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中國社科院發(fā)布藍皮書稱,我國城市中產階層達2.3億人。這是學者的認知。但民眾不認可,他們有自己的認知:個稅免征額提至3500元后,我國繳納個稅人數(shù)減至2400萬人。盡管繳納個稅人群與中產階層不能完全等量,但至少在程度上應該重合,可現(xiàn)在二者竟有10倍之差。
由認知不同造成的矛盾,還屢在官員、學者和民眾間出現(xiàn)。如對我國3.2萬億外儲,外管局認為是央行通過投放基礎貨幣在外匯市場購得的,學者認為外儲是民眾血汗錢,很多百姓對外儲根本就一知半解。
對同一事物有不同認知進而形成矛盾沒什么,就怕不同的認知來源于標準混亂、常識缺失。中產階層人數(shù)是依據(jù)什么得來的?繳納個稅人數(shù)減至2400萬人又是根據(jù)什么算出的?二者有無內在聯(lián)系?兩個關乎國計民生的大數(shù)字竟互不理睬,無論如何不能說我們的統(tǒng)計標準是科學的。
至于常識缺失形成不同認知進而引發(fā)矛盾,更讓人哭笑不得。有學者問,你說外儲是央行在外匯市場購匯而得,那購匯的錢是哪兒來的?央行為收購外匯加印了基礎貨幣,帶來通脹,實質上就是國家對民眾變相征稅,就此而言,說外儲是民眾血汗錢并不為過。這是常識,外管局是沒這個常識,還是對其視而不見?至于普通民眾,他們對外儲認知很少。認知很少也是一種認知,胡亂攪和一通,認知就更亂,矛盾就更大。
技術上的認知不同導致矛盾也沒什么,統(tǒng)一標準,普及常識就是了??膳碌氖俏覀儗Ψ梢渤霈F(xiàn)了不同認知。去年底,河南省高院院長帶農民工到公路局討薪。官方以無聲表示默同,意思是他在為人民服務;學者大加討伐,這違反了法律程序;媒體大肆歡呼,應該讓農民工過個好年。
更可怕的是,我們的價值觀也出現(xiàn)了不同甚至相反的認知。城管驅逐路邊攤販,說是整頓市容,攤販認為是在禍害民生;政府征收農民土地,說是加快城市化步伐,農民認為被斷了生路;村主任死于車輪下,政府說是交通事故,村民認為是有人下黑手。對官民認知上的種種對立,學者們躲在象牙塔里,給出陽春白雪般的分析。對大是大非竟然出現(xiàn)至少三種不同甚至相反的認知,不是社會價值觀混亂又是什么呢?
認知相反緣于認知分裂,更緣于價值體系混亂、律制不彰。單個看一種認知,似乎無礙,但將它們置于一個社會中,就如同將幾種配方湊在一起形成了炸藥。有炸藥就意味著會爆炸,現(xiàn)在很多地方已經(jīng)爆炸了。
(作者為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