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兩個課堂”是高校人才培養(yǎng)工程的兩個重要渠道,但目前兩個課堂實踐中仍然存在一些非良性對接的現象。兩個課堂有效對接是兩個課堂和諧發(fā)展、實現高等教育培養(yǎng)目標的必然要求。實現兩個課堂的有效對接需要切實加強對于第一課堂的改革力度,加強對第二課堂的組織管理,調動專業(yè)老師和全體學生參與第二課堂的積極性,并需要完善相關的管理機制,才能最終探索出一條高校兩個課堂有效對接的路徑。
關鍵詞:高校;兩個課堂;有效對接;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09-0146-02
“兩個課堂”是高等院校教書育人的兩大主要渠道。一般而言,“兩個課堂”分別指的是“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目前學術界對于“第一課堂”的內涵和體系基本沒有疑義,通常指的是依據教材及教學大綱的要求,在規(guī)定的教學時間里進行的教學活動,它也是高等院校育人的主要途徑。關于“第二課堂”,其框架和體系目前尚無定論,爭論也比較多。這里所說的“第二課堂”,是指在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規(guī)定學生所學正規(guī)課程之外,由學生自愿參加的、有組織的各種活動。
作為學生接受知識的主渠道,第一課堂教育歷來備受關注。高校第二課堂由于其在大學生素質培養(yǎng)等方面所具有的獨特優(yōu)勢,近年來也越來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各大高校第二課堂活動也頗為豐富。但是,目前在兩個課堂的實踐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有的同學和老師認為第二課堂的活動沖淡甚至影響了第一課堂的教學活動,有的同學感到第一課堂學習到的東西并沒有在第二課堂中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和實踐,諸如此類的問題還有很多。這樣,兩個課堂非但沒有互相促進,反而出現了一些沖突,影響了師生參與第一課堂或者第二課堂的積極性。這些現象的出現,從本質上看都是沒有處理好“兩個課堂”的有效對接問題。
盡管關于高校“兩個課堂”的研究是當前教育界的一個熱點問題,但是研究往往局限于對第一課堂或者第二課堂進行分別的研究,對于兩個課堂如何實現良性對接,如何進行互動,相關的研究還比較薄弱,對此筆者擬結合日常學生工作和教學工作的經驗提出一些初步的認識。
一、“兩個課堂”有效對接的重要意義
首先,兩個課堂有效對接是兩個課堂共同、和諧發(fā)展的必然選擇。第一課堂的教學由于受到時間和場所的限制,主要以理論學習和較為有限的技能訓練為主。眾所周知,理論學習必須與實踐相結合才能相得益彰。因而,第二課堂的各類實踐活動,特別是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活動是第一課堂的自然延伸,對第一課堂教學起到重要的鞏固和加深的作用。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又必須以第一課堂的教學為依托,只有這樣才能既不影響正常的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又能提高第二課堂自身的層次和水準,使第二課堂不僅僅停留在豐富大學生課余生活的層面。
其次,兩個課堂有效對接是實現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必然要求。盡管在培養(yǎng)人才的手段或者途徑上有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之分,但是在人才培養(yǎng)的最終目標上二者沒有差別,那就是都服務于國家、社會對于高等教育提出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中對于高等教育明確提出“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牢固確立人才培養(yǎng)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著力培養(yǎng)信念執(zhí)著、品德優(yōu)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即便“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專門人才可以通過第一課堂的教學來實現,但是“信念執(zhí)著、品德優(yōu)良”和“創(chuàng)新性人才”絕不是只依靠第一課堂就能完全實現的,必須依靠第二課堂的各種社會活動。只有在各類實踐活動中,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優(yōu)良品德才能逐漸培養(yǎng)起來,才能更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當然,只依靠第二課堂也無法培養(yǎng)出真正具有一定專業(yè)素養(yǎng)的專門人才。所以,盡管兩個課堂的教育重心有所不同,二者卻有著共同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它們對實現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都沒有偏廢。
如今,高校對于第一課堂的教學都提出了各種教改的要求,例如努力建設一些研究型課程,不再是一言堂式的教學模式,提倡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性。第二課堂也改變了原來比較多的注重文體活動的傾向,向培養(yǎng)學生的科研能力、思想道德素質、心理健康等方面擴展。兩個課堂互相滲透、互相影響的良性循環(huán),是切實落實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必然趨勢??傊逃问娇梢杂袇^(qū)分,兩個課堂教育目標卻是一致的。
二、實現“兩個課堂”有效對接的路徑和機制
盡管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認識到兩個課堂有效對接的重要性,但是從現實來看,兩個課堂之間的脫節(jié)、錯位,乃至沖突等非良性對接現象,仍是一個較為普遍的問題。因而,僅僅從觀念上重視兩個課堂的有效對接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必須摸索出一條有效的對接路徑和一套穩(wěn)定的對接機制。
第一,進一步加大第一課堂的教學改革力度。
在兩個課堂里,第一課堂是主體,起著主導性的作用,也是兩者中相對穩(wěn)定的部分。相對來說,第二課堂靈活性強,容易較快的適應社會和市場對于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要實現兩個課堂的有效對接,只依靠第二課堂對于第一課堂的適應或補充就可以實現的,第一課堂同樣存在著適應第二課堂的問題。在保證第一課堂教學大綱相對穩(wěn)定的前提下,應該使教學內容更貼近社會、貼近實踐,使學生能夠體會到在課堂上學的東西,能夠在第二課堂中切實付諸實踐。同時,更要改革教學手段、教學方式、教學觀念,以學生更加容易接受的方式來實現教學目的,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讓第一課堂有限度的適應第二課堂,并不是要取消第一課堂的主體性地位,更不是削弱對第一課堂的投入,相反,這需要廣大教師對于第一課堂教學投入更多的精力,進行教學改革。第二課堂的活動絕不可以取代第一課堂的教學。
當然,教學改革不僅需要每一位教師的努力,更要求教育管理部門能夠建立一套有效的教改機制。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措施,應調動高校教師鉆研教學的積極性。長久以來,對于高校教師的評價,特別是職稱的評定,幾乎完全看教師的科研能力,這在無形之中使教師的工作重心更多地放在科研而不是教學上。盡管,對于高校教師職稱的評定越來越重視教學業(yè)績,但還是遠遠不夠。相關部門應該讓教師進行教學改革的成果與教師們的切身利益結合起來,真正建立起一套教學與科研并重的教師評價體系,讓熱心投入教學事業(yè)的高校教師,切實得到實惠,那么實現教師對于教學工作的高度重視就會水到渠成。
第二,加強對第二課堂活動的組織管理。
兩個課堂中,第二課堂是最靈活、最豐富多彩的,但也正是這種特點,從某種程度上導致了第二課堂活動的隨意性,造成與第一課堂的脫節(jié)。因此,一方面要鼓勵各種學生組織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引導。
教育管理者對于第二課堂活動要有通盤考慮和全局意識。大學校園里的學生組織相當多,社團活動也是豐富多彩,但是完全自發(fā)的活動,往往會導致一些低水平的、雷同的活動,既分散了學生精力,也浪費了寶貴的時間。這就要以院系或學校為單位,由教育管理者,特別是政工老師,對于本學期的活動要有通盤的考慮。或者每學期擬訂一個大的主題,發(fā)動同學開展若干活動,使每學期的第二課堂活動都能有的放矢?;蛘呓Y合專業(yè)特長,創(chuàng)立若干品牌活動,長期堅持,形成特色?;蛘邔⒌诙n堂劃分體系,實現模塊化組織管理。例如,筆者所在院系將第二課堂活動分為專業(yè)技能演練、文體實踐活動、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志愿實踐服務、心理健康教育等若干課外實踐教學模塊,分模塊對學生進行能力培養(yǎng),以人為本,全面服務學生的成長成才。
有了教育管理者的精心設計,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與第一課堂產生沖突,而且還能更好的促進第一課堂的教學活動。要想達到這樣的效果,也需要教育管理者或部門對于學生活動進行評價的時候,不單純以某一活動的成效為衡量標準,而應該更注重長效活動、品牌活動,注重實實在在而不是華而不實的活動。這樣長期堅持,確立較為客觀的評價標準,就會對第二課堂活動產生積極的引導作用,這樣第二課堂的活動才能真正起到鍛煉同學各種能力、培養(yǎng)意志、陶冶情操,成為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的有效課堂。
第三,調動專業(yè)教師參加第二課堂活動的積極性。
目前高校中,共青團組織和學生工作隊伍仍是第二課堂教育任務的主要承擔者,即使有部分專業(yè)教師參與第二課堂中對學生的科技和創(chuàng)新活動的指導,也都只是一種臨時性的熱心的義務行為。教書和育人本就是教師的天職,但是能夠提供很好的育人效果的第二課堂卻不能吸引到廣大的業(yè)務課教師。改變這種狀況,首先,需要給教師提供參與第二課堂活動的平臺。應該說大多數老師是很熱心參與學生活動的,但是往往因為渠道不通暢,學生搞的活動,教師不了解。學生想得到教師的更多課外的幫助,又不知道該如何獲得。有些高校成立了大學生科研小組,每個小組由若干名同學組成,大家每個學期討論確定一個研究課題,聘請一位專業(yè)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既提高了學生的科研能力,又培養(yǎng)了同學們的合作意識,值得推廣。
其次,應該確立一定的激勵機制,使熱心參與學生活動的教師獲得相應的肯定乃至報酬。教師參加學生活動往往不計報酬,不求回報。但是,長期如此,并不能很好的保護廣大教師參與第二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可以把教師參與第二課堂活動記入常規(guī)教學課時,鼓勵教師參與第二課堂活動。
再次,管理部門應協調好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教學的人員配比和時間分配。熱心第二課堂活動和能夠拿出一定時間、精力參與第二課堂活動是兩個概念。專業(yè)課教師教學和科研任務繁重,如果管理部門不能將兩個課堂的時間進行有效的分配,專業(yè)課教師往往沒有時間和機會參與第二課堂活動。有些高校嘗試開設實踐課堂,將第二課堂的活動納入課程體系,預留出一定的教學時間進行實踐活動,這樣就可以有效避免兩個課堂在人員分配和時間安排上的沖突。這也是實現兩個課堂有效對接的新舉措。
第四,依靠學生干部,依托學生組織,充分調動大學生參與第二課堂的積極性。第二課堂不同于第一課堂的教學活動,一般是由學生自行設計、策劃組織完成的。對于活動的策劃要充分發(fā)揮學生干部貼近同學特點,依托各類學生組織,集思廣益,開展適合大學生活,適合學生需要的各類活動。
要切實調動起學生干部和普通同學的積極性,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學生考評體系至關重要。應該說無論是第一課堂還是第二課堂,學生都是最重要的參與者。對于學生的考評體系,直接關系著兩個課堂的導向性。如果完全以第一課堂的考試成績作為衡量標準,必定會降低學生對于第二課堂的參與度;如果過多的以第二課堂的成果作為評價學生的標準,也可能會造成學生忽視第一課堂的理論知識的學習。其最終都會導致兩個課堂不能和諧發(fā)展。目前,絕大多數高校對于學生的考評一般不是以學業(yè)成績優(yōu)劣,而是綜合學業(yè)成績和課外活動參與度或活動成果的一個綜合評價,但是如何評定學生的在第二課堂的活動成效,還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客觀性,需要進一步完善。有些高校在這方面走在前面,比如研究開發(fā)了第二課堂評價軟件等,將學生每次參與各項活動的次數和成效等量化成不同的分值,進行比較客觀的評價。盡管此種方式也不一定適合每個專業(yè),但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學生參與第二課堂的各項活動,使第二課堂的活動不僅僅流于一些學生積極分子層面,擴大學生的參與面。
總之,實現兩個課堂的有效對接是高等院校進行立體化人才培養(yǎng)的必然要求。兩個課堂如何有效對接,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結合院校和專業(yè)特色,不斷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才能使兩個課堂協調發(fā)展,學生的專業(yè)特長和綜合素質才能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萬素英,張秋山,李維意,黃云明.大學生生活質量調研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蔡紅生.中美大學校園文化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3]羅洪鐵.大學生成才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孔國慶.大學生成長評價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