在北京、上海、首爾、新加坡、臺北、東京、香港,還有大阪、雅加達與吉隆坡等地方,都會舉辦各種各樣的藝博會。而畫廊有沒有足夠多的高質(zhì)量作品以便每年都能有設計優(yōu)質(zhì)的展位?畫廊只是簡單地把藝術品往墻上一掛,絲毫不管設計質(zhì)量,像是潘家園跳蚤市場上油畫的銷售方式一樣?所設計的展區(qū)能否準確反映出畫廊的品牌個性和藝術家的理念,還是僅僅把藝術品搞得像百貨店掛著的Gucci、Pucci或Prada手提袋?這所有的問題,我們在每年決定申請哪些藝博會展位和決定要以觀眾身份與藏家客戶一起參加哪些藝博會時,都會問自己。
不申請展位而只帶客戶到訪海外藝博會很有意思,因為可以與顧客與朋友自由地盡情溝通,而免去了“死守”在自家展位的麻煩。沒有了管理與銷售自家藝術品的重擔,無疑就可以欣賞到更多的作品,參加更多相關活動。而且,有時候,在會場轉(zhuǎn)來轉(zhuǎn)去,還可能比只待在特定展位賣出的東西還要多。
在本人看來,藝博會也需與時俱進,需要在管理、設計及相關活動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需要召集外地的記者們、收藏家們參與其中。而且,當賓客抵達后,需要得到優(yōu)質(zhì)的招待。展覽組織者們也需盡自己最大努力,不僅要在展位與贊助方面創(chuàng)收,而且還要幫助推廣藝術品收藏。這意味著,要做更多投入吸引外地觀眾。拍賣行業(yè)都是這樣做的,藝博會也應該這樣做。對參展的藝術品與畫廊來說,更應該注重質(zhì)量把控,應該更透明、更精準,并在參展申請審核方面更民主。若不這樣做,所有藝博會都可能面臨同質(zhì)化的危險,發(fā)展無望,創(chuàng)新無望,會變得死氣沉沉。
藝博會有沒有什么新的動向?最有意思的就是—在線藝博會的發(fā)展,比如“VIP在線藝博會”(VIP Art Fair),以及與之相關的“VIP版畫博覽會”(VIP Print Fair)及“VIP攝影博覽會”(VIP Photography Fair)。它的魅力在于人們可以打開電腦穿著居家服,蜷在沙發(fā)上,啄著小酒,無論白天或晚上的任何時候都可以“光臨”各個展位。有了在線藝博會,所有與展覽有關的活動,包括觀看、欣賞、購買,都可以在線進行,對于一家畫廊來說,真是太精彩了,可以省去各種麻煩,比如藝術品的運輸、展位的搭建與拆卸、賓館旅行成本、沒完沒了的會議以及招待各種各樣的人士,而且其中很多人購買藝術品的意愿不那么強,甚至有些人一點購買意愿都不會有。
在線藝博會通常每天會24小時開放。因此,人們不管身處世界哪個地方、哪個時區(qū),都可以隨時到訪在線藝博會。不過,這些“參展者”必須先進行在線注冊才行。這可能會減少一定的參展者。不過,更為認真、更有購買意愿的人士不會在意注冊的麻煩。在線藝博會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在普通藝博會展位難以放入的超大藝術品、運輸困難和成本太高、有安裝難度的藝術品,就便于以在線形式展覽,可以省去很大一筆成本。
當然,在線藝博會也有其不足之處。有些人會覺得在線購買會使得藝術品和普通商品沒什么兩樣。而且,親身接觸和欣賞藝術品是提高自身鑒賞能力的唯一途徑。此外,通常也會有些技術問題,會給畫廊提出更高的技術挑戰(zhàn),因為人們都希望在線藝博會具有更好的基礎架構(gòu)、更多的三維特效、更實時的溝通功能、更好的設計,以及與實體展位空間和實際溝通交流更為接近的真實感。我經(jīng)常這樣問自己:“在線藝博會設計者們?yōu)楹尾徽莆张c電腦游戲與動漫設計者同樣復雜的3D技術呢?”
我們都知道,再好的設計、再過硬的電腦硬件,不過如同磚塊與泥漿,永遠都替代不了人性的感觸。藝術世界里,最根本的是服務,收藏家與藝術家以及同類業(yè)界人士,都希望(至少也應當)獲得相應規(guī)格的服務與協(xié)助,不管是對于在線藝博會還是實體藝博會都是這樣。若缺少了相關服務,就沒有人會愿意到訪在線藝博會了。
近來的另一個發(fā)展趨勢是,知名藝博會向各個區(qū)域的“品牌特許授權”繼續(xù)擴張。例如,Basel品牌已拓展至香港,F(xiàn)rieze把品牌拓展到了紐約,而PULSE已遍布于世界各大城市,還有Armory也把品牌拓展到了洛杉磯。這一個個品牌就像是母公司把其觸角伸展到各大主要城市,讓畫廊與參展者更方便獲得所需的相關信息。品牌意味著質(zhì)量保證,而當進行決定到哪里參展以及與誰合作時,就可以根據(jù)需要選擇所需品牌。
另一個有意思的趨勢是,一些另類的藝博會正在快速發(fā)展。比如,北京的“買得起藝術節(jié)”,所展藝術品的價格都不超過2萬人民幣。聽說,自成立以來的過去7年間,北京“買得起藝術節(jié)”每年能參展作品幾乎售罄。這顯示出該展覽組織者在選擇正確的藝術品方面取得了極大成功,而且這也說明只要價格合理,普通市民都會愿意購藏,同時也意味著藝博會已成為面向普羅大眾的展覽,而不僅僅只面向超級富翁。類似的“買得起藝術節(jié)”已在中國甚至世界各地雨后春筍般成長起來。再者,不管那些藝術品的價格怎樣,也不管那些展位設計如何,甚至有沒有設立展位都不那么重要,重要的在于藝博會的管理團隊是不是能夠持續(xù)地給人們帶來高質(zhì)量、有意思的展覽。
其他類型的藝博會還有賓館展覽及小型展覽,參與者人數(shù)通常不到50人,更具現(xiàn)代性,不那么傳統(tǒng),而且很具創(chuàng)意。一位Armory藝博會前藝術總監(jiān)就在退出Armory后加入了一個擁有游輪的展覽團隊,目標就是沿美國東海岸停泊于重要的旅游港口在游輪上舉辦藝博會。
而區(qū)域性藝博會也已經(jīng)開始聯(lián)手。幾年前,本人就參加過一次在澳門舉行的此類藝博會,與會的還有來自韓國、臺灣與日本的拍賣行,他們聯(lián)手在一家賭場的大型舞場內(nèi)舉辦了一場拍賣會,與平時的藝博會沒什么兩樣。小型藝博會之間聯(lián)手合作也越來越受歡迎。
若在線展覽發(fā)展起來,將來某天沒人舉辦實體藝博會了,結(jié)果會怎樣?所有的藝博會都像恐龍一樣滅絕了,而我們只是呆在家里,把舉辦藝博會所需的時間和財力投入投資到畫廊的展品與營銷方面,結(jié)果會如何?我們會不會只把精力放在組織更多的社區(qū)型藝博會,像“草場地攝影季”一樣,各畫廊都在同一天同一時間展覽自己的新品,把整個草場地村變成了一個大型攝影藝博會?毫無疑問,更多的與藝博會相關的創(chuàng)新會越來越多,有些甚至我們現(xiàn)在還想象不出來。
就在幾年前,所有藝博會一般都還在傳統(tǒng)的春季與秋季舉行,主要是在5-6月份以及9-10月份。而現(xiàn)在,所謂的“藝博會季”在一年中從不間斷。1月在德里和新加坡就有,而其他每個月份幾乎在全世界都有各種各樣的藝博會。最近一位顧客對我說,紐約的藝術市場肯定足夠大并全年能滿足Frieze倫敦藝博會來紐約舉辦,包括Armory藝博會,以及其他各種各樣的小型藝博會。有些畫廊不會同時參加舉辦時間只間隔一個半月的Armory和Frieze;在5月中旬及6月中旬,香港國際藝術展和Basel等藝博會又緊隨而至。很難想象,有哪家畫廊能既在自家空間擁有高質(zhì)量的展品,也有足夠多的藝術品在世界各地運來運去參加如此密集的藝博會。有時候,我們會與顧客開玩笑說,“我們不是在從事藝術品運輸與包裝業(yè)務,就是在從事藝術品展示與藝術家理念解說業(yè)務”。事實的確如此。
還有,同時也涉及到大額的現(xiàn)金流問題。把有限的現(xiàn)金資源用于租賃藝博會展位以及與之相關的成本上,是不是足夠明智?藝博會組織者們也不得不擔起重任,幫助他們的顧客即畫廊銷售藝術品、接觸新藏家。沒有人愿意因為參加藝博會而虧錢,即使是世界上資金最雄厚的畫廊也承受不起。我想強調(diào)一下:沒有人能負擔參展上的虧損。
最后,我想指出一點:我不想被誤讀被誤解,我不是在支持叫停藝博會。
我認為,將來藝博會應采取不同的形式并引用不同的管理方式。而且,藝博會應進行創(chuàng)新,應該不怕嘗試,應該勇當先鋒,應該更具透明度,對參展畫廊、地方美術館及藝術團體給予更多支持,應該拓展以吸引更多首次參展的人和買家。這就意味著,藝博會的組織者們可能不得不在短期內(nèi)降低利潤,以便長期做大市場并發(fā)展更大的客戶基礎。藝博會的組織者還需進行更多投資,在收藏家活動創(chuàng)新、VIP觀眾住宿與旅行優(yōu)惠、新顧客開發(fā)、在藝術界之外拓展影響等方面下工夫。若只有藝博會贊助商與媒體對相關活動感興趣,而參展畫廊卻不滿意(畫廊的滿意度僅來自于銷售足夠多的藝術品補償他們的參展成本),那么傳統(tǒng)的藝博會將會慢慢死掉,而新型且具創(chuàng)新性的藝術品銷售市場將會取而代之。這樣的現(xiàn)象在北京、中國其他地方以及世界各地都正在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