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一面鏡子,它的深層精神和人文內涵,提醒人時刻修正自己的心態(tài)和行為。而隨緣而定、隨遇而安,這是茶亙古不變的心聲。
馮建華是個有意思的老北京人,一口京片子,隨時能引經據(jù)典把人說得一愣。在他眼里,世間萬事就沒有過不去的坎:“您看不開,就是因為沒放下,您說對不?”他一笑呵呵,手里的兩個鐵核桃就轉得飛快,笑容里閃過一絲慧黠。
曾經茶館的日子
20世紀90年代,在馮建華眼里,是一段值得紀念的日子,那時候,北京的茶館業(yè)正方興未艾。“我說的茶館,可不是現(xiàn)今連唱卡拉OK帶搓澡的那些四不像,而是真正老北京的茶館,是集傳統(tǒng)文化、民俗小吃、品茶看戲、社會交往為一體的休閑地方,來的都是好文化這一口的客人,多是二環(huán)里土生土長的北京爺們。就像我,祖上打乾隆中葉到的城里,打小在北京的胡同里長大,哪兒有好玩好看招人樂的,我都門清。”
馮建華不無遺憾地回憶過去:二十年前,崇文門還是一片低矮的平房,一直往北走才能看到當時還算高聳的哈德門飯店、新僑飯店和同仁醫(yī)院,自然也有購物的好去處,但不是新世界百貨,而是崇文門菜市場;兩廣路也還不存在,只是一條條狹窄的街道串在廣安門和廣渠門之間,行人必須小心翼翼地走,不然從某條胡同飛出來的自行車會把你撞個正著;那時候的永定門只有一條簡單的過河橋,兩邊都是狹窄的通道,而東便門的城墻還很破敗,也沒有城墻下長長的草坪;繞過鼓樓站到后海的銀錠橋上,仍然可以觀山,因為海淀還沒有今天的中關村這些園區(qū),連“磨剪子戧菜刀”的吆喝聲都還能在胡同里聽見??偠灾?,那是一個不算現(xiàn)代化,但挺北京的北京。
“那時候北京的茶館,出現(xiàn)了四大家,有尹盛喜先生的老舍茶館,有段云松先生的五福茶館,有我馮建華的京味茶館,再加上后來的天橋樂茶園,吸引了相當一部分的茶客。就說我們京味茶館吧,那是個什么場面?總共不過一百平方米的屋子里,十來張桌子,卻擠了有一百多號人,連柜臺里都站了人,我自個兒就只好上過道里待著?!瘪T建華一樂,眼神卻仿佛穿越時空,看到了十多年前的自己:1996年,剛剛三十來歲的馮建華,辭去了機關工作,通過一位北京晚報的朋友介紹,在當時西琉璃廠的中國書店旁,租了兩間房子。當年的3月26日,京味茶館開張,很快就成了京城茶客們喜歡聚齊兒的地方。做了掌柜的馮建華,終日里戴著一副舊式黑框眼鏡,身著褐色或藍色棉布長衫,見人進來就領著中式短打扮的小伙計高聲招呼:“里邊請吧您吶!”活脫脫一個老舍筆下的茶館大當家形象。為開這家茶館,馮建華可沒少下功夫,他從17歲起就拜師學藝,所以一招一式,都還原了老北京傳統(tǒng)茶館的套路。無論是茶館的擺設還是掌柜、伙計們的打扮,乃至茶具茶食,再到服務方式,無不再現(xiàn)了老北京茶館的風情。
京味茶館的紅火,首先是因它的文藝氣息濃厚。這里經常會舉辦一些文化活動,比如紀念京劇老家譚鑫培先生、肖長華先生的聚會,比如迎中秋的曲藝晚會等等,另外每逢周二,茶館里都會有一場“子弟八角鼓”票房,會邀請許多著名藝術家和票友同臺互動。也因此,在馮建華的茶館里,經常能見到一些梨園行和民俗界的知名學者、專家,如劉曾復、劉乃崇、崔琦、周桓、孫岳、高寶賢、劉嵩昆、崔普權等。馮建華十分尊敬這些老前輩,同時他也不斷練習相聲、雙簧等傳統(tǒng)技藝,并有了“小茶房”的藝名。有時候為了娛樂,他自己也上臺玩一把,結果逗個滿堂彩。而最讓馮建華感到拔份兒的事是,京味茶館是文革后第一家恢復了傳統(tǒng)相聲大會和“燈晚兒評書”表演的京城茶館。
這紅火的第二條原因,是馮建華的善于經營得人緣。他認識茶館的每位熟客,有客登門,立馬招呼伙計用燒得熱熱的茶水,給人先沏上一壺香片;客人在京味茶館一進門,便可見親切的八仙桌和長條板凳,以及民國年間的招貼畫。茶館東南角是個電茶爐,西南角是柜臺,柜臺上擺著十來樣茶食,有炒花生、咸瓜子、大杏干、木樨棗、葡萄干、柿餅兒、酥蠶豆等,任人隨意挑選。最絕的是,一到夏天,茶館自制的冰鎮(zhèn)酸梅湯和玫瑰露,總讓前來光顧的茶客直呼過癮—做玫瑰露的糖玫瑰,是京西妙峰山的特產,醇香馥郁,做出的玫瑰露湯色紅潤,喝上一口,讓人香透唇舌、流連忘返。而直到如今的大眾點評網上,都還有年輕的顧客談起京味茶館:“小時候,老跟著爺爺去京味茶館聽相聲,最忘不了那兒的冰鎮(zhèn)酸梅湯,那個味正啊,到現(xiàn)在想起來腮幫子還透著股子酸甜?!?/p>
盡管生意紅火,京味茶館卻依舊堅持它親民的價格:聽一下午的相聲曲藝,才交兩塊錢;沏一杯普通花茶,三五塊錢;還有許多老人自帶茶杯和茶葉,就添茶館里的開水,喝上一整天,才一塊錢。因為馮建華覺得,人生在世的最大目的,不應該是為了錢,而是人活著,得有個精神頭兒,爽爽利利、大大方方地奔著理想去干,心里才會塌實?!霸塾性鄣幕罘ā⒃塾性鄣臉?,我不跟別人比,那比不了,也沒法比?!弊谖颐媲暗鸟T建華,特認真地說。
曾經紅火的一切,在2000年時突然戛然而止:那一年,因為中國書店的上層發(fā)生了變動,馮建華得到房租大幅上漲的通知,這之后,他與新上任的經理關于房租的談判徹底破裂。馮建華一怒之下,一拍桌子摔了茶碗就走人,茶館里所有的桌椅板凳等物件一概不要,當時就撂了挑子。“老北京人講究的是個理兒,傷了這個理,我不能接受,我的茶客們也不會答應,我就得較這個真。”馮建華如是說。
在文化民俗中吶喊
離開了京味茶館,馮建華的日子依舊沒消停。十幾年來,他一直奔走于全國各地,考察并鉆研民俗、佛學、茶經等各種文化方面的內容。這些活動,成了他最主要的生活內容。他現(xiàn)在是首都經貿大學、北京工業(yè)大學、北師大以及人大等高校的客座教授,專門講授老北京的民俗和茶文化。每次當他講課時,平時空蕩蕩的教室就坐滿了人,學生們對馮建華的妙語連珠印象十分深刻,他們會向這個高高胖胖的中年人,提出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而馮建華一個玩笑,就能輕松解決。
習慣收聽調頻87.6兆赫北京文藝電臺的聽眾,一定記得多年前曾經風靡一時的文藝類廣播節(jié)目《閑話京城》。當年因為跟梨園世家出身的主持人梁倩相識,馮建華應邀策劃并主講了一年半的《閑話京城》,一直到它改版為止。每期25分鐘的節(jié)目,被馮建華說得妙趣橫生,以致造成了一個極為有趣的現(xiàn)象:每天一到上午10點,所有奔跑在北京大街小巷的出租車上,放的全是《閑話京城》。風里來雨里去的的哥們,成了這個節(jié)目的鐵桿粉絲,甚至有人因為聽得入迷,闖過了紅燈還渾然不覺。這之后,他又擔綱主創(chuàng)了《什剎海》、《北京時間》等廣播和電視欄目,同樣深受觀眾歡迎?!氨本┦俏疑谒归L于斯的家鄉(xiāng),它的一草一木我都非常熟悉,一個景能說出幾個版本的傳說,所以做這些節(jié)目,就熟門熟路?!瘪T建華說,自己在做節(jié)目時,始終堅持著文化這個“瓤子”。因為自古以來,所有類別的文化,都有其深厚的歷史傳承,都要經過時光不斷的沖刷和磨礪,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結晶。當年他之所以能再現(xiàn)原汁原味的老北京茶文化,能將各種掌故和風俗應用到真實的生活里,就是因為它有著實實在在的文化傳承,它連接的是極其珍貴又將要斷層的老北京的歷史文化。
“近些年我開始四處走走,結果發(fā)現(xiàn)各地的傳統(tǒng)文化缺乏保護和失傳的現(xiàn)象極其嚴重。比方說安徽池州的儺舞,它有4000多年歷史,源于遠古時的祭祀儀式,蘊涵著極典型的社祭和宗族色彩,且深受儒、佛、道三教的滲透和影響,至今仍保持著古樸和粗獷的原始風貌,被譽為“戲曲活化石”。它對我們研究中國古代戲曲、民俗文化、社會風尚和宗教演變都有一定的價值,可說是非常寶貴的歷史資料,也是民間瑰寶。可如今它卻因各種現(xiàn)代娛樂方式的沖擊,造成演出市場的急劇萎縮,因而后繼乏人,瀕臨危亡。 我當時看到這種情況,真是急在心里啊!”馮建華嘆了一口氣,他把目光投向窗外。我看到不遠處的建外SOHO樓群間,林立著各種招牌,捧著iPad的年輕人正在用耳機打電話。
2009年時,馮建華向國務院辦公廳提出了名為《保護瀕危的民間藝術和民間藝術傳承人》的提案,很快就得到回復,由文化部親自掛帥,在全國各地成立專門的辦公室,登記造冊這些藝術種類和藝術傳承人,以挽救民族瑰寶。欣慰之余的馮建華,喝著蓋碗茶咂摸出特別的清香:“我是兩屆農工民主黨的中央文化委員,能為保護文化起到一點小作用,我這日子就算沒白過!”
馮建華自稱為中國茶文化北派茶禮的傳承人,對現(xiàn)今茶文化市場的亂局憂心忡忡:“現(xiàn)在很多人連茶藝和茶道還沒搞清楚,就開起了茶館。要知道,藝講究的是表演,道講究的是自然,兩者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方向。找?guī)讉€漂亮姑娘,打扮得花枝招展地坐在店里泡茶,它就是茶道了嗎?明眼人看了只能搖頭。茶葉市場也是一個字—亂,‘傻子買傻子賣傻子今天賺兩塊’,是指不僅僅是買茶葉的消費者,就連一些茶行業(yè)內的從業(yè)人員,都缺乏專業(yè)知識和素養(yǎng),導致各種怪現(xiàn)象發(fā)生的。一個剛學兩年茶的年輕人就能當上評茶師,這可能嗎?中國的茶知識深了去了,你學十年才不過入門,要想達到公正權威的評定水準,怎么也得有二十年的功力?!?/p>
馮建華感慨,現(xiàn)在的年輕人已經耐不住寂寞,生活的日益娛樂化,使多數(shù)人對埋頭鉆研失去了興趣?!八麄兊男亩硷w在QQ上、飛在微博上、飛在網游上,很少再有人愿意一整天都埋頭在書堆里,對著面前的幾十種茶葉反復探索、確證,老老實實地學習,而我當年就是這么過來的?!瘪T建華從少年就開始學茶,他告訴我,當年師父是出了名的嚴厲,倘若學得不認真,那可是要挨棍子的。而現(xiàn)在他對自己的弟子,通過的標準也很嚴格,用他自己的話說:“孩子們既然叫我老師,我就不能馬馬虎虎、隨隨便便的,那是誤人子弟?!?/p>
茶是一面鏡子,它的深層精神和人文內涵,提醒人時刻修正自己的心態(tài)和行為。而隨緣而定、隨遇而安,這是茶亙古不變的心聲,讓人肅然起敬??|縷茶香中,我向馮建華告辭,他把我送到門口,高胖的身影在夕陽下清脆地喊了一嗓子:“再見了您吶!”這一聲讓我想起了曾經的深深歲月,想到了他曾經寫在自己日記中的一句話—茶是一種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