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地溝油”因危害餐桌安全而成為國內社會公害時,在地球的另一端,地溝油在別人眼里卻可以“飛上天”。2012年7月中旬左右,2000噸產自上海的廢棄油就將開啟“飛天之旅”,被荷蘭航空的技術人員加工成航空生物煤油,供飛機使用。預計,荷航每年將從中國采購12萬噸地溝油。 (2012年7月11日《重慶晨報》)
套用那句網絡流行語,“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們的地溝油還在‘上桌’,人家的地溝油已經‘上天’”。荷蘭航空將在華購2000噸地溝油造飛行用油的消息,深深刺痛了對地溝油談之色變的國民神經。有網友不無諷刺地調侃道:“不讓地溝油上桌,那就讓它們上天吧。能實現(xiàn)大規(guī)模推廣,何愁地溝油消蹤匿跡?”
對于公眾來說,地溝油“上天”的最大價值不是變廢為寶,而是遠離餐桌之虞。荷蘭國內地溝油嚴重不足,甚至要不遠萬里來中國采購,當?shù)孛癖婏@然不用擔心吃到不健康的地溝油。在羨慕嫉妒恨的同時,我們需要反思,自己為之大傷腦筋的地溝油,為何能夠成為別人追捧的“香餑餑”。地溝油“上桌”到“上天”的距離究竟有多遠?有形的技術差距一目了然,目前國內將地溝油轉化為航空生物煤油的技術尚不成熟。不過,另外一些無形的差距才是我們更應正視的。
其一,國內地溝油管理失范,成分復雜。在荷蘭,“地溝油”實際上指的是廢油脂,因為當?shù)氐奶幹帽容^先進,餐廚廢油不會被隨意倒進下水道,而是直接在源頭進行過濾,把廢油隔離出來。而在國內,“地溝油”大多摻雜各種垃圾、雜質,需要工人像掏垃圾一樣先掏出來,然后才能送去進行處理,從而大大增加了人力成本和技術投入。
其二,企業(yè)回收缺乏扶持,產能受限。據報道,上海某環(huán)??萍脊?,年產3萬噸的生物質燃油生產線每年實際產量只有1/3;青島一生物能源企業(yè),年產5萬噸的生產線利用率更是不足2%。與“無本萬利”的收油“游擊隊”相比,生物柴油處置企業(yè)收購原料的價格不具備吸引力,因此一些小餐飲企業(yè)將廢棄油紛紛倒賣給了“游擊隊”最終回流餐桌,正規(guī)企業(yè)反而“吃不飽”。反觀國外,荷蘭地溝油的收集都是政府出錢資助,分擔高昂的收集成本,有效解決企業(yè)原料難題。
其三,市場推廣政策乏力,制約發(fā)展。事實上,國內一些企業(yè)也在積極探索地溝油的回收利用,不少環(huán)保公司已經能將廢棄油處理成“0號生物柴油”供船舶、汽車等作為燃料油使用。遺憾的是,這也僅僅停留在研究階段。目前我國還沒有將生物柴油添加到車用柴油及航空煤油的相關法律政策,而國家油品實行壟斷銷售,沒有強制推行,生物柴油就進不了銷售系統(tǒng)。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垃圾,只有放錯地方的資源。有調查機構稱,中國每年有450萬噸“地溝油”,是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地溝油”儲備國,市場潛力巨大。然而,地溝油“上桌”到“上天”不可能一蹴而就,政府必須加大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扶上馬,送一程”。幫助餐飲企業(yè)改進設施,從源頭做好廢油分類;扶持能源公司回收利用,提高產能降低成本;針對生物柴油推廣出臺利好政策,幫助其打開市場。唯有重建“地溝油”的管理機制和產銷環(huán)境,才能推動其一飛沖天,實現(xiàn)政府、企業(yè)和民眾的三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