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兩位在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日本指標性人物紛紛“觸礁”。
一位是與中國打了二十多年交道的日本駐華大使丹羽宇一郎,另一位則是受到萬千中國年輕人膜拜的專欄偶像作家加藤嘉一。二人都因涉及民族情感上的“政治不正確”,而陷入前途無法預測的困境。
丹羽大使和加藤先生雖然都因言論觸犯了雙方的“底線”,不過對象卻完全不同。丹羽大使是因“反對”東京都購買釣魚島的言論,而開罪日方,不僅遭到上司外務省大臣的批評,更引發(fā)在野黨集體向民主黨政府施壓,要求撤換大使。而純民間人士的加藤則是相反,因演講中對南京大屠殺的過程表示“不明白”,而被視為“公開質疑”事件的“真實事實”,隨后甘肅省教育廳宣布“堅決抵制”加藤原定在甘肅農業(yè)大學的演講訪問,加藤新書的一系列簽書會也被迫取消。
丹羽與加藤,一個身具官方身份,一個則是純民間人士,兩人都在過去多年來以各自所處的位置,在兩國關系非常緊張的時期,為中日兩國的友好與相互理解,作出了難能可貴的貢獻。雖然批評者大有人在,然而都大致得到兩國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的高度肯定。對中國而言,丹羽因“失言”開罪自己的祖國,值得同情;而已定居北京9年的加藤因對觸及中國人底線的問題仍然“不明白”而受到批判和封殺也無可厚非。不過,兩起事件也帶給我們一個值得省思的問題:在中日關系仍然異常微妙的時空下,我們如何要求一個處在中日夾縫中且具有影響力的人,必須在“政治正確”上萬無一失?
丹羽已經向日本政府道歉,加藤也已發(fā)出聲明澄清,究竟前者能否保住大使的位子,后者會否因這次甘肅的“封殺”事件而引發(fā)骨牌效應,導致在中國人的視線中淡出,仍有待觀察。不過,筆者不禁要問,如果日本失去了丹羽,中國失去了加藤,究竟是誰的損失?
(作者系東京大學法學博士、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員、哈佛大學富布賴特學者。原文刊登于香港《明報》2012年6月11日,原題是:中日夾縫中的“政治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