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貽琦(1889~1962年),字月涵。1931年出任清華大學校長。在他的領導下,清華大學從一所頗有名氣但無學術地位的學校一躍而躋身于國內名牌大學之列。
1914年,梅貽琦自伍斯特理工學院學成歸國,獲電機工程碩士學位。
梅貽琦回國后,解除已訂婚約,直到30歲才與韓詠華結婚。說起來,梅貽琦和韓詠華頗有緣分。1898年11月,張伯苓在天津嚴氏家館教授英文、數學、理化諸西學,梅貽琦是張此時的學生;1902年冬,嚴修在家設女塾,聘請張伯苓兼授算術、英文等課,韓詠華是張此時的學生。韓詠華晚年回憶起當時的情形,寫道:“女生上體育課時,要把通向男生院的門關上,因我年級最小,每次都被派去關門。另外,從女生這邊隔著窗子也可以看到男生的活動,這樣我就知道了月涵和金邦正等人。”
1914年秋天,梅貽琦從美國留學歸來。韓詠華說:“我記得他(梅貽琦)是和出國考察觀光的嚴范孫(嚴修)老先生同船歸來的,我們許多人都曾到大沽口碼頭去迎接?!泵焚O琦在天津基督教青年會任干事,恰好韓詠華這時也在女青年會做些工作,兩人相識。
1918年,由嚴修、卞肇新為介紹人,梅貽琦和韓詠華訂婚。兩人訂婚的消息被韓詠華的同學陶履辛(陶孟和的妹妹)知道了,急忙跑來對韓詠華說:“告訴你,梅貽琦可是不愛說話的呀。”韓詠華說:“豁出去了,他說多少算多少吧?!?919年6月,梅貽琦和韓詠華結婚,梅貽琦此時已經30歲,韓詠華26歲,這在舊社會結婚相當晚了。張伯苓偕胞弟張彭春親赴北京祝賀。
1933年至1935年,韓詠華在清華大學旁聽了一段時間陳福田的英語、錢稻孫的日語和金岳霖的邏輯學,事先曾征求梅貽琦的意見,他不反對,但要求夫人既想學就要把課程堅持學到底。
在昆明,梅貽琦家住在花椒巷,一年后遷往西倉坡。正面小樓樓上是梅貽琦的書房和臥室,他和兒子梅祖彥同屋住,樓下即是聯大辦事處。韓詠華住在西面小樓上,樓下是會客室。教務長潘光旦住在南面樓上。此時,梅貽琦的3女1子在聯大就讀。
教育部發(fā)給聯大學生補助金,梅貽琦不讓子女領取補助金。韓詠華在1981年春寫的《同甘共苦四十年——記我所了解的梅貽琦》中提到抗戰(zhàn)時期在西南聯大的艱苦生活,他們經常吃的是白飯拌辣椒。家常的菠菜豆腐湯已是相當不錯的待遇。教授夫人為補貼家用,吳有訓的夫人王立芬繡圍巾,賣給駐扎昆明的美國盟軍,韓詠華做糕點出售,“有人建議我們把爐子支在‘冠生園’門口現做現賣,我礙于月涵的面子,沒肯這樣做。賣糕時我穿著藍布褂子,自稱姓韓而不說姓梅,盡管如此,還是誰都知道了梅校長的夫人挎籃賣‘定勝糕’的事”。后來,韓詠華就與潘光旦夫人、袁復禮夫人組成“互助組”,自制這種上海點心,到冠生園食品店寄售。梅貽琦家離冠生園很遠,來回要一個半小時。韓詠華不舍得穿襪子,光腳穿皮鞋,把腳都磨破了。
教授們到梅校長家議事時,常常受到熱情的招待。當他們圍坐一桌,品嘗梅夫人親手做的糕點時,深為她的堅韌、樂觀精神感動,便將這糕點命名為“定勝糕”。即謂:抗戰(zhàn)一定勝利!從此,“定勝糕”的名字叫響了西南聯大和昆明城。
韓詠華參加昆明女青年會活動,與名流龍云夫人、繆云臺夫人在一起?;顒訒r,大家輪流備飯。一次輪到梅家,家里沒有錢,韓詠華就到街上擺一個小攤,把子女們小時候的衣服、毛線編結物去賣,賣了10元錢來待客。
1942年,美國駐華大使特別助理費正清到昆明,拜訪聯大的金岳霖、張奚若、錢端升等朋友,梅貽琦在家為費正清舉辦晚宴。聯大聘請的美籍教授溫德告訴費正清,梅貽琦的月薪不足600元,而這次宴會費用不下1000元。這加深了費正清對聯大教授生活艱難的認識。
(摘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絕代風流:西南聯大生活錄》 編著:劉宜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