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向來不缺少轉瞬即逝,對于時間,人卻以不同的空間狀態(tài)去解讀。所謂物化,其實是人的造次。人在不停地玩弄自然,而自然對其回應也是公平的。在這樣相互“觀照”的過程中形成了人最終的價值觀。葉觀春的繪畫來源于生活中一切習以為常的具象實物,亦即自然,他所表現的自然確實是客觀存在的,這種實物在經歷人對其長期濫情式的凌辱之后,出現了一系列問題。葉觀春正是在解決這樣的問題的過程中看到了各種意外的顯像,因此,在畫家內心每完成一件作品必定會在不固定的時空下潛。這種類似沉思式的表現方式構成了葉觀春繪畫的總體框架——源于物又出離物。
現實卻往往背離人心,在“格物”的過程中很可能被“物化”。葉觀春將他的作品命名為“佚名草集”,可見畫家對生活的坦然。這是一種看似淡然甚至漠不關心的狀態(tài),畫家利用這種態(tài)度去排除圖像給繪畫帶來的干擾。因此,《佚名草集》是“格物”之后“被物化”狀態(tài)的表露。這里包含了畫家對生活、藝術、繪畫三者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