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趙宗復與閻錫山同是山西人,由于兩人的思想信仰與精神追求不同,在教育思想上雖然有著共同點,但也存在著明顯差異。其相同點在于注重學生德智體全面發(fā)展、加強學生服務社會能力的培養(yǎng)等。其不同點在于閻錫山辦學思想具有狹隘性,以個人意愿及利益為前提,為自己培養(yǎng)出后備力量。而趙宗復則從國家和民族利益出發(fā),堅持把科學民主和愛國先進思想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使進山中學在當時以民主進步而享有盛名。
關鍵詞:趙宗復;閻錫山;教育思想;進山中學
中圖分類號:G4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03-0137-02
一、趙宗復與閻錫山的關系
趙宗復,字近之,1915年2月11日出生于山西省五臺縣東冶鎮(zhèn)的大官僚家庭。其父趙戴文早年留學日本,畢業(yè)于日本東京弘文師范學堂,在日本時加入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辛亥革命時,參加光復山西活動,歷任山西省都督府秘書長、國民政府內(nèi)政部長、監(jiān)察院長、第二戰(zhàn)區(qū)政治部主任、山西省政府主席等要職[1]。在趙戴文生前,閻錫山對他是言聽計從,視若手足。他身后,閻錫山在祭文中化用唐代詩人孟浩然《留別王維》詩中的兩句話道出了自己的感受:“你歸我不痛,惟覺知音稀”[2]。趙宗復年少時聰穎好學頗得閻錫山喜歡,后來被閻錫山重用,在趙宗復22歲時被委任為第二戰(zhàn)區(qū)民族革命戰(zhàn)爭戰(zhàn)地總動員委員會代理宣傳部長。次年,從未涉足軍界的趙宗復又被授予少將軍銜,并擔任第二戰(zhàn)區(qū)政治部交通局局長。由此可以看出趙宗復與閻錫山兩人的關系非同尋常。
二、進山中學成立的背景
進山中學創(chuàng)辦于1922年9月23日,是閻錫山在山西創(chuàng)辦的第二所私立中學,初名“進山學?!?,后名“進山中學校”。進山中學的創(chuàng)辦,是“進山會議”的產(chǎn)物。1920年6月21日,時任山西省督軍兼省長的閻錫山,召開“進山會議”,會議的背景與原因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中國爆發(fā)了“五四”革命運動,揭開了中國新民族主義革命的序幕,進步思想伴隨各種思潮涌入山西。這種形勢對閻錫山的封建統(tǒng)治構成極大的威脅,為了維持其統(tǒng)治局面,閻錫山?jīng)Q定制定防范措施與策略,以抵制各種進步潮流的沖擊。其具體辦法是培養(yǎng)本省理論和實踐干部人才。于是,為了適應此目的,“進山中學”便應運而生?!斑M山”二字,取自《論語·子罕》:“進,吾往也”的“進”字,“譬如為山”的“山”字,合而言之,有“前進登高”的意思[3]。
閻錫山對于進山中學非常重視,建校初期他親自擔任校長,期望進山中學也能像當年的黃埔軍校一樣,為自己培養(yǎng)出后備力量。閻錫山的高級軍政官員都把進山中學作為其子女實現(xiàn)夢想、光宗耀祖的首選學校。于是,在抗日戰(zhàn)爭的后期,進山中校便云集了許多高官的子弟[4]。但隨著形勢的發(fā)展,進山中校的成長與閻錫山當初辦學的目的背道而馳。閻錫山原意培養(yǎng)奴才的學校,卻成為革命前輩在山西傳播共產(chǎn)主義、哺育革命新生力量的搖籃基地之一。1942年趙宗復出任進山中學校長,提出了“民主辦學”、“勞動教育”、“平等觀念”等一系列辦學主張。趙宗復在隰縣主持進山中學校務期間,他忠實地遵循和實踐黨在白區(qū)辦學的方針,團結廣大師生,主攻文化科學知識,開創(chuàng)了民主、進步的教育事業(yè)。
三、趙宗復在進山中學的教育思想
趙宗復辦進山學校,就像當年蔡元培在北大當校長一樣,也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態(tài)度,在學校聘請了許多進步人士擔任教師。在他主持進山校務期間,十分注重學生德、智、體諸方面的教育,并采取一系列的革新措施,積極推動學生開展政治、文化、體育各項活動。他雖身為校長,但還親自聽課、兼課,進行教學改革,廢除了對學生打罵體罰的教育手段,提倡學生自治。
學校遷到隰縣不久,他親自為校門撰聯(lián)。上聯(lián)是:“聯(lián)系廣大群眾”;下聯(lián)是:“團結革命青年”。進山學校在趙宗復的領導下,大批風華正茂的年輕學生追求愛國、民主、科學、進步。學生們學習魯迅的雜文后,組織起“投槍社”,“投槍”是《野草集》的一篇文章中戰(zhàn)士使用的武器。年輕學生為自己的組織起這樣的名稱,意在像魯迅那樣揭露社會的黑暗、腐朽,舉起“投槍”,進行斗爭。除“投槍社”外,還有許多進步社團如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1]。在隰縣最艱苦的日子里,他帶領學生開荒種地,支持學生成立壁報社,組織讀書會,鼓勵他們開展自由的思想討論。在學校圖書館里收藏了大量愛國進步書刊和報紙,供廣大師生閱讀。學校的人文氣息對學生產(chǎn)生了莫大的影響,趙宗復校長的學術修養(yǎng)又深深地感染著他們,令他們自強不息。
1945年日本投降后,進山中學遷返太原。次年趙宗復開創(chuàng)并主持了師生代表會議,其目的是活躍學校的民主氣氛,鍛煉群眾的自治能力,賦予會議管理學校的大權。1947年,閻錫山為控制進山中學,清除進步力量,將趙宗復調(diào)離學校,師生曾舉行盛大的營火晚會為其送別。趙宗復在進山中學任校長期間,靈活運用一切機遇和合法方式,把科學民主和愛國先進思想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團結和影響了一大批愛國師生,進山中學進一步繼承和發(fā)揚了早期的優(yōu)良革命傳統(tǒng),不僅成為當時山西中等學校中教學質量最好的學校,而且成為山西地下革命活動的重要陣地。
四、閻錫山的教育思想
晉西“十一月事變”后,閻錫山為了維持其統(tǒng)治局面,創(chuàng)辦了許多學校,如川至中學、進山中學等。進山中學創(chuàng)辦時的校訓為:“譬如為山,進吾往也”,旨在培養(yǎng)和造就“愛人公道,服務人群”之人才。要求學校教職員徹底改正仿效外國教育的錯誤,做到自力更生,迎頭趕上。進山中學的辦學目的在于培養(yǎng)現(xiàn)代化的國民,使其具備正確的民主觀念與意識、基本知識與技能,造就“說甚是甚,做甚務甚”的現(xiàn)代青年。
閻錫山對自己創(chuàng)辦的學校非常重視,對學校投入了充足的財力,教學設備配置先進。同時注重師資隊伍的選聘,在辦學初期就著手從全國范圍內(nèi)招聘師資,吸納賢才。在課程設置及教學方法方面,除開設中學指定科目外,還加開了社會學、經(jīng)濟學、日文等課程,特重“啟發(fā)自動”式教學法,并施行工藝教育[5]。在學生管理方面,實行學生自治,并對家庭貧困學生推行服務生制度。通過成立學生社會服務團,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社會的服務意識和服務技能。
五、趙宗復與閻錫山的教育思想比較
(一)相同點
趙宗復與閻錫山在教育思想上有許多相同的地方。在教師隊伍的建設方面,都主張“兼容并蓄”的原則,使進山中學無論是在太原期間,還是在隰縣條件艱苦的情況下,都有高質量的教師在該校任教。
在教學方面注重學生德、智、體各方面的均衡發(fā)展,加強學生服務社會能力的培養(yǎng)。在學生管理方面,實行學生自治,使學生擁有自動的能力、自律的習慣、互動的精神。制定服務生制度,使家庭貧困學生,通過勤工儉學完成學業(yè)。
(二)不同點
趙宗復與閻錫山在教育思想上的差異在于他們的思想信仰與精神追求不同。兩人同是出生、成長在山西,但由于所受到的教育與精神境界不同,因此,在教育思想上存在著明顯差異。
閻錫山創(chuàng)辦進山中學主要是為了誘導山西青年埋頭學業(yè),不問政治,廣涉知識,成就人才,以便為治理山西多作貢獻,其目的是維護他在山西的統(tǒng)治地位。因此,閻錫山在進山中學的辦學中,辦學思想具有狹隘性,以個人意愿及利益為前提,為其個人和山西局部區(qū)域培養(yǎng)自己的后備力量。
趙宗復1926年考入進山中學讀書,受到學校共產(chǎn)黨員和進步師生的影響,如饑似渴地閱讀進步書刊,執(zhí)著追求馬克思主義真理,并積極參加抗日宣傳活動。1932年趙宗復考入北平燕京大學新聞系,后轉入歷史系讀書,受到共產(chǎn)黨人張磐石的影響,接受了馬列主義,逐漸產(chǎn)生了民主、自由、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堅信只有中國共產(chǎn)黨才能救中國。趙宗復具有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在家庭與國家、個人前途與民族命運的選擇中,他選擇了國家、民族。當年燕京大學的校長、美國人司徒雷登在談到趙宗復時,曾寫下這樣一段評語:“此人出身豪門,而思想激烈”[3]。因此,他不顧個人安危,視國家命運為重,以極大的熱情從事進山中學的辦學工作。趙宗復在擔任進山中學校務主任和校長的六年中,把科學民主和愛國先進思想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使進山中學在當時以民主進步而享有盛名。
參考文獻:
[1]李寥源.丹心留三晉風范在人間[J].山西文史資料,1992,(2).
[2]趙宗復文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125-131.
[3]李寥源.趙宗復與山西教育[J].山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2,(1).
[4]趙建萍,王家進.他們從閻錫山高干的豪門走來[J].黨史文匯,2008,(4).
[5]申國昌.守本與開新:閻錫山與山西教育[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8:266-267.