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這是一部構筑我國和諧勞動關系的“大法”,它為妥善調整勞動關系提供了詳細的可供操作的規(guī)范,在尋求勞資訴求契合點與平衡勞資關系的同時,特別注重對勞動者合法權益的保護。需要強調的是,對于廣大勞動者來說,它也是一柄“雙刃劍”,在給予勞動者權益保護的同時,也對勞動者的勞動行為進行合理的制約。
勞動者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簡稱為“維權”。在調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盡管這部法規(guī)已經頒布、實施了4年,仍然有相當一部分勞動者,只知道“維權”,卻不知道如何“維權”,不知道哪些“權”可“維”,哪些“權”不能“違”?;诖艘?,《當代工人》C版從2012年第一期起,將盡可能形象地簡要地對《勞動合同法》進行解讀,對現(xiàn)實中發(fā)生的典型勞動糾紛案例進行剖析,目的是讓廣大勞動者在勞動行為中,用法律保護自己并約束自己——武器在手,要懂得自主使用它。文中提到的當事人人名均為化名。
李強持有某財經大學市場營銷專業(yè)本科畢業(yè)證書。適逢某化妝品有限責任公司招聘,其學歷與所學專業(yè)符合招聘條件,經過一番唇槍舌劍,坐上了銷售經理的位置。雙方訂立了勞動合同,約定勞動合同期為2年,試用期一個月。合同履行半年后,李強因位置變化有些“得瑟”,將相戀三年的女朋友撇在一邊,與公司另一名女員工打得火熱。他的女朋友也不是吃素的,就到公司告發(fā)他文憑造假。經專業(yè)認定,李強的畢業(yè)證書是偽造的,公司通知他解除勞動合同。李強不服,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仲裁申請,認為公司違反合同的約定解除勞動合同,應當支付解除合同的補償金。
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審理后的裁決卻是讓李強大跌眼鏡:李強與該化妝品公司簽訂的合同無效,李強要求公司支付合同解除補償金的要求沒有法律依據(jù),因為李強在簽訂勞動合同中采用了欺詐手段。
何為“欺詐”?是指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當事人虛假的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的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做出錯誤意思表現(xiàn)的行為。一個行為構成欺詐,必須符合四個條件:一、欺詐人有欺詐的故意;二、欺詐人實施了欺詐行為;三、被欺詐人因欺詐而陷入了錯誤;四、被欺詐人因錯誤認識而為意思表示。李強的行為顯然已經構成欺詐,因此他與該化妝品公司簽訂的勞動合同是無效的,無效的合同從訂立的時候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
《勞動合同法》第26條第1款第1項規(guī)定: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或者改變的勞動合同無效。
《勞動合同法》第3條第1款規(guī)定:訂立勞動合同,應當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協(xié)商一致、誠實信用的原則。
李強的行為不僅是欺詐的行為,也違背了誠實信用的原則,已經構成了違法。因此,所簽訂的勞動合同無效,更不能獲取勞動合同的補償金。
這正是:
做人不能太聰明,
誠實守信第一宗。
假做真時真不假,
法律面前要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