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課標”要求我們要“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能力”,旨在通過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來“拓展思維空間”和“提高閱讀質(zhì)量”。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的,我選擇了把比較閱讀法作為我在閱讀教學中的一種重要方法,也是筆者多年教學經(jīng)驗的總結(jié),更是一種嘗試與探究。
比較法或者說是對比法,是一種學生最容易掌握且能熟練操作的方法。它能讓學生有整體和全局的觀念,且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準確清晰地把握對比對象的異同,并能理性地從主題、題材、風格、手法等多個角度概括作品。當然,這種方法只是我實現(xiàn)拓展學生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zhì)量的途徑和方法,而熟練大量的運用這種方法,閱讀能力的養(yǎng)成也就水到渠成了。
針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幾種誤區(qū),筆者在幾次示范課中做了以下嘗試:
一、強調(diào)了很長時間的學生主體地位,但實際的課堂局面最多是師生互答,必須往老師
預設的答案走去,但這種教學是否有效即學生是否真的有所得,結(jié)果未知。
示范課例一:《鴻門宴》第一課時。
預習要求:整體感知,學生自主完成表格:
這次課堂教學充分運用比較法,實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單單解決了文言文教學特別是記人記事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更給學生直觀的感受,易于總結(jié)出劉邦勝出項王敗北的原因,就是那些次要角色,如項伯和項莊都有明顯的褒貶揚抑,從而得出性格決定命運,團隊合作等結(jié)論。這就成功地對學生的思維空間進行了拓展,把課本運用于作文素材的積累,不只提高了閱讀質(zhì)量,更是對性情的陶冶與人生觀、世界觀的積極推動。
文本內(nèi)部用于內(nèi)容的比較法,可實現(xiàn)學生由感性閱讀到理性把握的飛越。
二、人教版必修語文課本按單元編排,而我們在實際教學中總是力求把每一個作品講精講透,拘守課文以求應試。其實一個單元里的幾篇文章都有一個共性,或主題,或手法,找到最佳比較點可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示范課例二:《雨巷》和《再別康橋》同堂上。
預習要求:閱讀兩首詩,把握兩首詩的主體:丁香姑娘、康橋
以課堂互動形式,設置問題如下:
師:《雨巷》和《再別康橋》集中描寫的景物(對象)是?
生:丁香姑娘,康橋。
師:丁香姑娘和康橋共同的特質(zhì)是?
生:美好卻無法擁抱。
師:在描寫丁香姑娘和康橋的過程中,作者又描繪了哪些景物(意象)?
生:雨的哀曲、寂寥的雨巷、頹圮的籬墻等。
河畔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榆蔭下的一潭等。
師:作者寫它們是為了表現(xiàn)什么?
生:對丁香姑娘和康河的向往,雖然遠離或無法靠近,但仍然摯愛,仍然追求。
師:這種向往與摯愛讓你可以聯(lián)想到什么?
生:對理想的追求(象征的手法)。
在示范課例一中,我的比較目標是不同點,而示范二,我轉(zhuǎn)向比較相同點。根據(jù)對相關意象及手法的分析很容易得出,戴望舒和徐志摩共同地對理想的追求,雖然有迷茫有困惑,但最終他們的選擇都是堅守,這源于他們身處那個共同的年代——雖風云變幻但人人矢志報國。他們對理想的追求與堅守源于他們所處時代的特色,得出這一結(jié)論便是我的目的。通過理性的比較,我們的閱讀突破了文本,跨越了作者的不同,走向?qū)v史與時代的把握,這種高度是拘守文本、局限課堂的教學方法無法到達的。
同一單元不同文本間的比較法的運用,可從主題、手法等著手,實現(xiàn)異中求同。
三、語文的教學要有全局理念,而在課堂上我們的老師就課文談課文,無法實現(xiàn)文本間的跨越,學生的視野也就跟著狹窄,無法在閱讀中完成自我提升,這是與我們閱讀教學的目的相悖的。
示范課例三: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與周邦彥詞《蘇幕遮》的對比閱讀。
預習要求:多角度對比散文和詞中荷的描寫,實現(xiàn)個性化閱讀
學生答案繁雜,筆者整理如下:
(1)景物特征:雨后初陽之荷 ——靜態(tài)動姿;月下霧中之荷(荷與月的融合)——形態(tài),場面,動態(tài)的美。
(2)繪景手法:白描(視覺);比喻,擬人,通感(視覺,聽覺,嗅覺)。
(3)畫面特征:從容淡雅,自然清新;清幽淡雅,安謐柔和,朦朧和諧。
(4)運用手法:虛實結(jié)合,且寫眼前荷是為了寫心中(夢中)荷,即寫實為寫虛。
(5)心中畫面:遙憶友朋,思鄉(xiāng)入夢;自由,浪漫的場景。
(6)蘊含情感:思鄉(xiāng)憶友;思鄉(xiāng),向往自由。
學生結(jié)論:
1.無論是感官的高雅放逐還是靈魂的自由放飛,都是生活中的美好,而我們更要去體察、品味、創(chuàng)造這種美好。
2.同樣的意境,同樣的手法,散文的語言更具描述性,而詩歌更精練、蘊藉。
示例三的比較是不同文體間的比較,且一篇是人教版必修一,一篇是人教版選修《古代詩歌散文鑒賞》,但這種比較不是任意兩篇文章都可以,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放眼高中語文全局,能夠高屋建瓴,挖掘可用資源,達到一種融會貫通、信手拈來的境界。這種境界對教師的要求提高了,但學生獲得自我的提升,課堂容量達到前所未有的擴大。比較法一改語文課堂灌輸知識,只重結(jié)果的現(xiàn)狀,變枯燥的教師講解為活躍的個性的學生參與,且最后達到一種思想認識的提升,這都是“教”不來的。
所以,不同文體間也可實現(xiàn)“穿越”的比較,可從方式方法著手。
筆者通過幾次教學實踐,完成了自己對比較法運用于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一種初探,發(fā)現(xiàn)比較法的運用是可以很廣泛的。只要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打開思路,做好準備工作,帶領學生深挖掘,既能擴大課堂容量,更能拓展學生思維空間,激發(fā)他們自主個性閱讀的興趣,從而提升學生閱讀能力。而這種比較也不是盲目地任意比較,所以老師前期教學中的比較規(guī)范的樹立尤為重要,這對學生后期在自己比較中有條理有層次地展開思路起到示范作用。學生一旦掌握了比較法,就會更樂意去接觸主題、手法、文體等多方面或同或不同的作品,這就真正地實現(xiàn)了傳統(tǒng)課堂向自主學習的轉(zhuǎn)變了。
(作者單位:安徽省滁州市全椒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