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小吃就如同北京男人,擱過去都叫爺,現(xiàn)在冷不丁喝一聲,也是爺們兒。這顯得大氣,講究的就是玩意兒地道,不會因為來北京的外地人多了,就改了它的味道。
說到這兒,就先說說大觀園西門南來順的豆腐腦。這家創(chuàng)建于1937年,有70多年歷史的京華老字號,豆腐腦味道好的原因就一個,不僅澆的汁是羊肉老湯,還拌著幾塊煮爛的羊肉塊,不但沒有羊膻味而且肥而不膩,入口即化。大冬天吃著羊肉味道的豆腐腦心里都是暖和的。
但要說老北京人最偏愛的,還數(shù)紅廟北街盛世樓的豆汁和焦圈。民間有個說法:不喝豆汁算不上北京人。當年梅蘭芳先生喝這個就喝上了癮。喝一口豆汁,咬一口焦圈,再來上點兒紅辣椒咸菜絲,嘿!這才夠味兒。只是現(xiàn)在很多北京年輕人都喝不大慣豆汁了。
最早知道炒肝,也是聽了這么一句俗語,“豬八戒吃炒肝,自殘骨肉?!崩媳本┑某锤问俏缘模刂⊥脒呉晦D(zhuǎn),里頭的炒肝不用嚼就通通順到了肚子里。那種滋味令人難忘。門釘肉餅據(jù)說是慈禧太后最愛的一道點心,它是用新鮮的豬肉、小蔥做餡兒,用面包裹起來,煎的兩面金黃。由于它的大小和城門上的門釘差不多,故而得名“門釘肉餅”。咬上一口,湯汁四溢,咸鮮無比。
吃多了咸味兒的小吃,再品甜點。第一次吃它源于名字的吸引,還有那圓嘟嘟的外形。冰涼涼的口感和似粘非粘的外皮,艾窩窩這道用糯米制作的清真風(fēng)味小吃,總是如此冰清玉潔。而作為民間的糙豌豆黃兒則是不可錯過的春令食品,小販們一聲“噯這小棗兒豌豆黃兒,大塊的來!”好像給人們報出了春訊。不足半寸厚的小方塊,上面放幾片蜜糕,入口即化,它與蕓豆糕、小窩頭等都屬宮廷小吃。
宮廷膳外流者也不在少數(shù),而奶酪也是首當其沖。北京話奶酪叫“吃酪兒”。最初的幾勺,品的是奶香;幾勺之后,和著滲出的米酒,又是另一番微醉的味道;最后刮下掛在碗沿上的一圈兒奶酪,又是另一種甘醇。
北京的小吃,像北京的旅人一樣多。吃一圈名優(yōu)土特,像遍覽京城一樣,不是幾天能做完的事情。最多時達到300余種,而且這些小吃總是與胡同聯(lián)系著,假如您有機會來到這兒,一定別忘了嘗嘗這些小吃的老字號,體味一把正宗的老北京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