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長三尺六寸六分,象三百六十日也;廣六寸,象六合也。文上曰池,下曰濱。池,水也,言其平;下曰濱,濱,賓也,言其服也。前廣后狹,象尊卑也。上圓下方,法天地。五弦宮也,象五行也。大弦者,君也,寬和而遇;小弦者,臣也,清廉而不亂。文王武王加二弦,合君臣恩也。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嚏摺肚俨佟?/p>
在自然文化圖騰崇拜下,琴的起源被賦于三皇五帝所創(chuàng),中國哲學(xué)以陰陽五行為天道,亦為一種天人相應(yīng)說,自然也將樂器作此比附,使琴獲得“是以通萬物而考理亂”的崇高地位。
漢代桓譚認(rèn)作為古琴的形制追求:“上觀法于天,學(xué)取法于地,近取諸身,遠(yuǎn)取諸物?!?/p>
“近取諸身” 是指琴的制作與人體相應(yīng),并且也用人體各個(gè)部位之名為其部件命名,如琴頭、琴額、琴頸、琴項(xiàng)、琴肩、琴腰等;在古琴式樣的起名上也用前輩先賢之名,如神農(nóng)、伏羲、仲尼、列子等。在不同的歷史時(shí)期,琴的式樣的變化也正好與每一朝代不同的人體美的觀念相適應(yīng)。唐送時(shí)代,女性以豐滿為美,與之相應(yīng),唐宋琴輪廓圓柔飽滿,明清時(shí)則以纖弱為美,明清之琴則較為瘦硬,棱角分明。尤其是清琴,腰度遠(yuǎn)較唐琴顯得窄,冠角也相對尖。
“遠(yuǎn)取諸物”,是指琴的制作符合自然之?dāng)?shù),象征天地萬物。琴身由兩張木板相合而成,面板圓,底板平,一陰一陽,象征“天圓地方”;琴的兩個(gè)出音孔一方一圓,各叫“龍池”“、鳳沼”;琴首墊弦的隆起叫“岳山”,琴底拴弦的短柱叫“雁足”。琴前廣后狹,象征尊卑之別,十三個(gè)“琴徽”,象征一年十二個(gè)月和一個(gè)閏月。
五弦為五聲(音),內(nèi)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宮、商、角、徵、羽。同時(shí)象征君、臣、民、事、物。大弦緩和而隱是君,小弦清廉而不亂是臣,后來文王囚于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為文弦;武王伐紂,加弦一根,是為武弦。合稱文武七弦琴。(東漢蔡邕《琴操》所言:“五弦象五行。大弦為君,小弦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庇秩纭妒酚洝分刑岬剑骸耙郧傧冶染?,以彈琴喻治國,弦大者為宮,而居中央,君也;商張右傍,其余大小相次,不失其次序,則君臣之位正矣?!保┢吒傧易杂覀?cè)的“岳山”源起,至古琴的另一端,仿佛瀑布白練自山頂傾瀉直下,暗合“山之巔為泉之源”的說法。
小小的一張琴,僅從其形制上就包含著中國古人對自然、對宇宙、對人生的精辟理解與高度概括,通靈遍體的琴也成了有生命之物體了。
琴音也如此。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種音色,泛音清亮猶如天籟,散音恢弘曠遠(yuǎn)則同大地,按音吟揉余韻恰似人聲,這三種音色被稱為天籟、地籟、人籟,這也是效法易經(jīng)卦象的六爻,取象“三才”的天、地、人,各以音色相類。并規(guī)定各弦以及各弦發(fā)出的音要“皆安其位而不相奪”,就是要求君臣尊卑的等級(jí)秩序不能亂。
泛音如天。所謂泛音,即左手觸弦如蜻蜓點(diǎn)水,右手同時(shí)彈出之音。其音清脆高遠(yuǎn),有時(shí)若隱若現(xiàn),輕盈明亮,如天外之聲,有“浮云柳絮無根蒂”之喻。故泛音象征天。
散音如地。所謂散音,即是左手不按弦,僅以右手彈出的空弦音。散音的特點(diǎn)是深沉渾厚,成為琴曲雄健的根基,如同大地般堅(jiān)實(shí),故散音象征地。
按音如人。所謂按音,即是左手按弦,右手同時(shí)彈出之音。按音的特點(diǎn)是婉轉(zhuǎn)舒情,圓潤細(xì)膩,極具人情雅味,如人婉婉傾訴衷情,有“呢呢兒女語”之喻。故按音象征人。
這樣,在一張琴上有山有水,有天有地,有鳥有獸,天、地、人三才具足。能夠和合天、地、人的生生不息之氣,道五常(仁、義、禮、智、信)之行,這是天人合一觀念的完美體現(xiàn)。這樣的琴,不單是發(fā)泄日常的悲喜之情,娛己娛人,而是要與天地相來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